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刘老三衣锦还乡(上)为烽火如梦
众人一脑袋疑惑的回帐篷,仍旧在杨浩示范下叠被子,整内务,相互帮忙,洗刷之后,排队出来打饭。至于吃饭速度真不用训练,一个个跟饿死鬼投胎似的生怕比别人吃少了。
等他们挺着鼓胀的肚子排成两列纵队,在刘老三的带领下来到昨晚干活的工地,突然见到凭空冒出来的房子和那一堆没拼装的板房,顿时傻眼!哆里哆嗦就要往地上跪。
不跪不行啊!半晚上就盖成了房子,除了神仙手段,谁能办得到?
杨浩毫不客气的大脚踹过去:“混蛋!这些都是人造的玩意,等你们学过了一样做得到!旁边那一堆你们都要亲手去装。现在,给我滚进去上课!”
说一千道一万,什么也比不上摆在眼前的样板现身说法,来的有震撼力。一听有可能学到这平地起房子的手艺,十一个人登时有了精神。
这年头,手艺活都是密不外传,想要学到手,起码要去师傅家当三年白工,学个三年五载之后,再帮着干几年,才可能出师,指不定师傅还留一手。
灵醒如刘老三几个,明显感觉到杨浩语气中的不屑一顾,感情少东家那里这都不上数啊!得嘞,踏实跟着好好干吧,不为别的,天天大米白面大肉吃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不过才**呢!美中不足啊,怎么全都是瘦肉,没肥膘子呢?
板房教室内,细木工板材的桌子和凳子整齐排列,讲台后是几大块白板。奶奶杨李氏换了一身偏襟布钮敞袖的明清女装,挽在脑后的发髻插着一根银簪,微笑着端坐高背椅子上,一股端庄娴静的大家贵气油然而生。
从小培养出来的民国淑女风范,几十年持家,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沉淀洗练而成的淡定气质,让刘老三等人连抬头直视的勇气都没有。心里头直打鼓:“娘呀!紫禁城里头的慈禧太后老佛爷,怕也就是这等威仪了吧?看一眼都是亵渎!”
别看老太太对老爷子各种斗嘴,那是感情。在外人面前却和煦的如一缕春风,和蔼可亲的好像嫡亲的祖奶奶,几句话下来,多半没了亲人的土贼混混心怀渐解。
她也不讲大道理说长道短,完全是在拉家常一般,用当地土话挨个跟他们嘘寒问暖,那种关心宽慰,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亲切温暖。心防既松,深藏的情感被渐渐引导释放,一个个想起不幸死去,或者还在苦苦挣命的家人,不由眼圈红肿,有的干脆往地上一顿呜呜痛哭。
没有人不需要呵护温暖,没有谁甘心下贱,若有个和和睦睦的家庭,谁乐意出来丢人现眼,让祖宗蒙羞?
老爷子从窗户外看到这一幕,笑眯眯的嘬一口旱烟,道:“妥当了。没啥意外,这些人往后可以放心使唤。老婆子的功力不减当年呐!”
杨浩嘿嘿笑着挤眉弄眼:“爷爷!当年您老也是让奶奶这么降服了的吧?”
老爷子眼皮一瞪,扬起烟袋敲过去:“我打你个混小子!”
杨浩狂笑,抱头逃走。老爷子摇摇头,再看***眼神煞是柔和,颇为怀念当年第一眼看到她拿捏一个扫盲班几十号人,举手投足自信裕如的风采。
第一节课其实没讲什么东西,多半是在交流感情。下课出来放风的时候,杨浩明显能看出来众人的精气神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
要不说这时代的人相对都比较淳朴,日照又是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区域,周围群山环抱,陆路直通的主要是莒州到沂州、青州的主道,海面来往的几乎都是本地的渔船,少数风帆船时不时的给岛城、胶州一带送些不值钱的酱菜如京冬菜,和产量不多的柞绸、猪鬃等。
运进来的东西,多半为面粉、糖类、茶叶、大米、瓷器、布匹、桐油等等,总起来出少入多,比较穷困。
整个团伙之中,也就是牛二那几个沂州人因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见识多些,又跟了德国传教士,比起刘老三这些人明显刁滑狡诈。而剩下的十一个人,也不是那种坚定要当土匪强盗的死硬派,哪一个都有一肚皮的苦水,一旦倒出来,就是交心的开始。
关键有刘老三这个“叛徒”在,其他人想藏私都难。因此杨浩也对他格外的提拔,特地把他叫出来,弄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手把手的教他骑。
到了现在,一帮人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奇玩意已经不那么震撼了,其实也是有点麻。刘老三更是早就认清形势,这会儿就算让他上刀山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爬。
好歹的自行车不会咬人,看杨浩示范几次,他又上去让人扶着慢慢的适应,不用半个小时,就能歪歪扭扭的小心往前蹬。毕竟是干过农活的年轻小伙,能把木头轱辘的独轮车推得漫山遍野乱跑,平衡能力自然没的说,不必跟小孩子似的得摔十七八个跟头才能上路。
杨浩是个急性子,当即大手一挥:“行了!你打扮打扮,跟我出去溜一圈!”
很快给他拿来一套黑色西装,三接头的黑皮鞋,黑色圆礼帽,里外三新的打扮起来,刘老三一照镜子,下巴差点脱臼:“娘喽!俺啥时候有这么俊了?”
他其实才20岁,脸上已经有了皱纹,常年风水日晒搞得黑漆嘛乌,加上一脑袋跟鸡窝似的头发,不知道的还以为三四十了。
现在梳洗打扮完毕,杨浩又给他抹了点儿老妈的面霜,头发梳理成干净利索的辫子,冷不丁一看,还真是像个在外头混了好些年的洋跟班……洋学生他是别指望了。
其他伙计们羡慕嫉妒的眼神让他浑身骨头轻了几斤几两,刚刚刷过三回还泛黄的板牙呲着也不怕着凉,那是合不拢嘴,左顾右盼那叫一个臭屁。
不过等杨浩自己换上一身灰色大翻领双排扣的三十年代经典款西装,打好领结,白色大礼帽一扣,平光金丝框架眼睛一戴,肩宽挺拔再加上自信的气质,立马就把他骨子里的土鳖味道全都比的一览无余。
人比人气死人啊!刘老三登时气馁,杨浩拍拍他肩膀安慰:“好好跟着学!等你们一个个都能读报写信了,我给你们挨个打扮的漂漂亮亮,带上几万大洋的金银财宝,衣锦还乡!”
中国人讲究个光宗耀祖,不管去多远的地方闯荡,总想着能荣归故里,叶落归根,这份诱惑对于当代的人更是绝对无法拒绝的。哪怕家里头死绝了的,不还有亲友故旧,祖宗坟茔的么?重修祠堂祖坟,敲锣打鼓的告慰先祖,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
榜样的力量有多大,杨家几代人那都太清楚了,杨浩刻意用最先靠过来的刘老三当示范:“今天,我先陪着老三回他家一趟。以后,你们只要表现的好,人人都有机会!”
不光是人去了。在其他十个瞪大眼睛注视下,外观漂亮到吓人的四大筒子奶粉,大包玻璃纸裹着的糖块,成袋子的白面,亮闪闪的不锈钢盆子盘子,饼干点心精盐砂糖暖瓶玻璃杯火柴……总之,凡是这年头老百姓消费不起,见都没见过的好玩意,结结实实装了三个大箱子。
杨浩把爷爷辈的大金鹿自行车推出来,后座两侧货架子掰开,绑好箱子,胸前挂着手台,背后别着老爹的手枪,顺着弯弯曲曲的山坡慢慢行去。
十个人把脖子伸的老长,看着他们的背影彻底消失在土岭子后面,都不用招呼,用最敏捷的动作回到教室,前所未有的聚精会神,开始从自己的名字学起,生怕漏过了一个字。
杨浩两人推车走出大约一里地,一条狭窄的小路顺着河边出现。要说这年头,整个日照地界儿的道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能全部通行,一个是驴,一个是独轮车。你要赶一辆大马车出来,除了从县城通往莒州的官道外,往南往北不用十里地,都能给你巅散架了!
这种地形,杨浩的大金鹿和刘老三的山地车就显出用处来,不管沟坎石头车辙,歪歪扭扭颠簸不停,但总能骑过去。杨浩是从小山上山下的野惯了,就算驮着三个大箱子,照样四平八稳。
刘老三就惨了点,他刚学会,哪怕是最省力最科学的高级货,上路就是最糟糕的,明明空车,却比杨浩还要累!
好不容易挨到了大路上,他也熟练的差不多,偶尔遇到本地人瞪大眼睛惊讶的看着他,顿时感到无比的愉悦,蹬踏的越发起劲儿。
本身这年头的自行车就稀罕,且模样丑怪,连大金鹿这种专门为载重设计的古董都比不上,这山沟子里就更别提,看着两人轻松自在快如奔马,跟见了鬼神似的。
刘老三的家就在距离马山三公里外的南湖集,擦着东西交通要道的边儿,不过远远比不上二十里外的沈疃店。快到村里的时候,终于有人认出来这人模狗样的小子,忍不住惊呼:“老三回来了!打扮的像个洋毛子!”
ps:感谢烽火如梦的打赏!
等他们挺着鼓胀的肚子排成两列纵队,在刘老三的带领下来到昨晚干活的工地,突然见到凭空冒出来的房子和那一堆没拼装的板房,顿时傻眼!哆里哆嗦就要往地上跪。
不跪不行啊!半晚上就盖成了房子,除了神仙手段,谁能办得到?
杨浩毫不客气的大脚踹过去:“混蛋!这些都是人造的玩意,等你们学过了一样做得到!旁边那一堆你们都要亲手去装。现在,给我滚进去上课!”
说一千道一万,什么也比不上摆在眼前的样板现身说法,来的有震撼力。一听有可能学到这平地起房子的手艺,十一个人登时有了精神。
这年头,手艺活都是密不外传,想要学到手,起码要去师傅家当三年白工,学个三年五载之后,再帮着干几年,才可能出师,指不定师傅还留一手。
灵醒如刘老三几个,明显感觉到杨浩语气中的不屑一顾,感情少东家那里这都不上数啊!得嘞,踏实跟着好好干吧,不为别的,天天大米白面大肉吃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不过才**呢!美中不足啊,怎么全都是瘦肉,没肥膘子呢?
板房教室内,细木工板材的桌子和凳子整齐排列,讲台后是几大块白板。奶奶杨李氏换了一身偏襟布钮敞袖的明清女装,挽在脑后的发髻插着一根银簪,微笑着端坐高背椅子上,一股端庄娴静的大家贵气油然而生。
从小培养出来的民国淑女风范,几十年持家,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沉淀洗练而成的淡定气质,让刘老三等人连抬头直视的勇气都没有。心里头直打鼓:“娘呀!紫禁城里头的慈禧太后老佛爷,怕也就是这等威仪了吧?看一眼都是亵渎!”
别看老太太对老爷子各种斗嘴,那是感情。在外人面前却和煦的如一缕春风,和蔼可亲的好像嫡亲的祖奶奶,几句话下来,多半没了亲人的土贼混混心怀渐解。
她也不讲大道理说长道短,完全是在拉家常一般,用当地土话挨个跟他们嘘寒问暖,那种关心宽慰,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亲切温暖。心防既松,深藏的情感被渐渐引导释放,一个个想起不幸死去,或者还在苦苦挣命的家人,不由眼圈红肿,有的干脆往地上一顿呜呜痛哭。
没有人不需要呵护温暖,没有谁甘心下贱,若有个和和睦睦的家庭,谁乐意出来丢人现眼,让祖宗蒙羞?
老爷子从窗户外看到这一幕,笑眯眯的嘬一口旱烟,道:“妥当了。没啥意外,这些人往后可以放心使唤。老婆子的功力不减当年呐!”
杨浩嘿嘿笑着挤眉弄眼:“爷爷!当年您老也是让奶奶这么降服了的吧?”
老爷子眼皮一瞪,扬起烟袋敲过去:“我打你个混小子!”
杨浩狂笑,抱头逃走。老爷子摇摇头,再看***眼神煞是柔和,颇为怀念当年第一眼看到她拿捏一个扫盲班几十号人,举手投足自信裕如的风采。
第一节课其实没讲什么东西,多半是在交流感情。下课出来放风的时候,杨浩明显能看出来众人的精气神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
要不说这时代的人相对都比较淳朴,日照又是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区域,周围群山环抱,陆路直通的主要是莒州到沂州、青州的主道,海面来往的几乎都是本地的渔船,少数风帆船时不时的给岛城、胶州一带送些不值钱的酱菜如京冬菜,和产量不多的柞绸、猪鬃等。
运进来的东西,多半为面粉、糖类、茶叶、大米、瓷器、布匹、桐油等等,总起来出少入多,比较穷困。
整个团伙之中,也就是牛二那几个沂州人因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见识多些,又跟了德国传教士,比起刘老三这些人明显刁滑狡诈。而剩下的十一个人,也不是那种坚定要当土匪强盗的死硬派,哪一个都有一肚皮的苦水,一旦倒出来,就是交心的开始。
关键有刘老三这个“叛徒”在,其他人想藏私都难。因此杨浩也对他格外的提拔,特地把他叫出来,弄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手把手的教他骑。
到了现在,一帮人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奇玩意已经不那么震撼了,其实也是有点麻。刘老三更是早就认清形势,这会儿就算让他上刀山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爬。
好歹的自行车不会咬人,看杨浩示范几次,他又上去让人扶着慢慢的适应,不用半个小时,就能歪歪扭扭的小心往前蹬。毕竟是干过农活的年轻小伙,能把木头轱辘的独轮车推得漫山遍野乱跑,平衡能力自然没的说,不必跟小孩子似的得摔十七八个跟头才能上路。
杨浩是个急性子,当即大手一挥:“行了!你打扮打扮,跟我出去溜一圈!”
很快给他拿来一套黑色西装,三接头的黑皮鞋,黑色圆礼帽,里外三新的打扮起来,刘老三一照镜子,下巴差点脱臼:“娘喽!俺啥时候有这么俊了?”
他其实才20岁,脸上已经有了皱纹,常年风水日晒搞得黑漆嘛乌,加上一脑袋跟鸡窝似的头发,不知道的还以为三四十了。
现在梳洗打扮完毕,杨浩又给他抹了点儿老妈的面霜,头发梳理成干净利索的辫子,冷不丁一看,还真是像个在外头混了好些年的洋跟班……洋学生他是别指望了。
其他伙计们羡慕嫉妒的眼神让他浑身骨头轻了几斤几两,刚刚刷过三回还泛黄的板牙呲着也不怕着凉,那是合不拢嘴,左顾右盼那叫一个臭屁。
不过等杨浩自己换上一身灰色大翻领双排扣的三十年代经典款西装,打好领结,白色大礼帽一扣,平光金丝框架眼睛一戴,肩宽挺拔再加上自信的气质,立马就把他骨子里的土鳖味道全都比的一览无余。
人比人气死人啊!刘老三登时气馁,杨浩拍拍他肩膀安慰:“好好跟着学!等你们一个个都能读报写信了,我给你们挨个打扮的漂漂亮亮,带上几万大洋的金银财宝,衣锦还乡!”
中国人讲究个光宗耀祖,不管去多远的地方闯荡,总想着能荣归故里,叶落归根,这份诱惑对于当代的人更是绝对无法拒绝的。哪怕家里头死绝了的,不还有亲友故旧,祖宗坟茔的么?重修祠堂祖坟,敲锣打鼓的告慰先祖,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
榜样的力量有多大,杨家几代人那都太清楚了,杨浩刻意用最先靠过来的刘老三当示范:“今天,我先陪着老三回他家一趟。以后,你们只要表现的好,人人都有机会!”
不光是人去了。在其他十个瞪大眼睛注视下,外观漂亮到吓人的四大筒子奶粉,大包玻璃纸裹着的糖块,成袋子的白面,亮闪闪的不锈钢盆子盘子,饼干点心精盐砂糖暖瓶玻璃杯火柴……总之,凡是这年头老百姓消费不起,见都没见过的好玩意,结结实实装了三个大箱子。
杨浩把爷爷辈的大金鹿自行车推出来,后座两侧货架子掰开,绑好箱子,胸前挂着手台,背后别着老爹的手枪,顺着弯弯曲曲的山坡慢慢行去。
十个人把脖子伸的老长,看着他们的背影彻底消失在土岭子后面,都不用招呼,用最敏捷的动作回到教室,前所未有的聚精会神,开始从自己的名字学起,生怕漏过了一个字。
杨浩两人推车走出大约一里地,一条狭窄的小路顺着河边出现。要说这年头,整个日照地界儿的道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能全部通行,一个是驴,一个是独轮车。你要赶一辆大马车出来,除了从县城通往莒州的官道外,往南往北不用十里地,都能给你巅散架了!
这种地形,杨浩的大金鹿和刘老三的山地车就显出用处来,不管沟坎石头车辙,歪歪扭扭颠簸不停,但总能骑过去。杨浩是从小山上山下的野惯了,就算驮着三个大箱子,照样四平八稳。
刘老三就惨了点,他刚学会,哪怕是最省力最科学的高级货,上路就是最糟糕的,明明空车,却比杨浩还要累!
好不容易挨到了大路上,他也熟练的差不多,偶尔遇到本地人瞪大眼睛惊讶的看着他,顿时感到无比的愉悦,蹬踏的越发起劲儿。
本身这年头的自行车就稀罕,且模样丑怪,连大金鹿这种专门为载重设计的古董都比不上,这山沟子里就更别提,看着两人轻松自在快如奔马,跟见了鬼神似的。
刘老三的家就在距离马山三公里外的南湖集,擦着东西交通要道的边儿,不过远远比不上二十里外的沈疃店。快到村里的时候,终于有人认出来这人模狗样的小子,忍不住惊呼:“老三回来了!打扮的像个洋毛子!”
ps:感谢烽火如梦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