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烟华
字体: 16 + -

第九章 奔赴延安

    wed mar 23 10:05:22 cst 2016

    第九章 奔赴延安

    世界并不大。

    瞿家湾奔赴延安的六人中:一个行走于苏区――白区――沦陷区的交通员、富贵与仪静、两个小学教员、另外还有一个女子。交通员与两个教员不必说,另外一个女子我们熟识。这段往事里,她最早出现在侯家嘴的亭子里,那时她很憔悴,蓬头垢面,一脸病容。现在呢,白衫紫裙,衫子扎进窄裙里,既显娇好的身段,更显朝气、利落。一张脸十分标致,乌亮的黑发齐眉,酡儿红的腮边绽放两朵小涟漪,这特征兴许会提醒我们想起什么。是的,她以前受过赵心朴的恩惠,也曾在赵家花园里小住过。挑明了说,她就是和江玲的胞妹和江琴,因在隆鑫河的碧波上与仪静金兰结义,故而一见如故。

    清晨重聚,小别后的惊喜暂且不表。为了共同志向,一路上的惊心动魄里有了言之不尽的欢悦。不过啊,欢悦的心情还得时不时地藏起,不管是沦陷区还是白区,都得小心翼翼,以免暴露踪迹。好在有着丰富经验的交通员引领他们走的多是荒凉的无人区,于是艰苦的行军中又多了几许欢乐。往往笑声息了,竹笛响起。富贵熟记仪静教他的歌,笛孔漫出的旋律变得铿镪豪迈。受到感染,青年们齐声高歌。歌声发自肺腑,又是一番豪情澎湃: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遍又一遍,脚下的路虽长,激昂的歌声不断。每当歌声停下,面对大好河山却满目疮痍他们一个个又潸然泪下。幸而“边陲之郡”宝塔山的圣火燃烧心中,忧虑冲淡许多。汉阳小憩时,又增添了天门、沔阳同伴四人。此时,交通员使命完成,长江局派出特使接替。辗转汉口休憩两天,长江局联系上一辆赴陕的货车,一路上的歌声与欢悦,闷罐车厢里溢出,洒满原野。

    又是几天沭目惊心地颠簸,货车终于到达古都西安。

    西安是去向延安的前哨,七贤庄一号的八路军办事处正翘首期盼。

    十天的行走与颠簸结束,青年们兴奋不已。革命圣地――延安不再遥远,翘首可见。虽然一个个灰头灰脸,依然热情不减地在八办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登记姓名、填写住址、汇报所学专业,抒发理想??????

    沸沸扬扬中,青年们接到通知,中共高层领导人周副主席即将亲临,一场盛大的欢庆会马上来开帷幕。仪静、江琴与富贵焦虑中,会场一片欢呼,跟随众人目光,周副主席健步走向主席台。掌声中他环顾了会场,挥手示意,掌声停下。没有开场白,直奔主题:

    “我钦佩你们激昂的革命热忱,(掌声),我也肯定你们赴汤蹈火的无畏精神会结出硕果,(掌声),你们是青年人的表率,(掌声)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延安,代表人民,以真挚的热情欢迎你们,赞扬你们!(掌声)

    “是呵,新中国需要你们,延安需要你们,四万万同胞需要你们,你们是未来中国之希望,是侵略者葬礼的见证人,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开拓者!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欢迎你们来到西安,并尽最大的努力欢迎你们继续西行,一直到延安!”(掌声)

    “延安是革命的摇篮,你们是革命的火种。那一片灿烂的天空就是你们施展才华的地方,并以此为根据地,开花华南,开花全世界!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高涨的激情如酝酿千年的泉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祖国。

    他们一个接一个自告奋勇地登上主席台,一番自我介绍,表明态度,表明决心。仪静与江琴没有思想准备,会场下听着他们慷慨激昂的

    陈述,跃跃欲试。知晓他们有的已是共产党员,未免停驻愧疚。散会后,她俩立即要求入党,并写了申请书。八办负责人对她俩的执着

    与热情无比赞赏,当即批准她俩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富贵学着仪静与江琴,也要求入党,但他的申请书没写好。办事处领导看他一副焦急的神态,拉他一边安慰道:

    “革命不分先后,以后再写不迟。不日到了延安,机会有的是。”

    富贵懊恼地别了八办领导,回到仪静与江琴身边。看见她俩一脸灿烂,正高兴地相拥转圈,他也兴奋地不知所以。

    至此,仪静、江琴与富贵历经千山万水,那一抹燃烧的彩虹近在咫尺。

    此时抗战正酣,艰苦卓绝的三年防御,日本锐气受挫,不得已一方面打了建立“亚洲新次序”、“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麻痹国人,一方面疯狂加强侵略攻势。另一方面也使出政治手段假意和谈。受后一方面的影响,重庆政府摇摆了,趁机腾出手来和共产党人较劲。这样一来,国共统一抗战的形势就有些虚虚实实。这不,第二日小丫、江琴、富贵在西安游览了古城台、大雁塔回到八办,得知一个震慑人心的消息:办事处领导人宣侠父的失踪,确认已遭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

    西安形势严峻,全国形势严峻,国共统一抗战形势严峻。面对国民政府的摇摆、军统特务的猖獗,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寄希望于延安是明智的。纵然他们年轻,看不到革命的复杂性,但对当权者抱有的幻想即刻起了雾霾。宣侠父的牺牲让他们看到了阳光下的阴影,也明白了抗日形势的艰巨。他们在难过与忧虑中,苦苦寻求着不可理喻的答案。

    也难怪,他们有理想、热情与无惧的精神,还很稚嫩。救国需要流血,但,血流在同胞的枪口下,骤然间顿生一种难以言表的怅叹。

    延安向国民政府交涉后临危不乱,大局为重。一面培植正义力量,一面有节有序地组织战事。当务之急,撕开侵略者的丑恶面具,化解国共矛盾,让国民政府看到即将燃起的熊熊大火。

    就目前局势,江汉是西北的门户,守住江汉就保住了半壁江山。有了半壁江山做后盾,国民党内部投降派便无隙可钻。然后摒弃前嫌稳携起手来,稳打稳扎循序渐进,五至八年将侵略者打回老家。

    这是延安的高瞻远瞩,实施到具体,一个大胆而明智的战略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开来:

    “鄂豫游击大队撤离确山进驻鄂中,开辟武汉外围根据地,与一二八师形成钳形之势。其战略用意是阻挡日军南犯,缓解一二八师西线孤军奋战的局面。”

    接到延安指令,鄂豫皖游击大队大队长李威(李先念的化名)奉命进驻大别山。随之与陈少敏部会合,整编成新四军第五师。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愈显壮大,除了活跃在东北的抗日联军、广东的东江支队,林林总总的游击队、武工队在日占区遍地开花。正规军有八路军辖下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新四军、目前又新增新四军第五师。如虎添翼之际,接踵而至的是干部、给养、武器的缺乏;情报、交通、联络站的组建;根据地的巩固;与国民党部队微妙关系的处理等等等等??????

    这些亟须解决的事宜上报延安,中共中央经过运筹,无一巨细拿出方案,予以最大的帮助。

    暂住八办的青年们,一批一批地奔赴了延安,仪静、江琴和富贵始终没有接到出发的命令。他们不知道,中共高层正在筹备建立江汉情报网络,拟让延安、大别山、江汉连成一线。目前苦于干部匮乏,缺少合适人选,委托八办对优秀青年进行考察、筛选,以便用在刀刃。正好他们三人在考察之列,所以留下。

    此时江汉送出的第二批青年到达西安,八办接到孙团长的信函。内容我们已知晓,是孙秉承对绅士赵心朴寻女事件的通报及附带见解。出于对孙团长处理军民关系的理解,在对仪静身世了然之后,八办结合时局,决定让仪静与江琴返回鄂中战场。任务交给新成立的新四军办事处操作,新办即刻作出的决定里,仪静回江汉,江琴充实大别山新五师政治处。

    新办的决定,仪静与江琴意外。她们既不理解也产生抵触。也是,处在她们的角度,难言之隐溢于言表。

    先说仪静。重蹈归路,家乡隐藏噩梦,是一座不见围墙的“心灵空城”,那一桩不情愿的婚姻简直就是自我埋藏。这样的后果她不好言明。不言明新办怎么知道?如果盲目服从,无疑是在燃烧的胸膛里浇上一盆凉水,付诸的所有努力前功尽弃。此令,仪静断然难以接受。

    而江琴,阴错阳差与家人失散,以为又落虎口,恰遇机遇实现梦想。她的心早已定格延安,那是她“一鼓作气,英雄末路当磨折!”的战场。大别山于她是未知的,政治工作于她也是陌生的。因此她不明白,也不愿意。

    新办感到棘手的还有富贵的去向。他虽向往延安,临行听说仪静与江琴另有去处,漠然了。找到新办领导人,重复了在瞿家湾与父亲说过的话。结末一句是:

    “我要和仪静一起飞。仪静去哪,我去哪。”

    新办领导人获知此情,笑过后一筹莫展。八办听了汇报,对三人的革命热情做了肯定,于她们各自的特殊情况详做了尽分析,采取以个人志向为主的宽容态度,建议新办作出调整:

    “暂且安排他们赴延安学习、锻炼,待铁已成钢,认清形势,重返回战斗岗位。”

    新办立即采纳。着手他们去延安的同时,向仪静通报了家里的情况。让她写一封家信,夹在回复孙团长的公函里捎给赵心朴,可谓用心良苦。公函内容,肯定孙团长注重军民感情的优良作风,还望他注意方法,尽量化解开明绅士赵心朴的忧虑,顺报仪静一切平安。

    瞿家湾。

    孙团长接到长江局转来的新办回复,亲自去了一趟四百亩。老水伯将之引至花园与赵心朴会晤,一番寒暄,孙团长告知了仪静目前的处境及所在,将家信呈上。赵心朴纵然没有见到女儿,耳闻消息又见信字,心感稍安。他颤巍巍地打开信封,仔细读了起来:

    “亲爱的爸爸、妈妈:

    当您们见字时,我已身在远方。请原谅女儿的忤逆与不肖,倘此时不能解恨,我宁愿接受您皮鞭的抽打,也不想看见妈妈伤心的眼泪。我的出走不是嫌弃家乡,也不是眷恋别处花香,是为了女儿的向往。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一个破碎的国,再不能容忍一个破碎的家乡,为了保家卫国,女儿只得舍小顾大。国尚全家才无恙??????兴许,有一天女儿平安归来,还可弥补应尽的孝道;兴许,有一天女儿横尸战场,请您们不要悲伤。人死国在,来世必托男儿身,终身侍奉双亲!

    此致。

    遥祝爸爸、妈妈身体康健。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赵仪静于西安涕泣。”

    读罢,赵心朴心沉。是啊,此乃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之时,你不守着我尽孝而为民族尽份,没有错。不过啊,小小一打年龄,不该在父母面前谈生死,老赵家还指望你前方杀敌立功,光宗耀祖呢。他抬头遥望延安,感叹时光荏苒,自己老了,老得如同沉淀在隆鑫河底的沙子,任凭河水奔涌无力跟随。是啊,河水归江海,年轻人梦想延安,那里应该是他们最好的去处。他想着想着心里的弯调直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也减少许多。

    看见赵心朴泪水涟涟,孙团长说了许多安慰话,临走又给他一剂定心丸:

    “明年栀子花开的时候,令爱我们将“完璧归赵”。您放心,共产党人是讲诚信的。”

    明年?栀子花开?赵心朴擦一把泪,现在已是春天了,可惜今年栀子花开女儿不在身边。若江汉保得住,时间不会太长。因领略过共产党人有言必行的作风,他顿时眼前一片豁然。

    孙团长的承诺是有原因的。因为,明年栀子花开的时候,仪静在延安的学习结业了,她新的工作岗位是仍然是江汉。除了赵心朴,独立团与老苏区的人民在也在盼着她呢。

    留给赵心朴一个盼望,孙团长告辞。如来时一般,随船儿悠悠驶离码头。赵心朴若有所失地目送他远去,回过神来,瞅见信旁一张银票,那是他委托老水伯捎去的。而今转回,又一次证明了共产党人立信于民的作风。

    这一刻,他再次抬手擦了擦濡湿的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