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之中华崛起
字体: 16 + -

五十五、各方表演

    sun may 22 17:20:16 cst 2016

    “二十一条件”交涉的过程,充分暴露了袁世凯为一家一姓和军阀集团的利益而不惜丧权辱国的目的,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虽然袁世凯身背骂名,但他仍一意孤行,坚持将帝制的实行推进到了“劝进”的阶段。

    1915年8月23日,立宪党政客杨度纠合一些政客、叛徒组织的“筹安会”在北京成立。有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成立宣言中公开攻击共和政体,说明共和政体不适用与中国。在成立启事中更标举该会宗旨是“专以理学之是非与事实之厉害”来研究君主和民主“二者以何适于中国”。筹安会成立不久,杨度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题为《君宪救国论》的大文,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两大论点:其一是反对共和立宪,其二是主张君主立宪,而归结在袁世凯称帝这一点上。筹安会的成立标志着袁世凯的帝制已经进入到一个公开推行的时期。

    筹安会的一系列行动,使人们的目光纷纷转向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国内反对《二十一条件》的浪潮逐渐缓了下来。为了应对目前的局势和准备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孙中山也在积极的拜访日本军、政、商等界有影响的人物,希望得到日本政府的有力支持,而这也恰恰符合目前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符合日本利益,因此对孙中山的主动投怀送抱日本政府也当然乐意接受。

    1915年8月25日,《民族评论》杂志中突然刊登了一份孙中山与陈琪美作为中方代表与日方代表日本前满铁株式会社理事犬冢信太郎和满铁社员山田纯三郎,签订的《中日盟约》中、日文一式两份。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由此可以看出这份《中日盟约》犬冢信太郎是代表日本政府同孙中山签订的。条约中文原文如下:

    中华及日本因为维持东亚永远之福利两国宜相提携而定左之盟约。

    第一条 中日两国既相提携而他外国之对于东亚重要外交事件则两国宜互先通知协定。

    第二条 为便于中日协同作战中华所用之海陆军兵器弹药兵具等宜采用与日本同式。

    第三条 与前项同一之目的若中华海军聘用外国军人时宜主用日本军人。

    第四条 使中日政治上提携之确实中华政府及地方公署若聘用外国人时宜主用日本人。

    第五条 相期中日经济上之协同发达宜设中日银行及其支部于中日之重要都市。

    第六条 与前项同一之日[目]的中华经营矿山铁路及沿岸航路若要外国资本或合办之必要时可先商日本若日本不能应办可商他外国。

    第七条 日本须与中华改良弊正[政]上之必要援助且速使之成功。

    第八条 日本须助中华之改良内政整顿军备建设健全之国家。

    第九条 日本须赞助中华之改正条约关税独立及撤废领事裁判权等事业。

    第十条 属于前各项范围内之约定而未经两国外交当局者或本盟约记名两国人者之认诺不得与他者缔结。

    第十一条 本盟约自签订之日起拾年间为有效依两国之希望更得延期。

    中华民国四年贰月拾伍日即

    大正四年贰月拾伍日作于东京

    孙 文 印

    陈其美 印

    犬冢信太郎 印

    山田纯三郎 印

    上述盟约曾在1915年3月出版的《民族评论》中被披露过,顿时有人宣称该《中日盟约》系伪造,:而也有人则含蓄指责"然借异虐同之举,引狼拒虎之谋,前为天良所不容,后为智计所不许",并提出停止革命,一致对外的政治主张,基于对孙中山的信任《中日盟约》当时并未在国民舆论中引起大的波动。

    这份《中日盟约》的再次披露完全是秦天宇导演的结果,秦天宇认为这份盟约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讲并非刻意要去抹黑孙中山,丑化孙中山,孙中山的功绩也不是他的污点所能遮盖的,平心而论,在困难多变的局势下,换其他人到那个位置上去,未必比孙中山做得更好。要想在世界上找一个全无私心、不会犯错的人也很难,这也是人们不必苛责前人的原因,才会多用同情的理解和理解的同情去看历史人物。但是,秦天宇坚决反对以美遮丑,讳莫如深,这样肯定会遮盖历史真相,而不会接近历史的真相。秦天宇之所以再次披露这份《中日盟约》,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在即将到来的讨袁战争中取代孙中山取得革命领导权,从而逐渐改变中国军阀混战的历史。

    “・・・对于这份《中日盟约》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他的真假,双方的代表是否有资格代表各自的国家签订这份盟约,我们要考虑的是若这份盟约是真实的我们该如何应对”秦天宇于1915年8月28日在国防军驻山东团以上军官会议上讲道。

    “我认为这份盟约之卖国性质远超袁世凯同意的“二十一条件”中的十四条,若十年内孙中山及其中华革命党主政民国而实行条约内容,则国将不国,所以我们应当阻止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的上位,这是其一;二、日后孙中山及革命党肯定会借反袁之名联合日本攻打我们山东,山东以后肯定会成为《中日盟约》的联合作战对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山东地域范围内的革命党的清理并将其遣送出境,防患于未然。三、若日后袁世凯公开承认帝制,我国防军将独立领导讨袁战争,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蒋百里首先表态道。

    “我完全赞同总参谋长的意见”徐镜心表态道。

    徐镜心说完后,大家纷纷表态同意蒋百里的意见。

    秦天宇借这份《中日盟约》统一了大家对待革命党的态度,为独立领导讨袁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份不知真伪的《中日盟约》的披露,也给袁世凯一个喘息的契机,“皙子,迅速发动舆论力量,将这份《中日盟约》的内容广泛宣传,并组织力量对这份盟约及孙中山等进行批判”袁世凯对杨度说道。

    顿时一场袁、孙之间的互相攻伐的口水大战正式上演。这期间,孙中山及其中华革命党也在日本的大力支持下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并指派人员分赴上海、山东、山西等地筹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军的总司令部,联络军队和会党策划反袁武装起义或进行暗杀活动。而日本基于要实际掌控山东地域,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历史,不但供枪供炮而且还组织大量现役日本军人脱下军服加入孙中山及其革命党领导的“中华革命军”投身到中国战场。

    因为这份《中日盟约》,国人也开始逐渐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失去了信任和必要的支持,同时迫切希望能有一股新的力量来领导中国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