第二十二章 崔州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吟起这词,就想了起三国演义,李文获益良多。演义或真或假,都是那么波澜壮阔,让人澎湃,有意思的是,这词的者杨慎还是明朝时的益州名士。
法邈立于李文身侧,暗暗体会,如此大气,如此沧桑,这才是真正的李文吧,难怪李文立功无数,却从未有争权之行。面向长江涛涛水流,已见江湾渔船显现,岸边柳枝轻扬,身后两株柏树傲立,水镜先生身后竟如此简陋,法邈心里也不由泛起一丝沧桑。
“好!”一名青衫飘飘文士转过山坳,出现在江湾边上,笑道:“经年未至荆州,竟不知荆州又出青年才俊!只是大好年华,为何有如此沧桑?”
时日尚早,到底何人前来?李文定睛一看,来者手持黎杖,颌下灰白长须飘飘,头上逍遥巾轻扬,待到跟前,容貌轩昂,态平和,让人观之好感顿生,李文忙揖道:“在下荆州李文,因见水镜先生身后凄凉,心有所感,倒也先生笑话了!”
“荆州李文?”来者感到一丝诧异,低叹道:“倒也算是能臣良将!”言罢,竟不在理会两人,径自拜祭水镜先生了。
来者态度有些奇怪,李文也不骚扰,静静立于江边,岂知来者拜祭完毕,也不离开,来自李文身前,揖道:“谢过将军!”
水镜先生墓前清爽,杂草早除,留下淡淡清香,此间并无他人,自然是李文所为,故有此谢。李文忙还礼,谦道:“这是学生本分!”
来者脸色一肃,淡淡道:“水镜先生避世,性高致雅,平淡一生,最恨战乱血腥,将军征战沙场,百战百胜,只怕水镜先生不喜!”
法邈心里恼怒,正要反驳,李文忙止住,却也脸色微变,见来者风轻云淡,遂淡淡问道:“水镜先生生逢乱世,故而避世,纵有满腹才华,也随大江流去?”
来者正色道:“正是!水镜先生高洁,岂是俗人理解!”
李文大声长笑,半晌不止,直至泪眼簌簌落下,“这就是所谓名士?”
法邈色变,来者脸色铁青,怒视李文,而李文哭完笑完,直视来者,大笑道:“天下所归何人,与百姓无关,与水镜先生无关,然百姓死活,又与谁有关?若天下名士尽皆避世,任由庸才治世,何来太平?性情高洁,就能坐视天下百姓血泪流尽而不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名士乎?”
来者色变,怒斥李文,“群雄割据,明主何方?天下大乱,尽皆野心之辈,辅佐即是助纣为虐也!”
李文黯然,来者脸现悲色,又道,“如今三国鼎立,北魏曹、东吴孙、西蜀刘,又何时将百姓放在心上,又何时放弃过征战?荆州李文,好大的名气!”
李文语塞,一年未曾停过征战,面对来者讥讽,无言与对。法邈轻叹口气,“天下不一,战乱不停,汉室不兴,逆贼不除,何来天下太平?”
来者黯然,却忍不住驳道:“汉室分裂,咎由自取,改朝换代,乃大趋势!”
此时,已有不少文士前来,见双方争论,只旁观静听,闻之不禁大惊,有人驳道,“汉室正统,终究还是正理!”
来者斥道:“如今汉室正统何在?”
旁人不知李文身份,正要反驳,却听李文轻笑一声,也不生气,“且不论天下归谁,我只问,如今之势,书生力弱,该如何为,方能一尽本分?”
众皆沉默,来者亦不再反驳,李文又道:“管子曾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皆不知李文之言何意,李文又道:“先生所言,汉室分裂,咎由自取,我以为不妥,黄巾之乱,皆因百姓不知礼节荣辱,为何?”
“如你言,仓禀不实,衣食不足也!”有人大声答道。
李文大笑,“然也,如今三国鼎立,仓禀实,衣食足,百姓知礼节荣辱乎?”
“仓禀实、衣食足,自然知礼节荣辱!”有人应道。
李文脸色一沉,问道:“百姓尚知礼节荣辱,为何此间仍有人不知?”
众人大惊,皆直视来者,此时,又有人过来,认出来者,诧异道:“州平先生!”
李文大异,原来是崔州平,果然不凡。余者却非李文,古人对纲常之执,非今可比,崔州平虽心恼,先前面对李文时,敢质疑蜀汉之正统,如今面对众人,却无言与对。
旁人不知李文身份,崔州平却知,看着李文淡淡笑道:“荆州李文,果然名不虚传,莫非将军要解崔州平回荆州么?”
众人大惊,皆看李文,有人大声道:“不可!”
任谁也没想到,水镜先生墓前,竟然会出现崔州平与李文之争论,至此无一不惊,皆心下忐忑,有人已暗下决心,若李文欲对崔州平不利,当拼命阻之。
李文细观众人脸色,见那直呼“不可”年轻文士怒视自己,不由轻笑一声,“不过一场辩论罢了,州平先生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与文会友,言者无罪,只是州平先生与文见解不同,文心憾之。”
崔州平无惊无喜,倒是看向那年轻文士,揖道:“州平谢过先生仗义,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闻李文之言,那年轻文士有些赧然,再闻崔州平之言,忙谦道:“不敢,免贵姓陈,名换志,字伯恭,久仰先生大名,少时曾欲求先生教导而不得……”
崔州平见陈志有些拘束,不禁大笑,“伯恭有风骨如竹,州平若有学生如你,乃州平之幸!”
众人大为羡慕,陈志却有些犹豫,崔州平笑而问道:“莫非伯恭已有老师?”
陈志苦笑,忙答道:“志一介寒门士子,并无老师。”
崔州平大疑,“那为何……”
陈志见崔州平质问,急道:“少时天真,怀有梦想,志居宛城,几经磨难,遂立志成才,以助李将军一力,还宛城一片青天。”
陈志左右环顾,见李文、崔州平皆笑,亦浅笑,“不知将军之意如何?”
李文大笑,指着法邈道:“此乃荆州郡丞法邈,你该他意思如何?”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法邈之名不显,然法正之名却是响绝天下。
法邈笑道:“恭喜将军又得良臣!”
陈志大喜,遂立于法邈身旁,与法邈一左一右,拱卫李文。
李文含笑,看向崔州平,问道:“辩论未完,不知州平先生意下如何?”
崔州平输了一阵,又输了陈志,见李文挑衅,不由眉毛一挑,揖道,“请!”
崔州平揖到长江,李文轻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
李文不待崔州平回应,又道:“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如何?”
众人大惊,少时,竟议论纷纷,崔州平亦惊,深思片刻,竟有冷汗冒出,巍巍身躯颤抖,“此乃诛言!”
李文大笑,斜睨众人,朗声道:“大汉以武立国,崇文尚武,又兴学教化百姓,乃至南中蛮夷之地。我欲建太平书院,本欲邀天下名士共攘盛世,却让州平先生笑话了,徒之奈何?”言毕,竟带着失望率先离去。
陈志犹豫一瞬,也随李文、法邈离去,留下一众文人静思,和一江水自流。
辩论仍未结束,为何会有黄巾之乱,为何会汉室分裂,皆未有答案,然而,李文已离去,再辩已无对手,崔州平遥望李文背影,喃喃道:“荆州李文,到底是何等样人?”
“我虽不能让天下太平,也能保一方平安,足矣!”此时,一人冷冷回应,“这就是荆州李文!”言毕,也转身离去。
又有人解释道:“月前李将军遭曹魏暗箭,身中剧毒,无药可救,后遇医得救,却无法痊愈,再难征战,而后曰:‘我虽不能让天下太平,也能保一方平安,足矣!’”
崔州平无言沉默,又有人劝道:“州平先生避世,故不知天下寒门士子之苦,我观李将军之思,乃为天下人而思,李将军欲建太平书院,如有州平先生相助,以先生学问名望,当为天下士子之盛事,寒门士子之福也!”
崔州平惊道:“莫非李文来此,乃为我而来?”
“我估十有**是为先生而来!”有人答道,“我等学浅才薄,不敢回应,只望先生能摒弃前嫌,助天下寒士!”
崔州平惊疑不定,众人慢慢散去,唯有崔州平长留江畔。
吟起这词,就想了起三国演义,李文获益良多。演义或真或假,都是那么波澜壮阔,让人澎湃,有意思的是,这词的者杨慎还是明朝时的益州名士。
法邈立于李文身侧,暗暗体会,如此大气,如此沧桑,这才是真正的李文吧,难怪李文立功无数,却从未有争权之行。面向长江涛涛水流,已见江湾渔船显现,岸边柳枝轻扬,身后两株柏树傲立,水镜先生身后竟如此简陋,法邈心里也不由泛起一丝沧桑。
“好!”一名青衫飘飘文士转过山坳,出现在江湾边上,笑道:“经年未至荆州,竟不知荆州又出青年才俊!只是大好年华,为何有如此沧桑?”
时日尚早,到底何人前来?李文定睛一看,来者手持黎杖,颌下灰白长须飘飘,头上逍遥巾轻扬,待到跟前,容貌轩昂,态平和,让人观之好感顿生,李文忙揖道:“在下荆州李文,因见水镜先生身后凄凉,心有所感,倒也先生笑话了!”
“荆州李文?”来者感到一丝诧异,低叹道:“倒也算是能臣良将!”言罢,竟不在理会两人,径自拜祭水镜先生了。
来者态度有些奇怪,李文也不骚扰,静静立于江边,岂知来者拜祭完毕,也不离开,来自李文身前,揖道:“谢过将军!”
水镜先生墓前清爽,杂草早除,留下淡淡清香,此间并无他人,自然是李文所为,故有此谢。李文忙还礼,谦道:“这是学生本分!”
来者脸色一肃,淡淡道:“水镜先生避世,性高致雅,平淡一生,最恨战乱血腥,将军征战沙场,百战百胜,只怕水镜先生不喜!”
法邈心里恼怒,正要反驳,李文忙止住,却也脸色微变,见来者风轻云淡,遂淡淡问道:“水镜先生生逢乱世,故而避世,纵有满腹才华,也随大江流去?”
来者正色道:“正是!水镜先生高洁,岂是俗人理解!”
李文大声长笑,半晌不止,直至泪眼簌簌落下,“这就是所谓名士?”
法邈色变,来者脸色铁青,怒视李文,而李文哭完笑完,直视来者,大笑道:“天下所归何人,与百姓无关,与水镜先生无关,然百姓死活,又与谁有关?若天下名士尽皆避世,任由庸才治世,何来太平?性情高洁,就能坐视天下百姓血泪流尽而不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名士乎?”
来者色变,怒斥李文,“群雄割据,明主何方?天下大乱,尽皆野心之辈,辅佐即是助纣为虐也!”
李文黯然,来者脸现悲色,又道,“如今三国鼎立,北魏曹、东吴孙、西蜀刘,又何时将百姓放在心上,又何时放弃过征战?荆州李文,好大的名气!”
李文语塞,一年未曾停过征战,面对来者讥讽,无言与对。法邈轻叹口气,“天下不一,战乱不停,汉室不兴,逆贼不除,何来天下太平?”
来者黯然,却忍不住驳道:“汉室分裂,咎由自取,改朝换代,乃大趋势!”
此时,已有不少文士前来,见双方争论,只旁观静听,闻之不禁大惊,有人驳道,“汉室正统,终究还是正理!”
来者斥道:“如今汉室正统何在?”
旁人不知李文身份,正要反驳,却听李文轻笑一声,也不生气,“且不论天下归谁,我只问,如今之势,书生力弱,该如何为,方能一尽本分?”
众皆沉默,来者亦不再反驳,李文又道:“管子曾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皆不知李文之言何意,李文又道:“先生所言,汉室分裂,咎由自取,我以为不妥,黄巾之乱,皆因百姓不知礼节荣辱,为何?”
“如你言,仓禀不实,衣食不足也!”有人大声答道。
李文大笑,“然也,如今三国鼎立,仓禀实,衣食足,百姓知礼节荣辱乎?”
“仓禀实、衣食足,自然知礼节荣辱!”有人应道。
李文脸色一沉,问道:“百姓尚知礼节荣辱,为何此间仍有人不知?”
众人大惊,皆直视来者,此时,又有人过来,认出来者,诧异道:“州平先生!”
李文大异,原来是崔州平,果然不凡。余者却非李文,古人对纲常之执,非今可比,崔州平虽心恼,先前面对李文时,敢质疑蜀汉之正统,如今面对众人,却无言与对。
旁人不知李文身份,崔州平却知,看着李文淡淡笑道:“荆州李文,果然名不虚传,莫非将军要解崔州平回荆州么?”
众人大惊,皆看李文,有人大声道:“不可!”
任谁也没想到,水镜先生墓前,竟然会出现崔州平与李文之争论,至此无一不惊,皆心下忐忑,有人已暗下决心,若李文欲对崔州平不利,当拼命阻之。
李文细观众人脸色,见那直呼“不可”年轻文士怒视自己,不由轻笑一声,“不过一场辩论罢了,州平先生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与文会友,言者无罪,只是州平先生与文见解不同,文心憾之。”
崔州平无惊无喜,倒是看向那年轻文士,揖道:“州平谢过先生仗义,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闻李文之言,那年轻文士有些赧然,再闻崔州平之言,忙谦道:“不敢,免贵姓陈,名换志,字伯恭,久仰先生大名,少时曾欲求先生教导而不得……”
崔州平见陈志有些拘束,不禁大笑,“伯恭有风骨如竹,州平若有学生如你,乃州平之幸!”
众人大为羡慕,陈志却有些犹豫,崔州平笑而问道:“莫非伯恭已有老师?”
陈志苦笑,忙答道:“志一介寒门士子,并无老师。”
崔州平大疑,“那为何……”
陈志见崔州平质问,急道:“少时天真,怀有梦想,志居宛城,几经磨难,遂立志成才,以助李将军一力,还宛城一片青天。”
陈志左右环顾,见李文、崔州平皆笑,亦浅笑,“不知将军之意如何?”
李文大笑,指着法邈道:“此乃荆州郡丞法邈,你该他意思如何?”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法邈之名不显,然法正之名却是响绝天下。
法邈笑道:“恭喜将军又得良臣!”
陈志大喜,遂立于法邈身旁,与法邈一左一右,拱卫李文。
李文含笑,看向崔州平,问道:“辩论未完,不知州平先生意下如何?”
崔州平输了一阵,又输了陈志,见李文挑衅,不由眉毛一挑,揖道,“请!”
崔州平揖到长江,李文轻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
李文不待崔州平回应,又道:“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如何?”
众人大惊,少时,竟议论纷纷,崔州平亦惊,深思片刻,竟有冷汗冒出,巍巍身躯颤抖,“此乃诛言!”
李文大笑,斜睨众人,朗声道:“大汉以武立国,崇文尚武,又兴学教化百姓,乃至南中蛮夷之地。我欲建太平书院,本欲邀天下名士共攘盛世,却让州平先生笑话了,徒之奈何?”言毕,竟带着失望率先离去。
陈志犹豫一瞬,也随李文、法邈离去,留下一众文人静思,和一江水自流。
辩论仍未结束,为何会有黄巾之乱,为何会汉室分裂,皆未有答案,然而,李文已离去,再辩已无对手,崔州平遥望李文背影,喃喃道:“荆州李文,到底是何等样人?”
“我虽不能让天下太平,也能保一方平安,足矣!”此时,一人冷冷回应,“这就是荆州李文!”言毕,也转身离去。
又有人解释道:“月前李将军遭曹魏暗箭,身中剧毒,无药可救,后遇医得救,却无法痊愈,再难征战,而后曰:‘我虽不能让天下太平,也能保一方平安,足矣!’”
崔州平无言沉默,又有人劝道:“州平先生避世,故不知天下寒门士子之苦,我观李将军之思,乃为天下人而思,李将军欲建太平书院,如有州平先生相助,以先生学问名望,当为天下士子之盛事,寒门士子之福也!”
崔州平惊道:“莫非李文来此,乃为我而来?”
“我估十有**是为先生而来!”有人答道,“我等学浅才薄,不敢回应,只望先生能摒弃前嫌,助天下寒士!”
崔州平惊疑不定,众人慢慢散去,唯有崔州平长留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