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史札记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

    mon mar 28 13:08:02 cst 2016

    奕詝出逃的第一天,由于事出仓促,连食物、帐篷、铺盖都没有带出来。

    随行的王公大臣都狼狈不堪,跑得那叫一个快,只恨阿玛额娘少生了两条腿。

    晚饭大家只能吃粳米粥和烧饼充饥,下人们就只能吃老米饭。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乍一吃这些粗食实在难以下咽,很多人都只好望食兴叹。

    到第二天才看见肉和蛋,食物才渐渐丰富起来。

    八月二十五日,四更时分,驻军祁门的曾国藩接到军机处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古代加急文书中最快的一种,每逢驿站换马,一天最快也就跑六百里,没有八百里加急这一说)廷寄。

    本来已经睡下的曾国藩赶紧起身接旨。

    廷寄上说,胜保上疏说南方军士擅长近身搏斗,如果能让他们接近英法联军士兵的话,英法联军的枪炮就失去用武之地了,所以让曾国藩等人各自挑选精兵两三千人,令鲍超等人统带兼程赴京,交胜保调遣。

    很明显,这是胜保的鬼把戏,他这招可够阴的。

    咱们前文说过,胜保一向擅长搞招降,但是不巧他招降的军队总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降了再叛,叛了再降,严格遵守降叛守恒定律。

    搞来搞去,他手底下也就原来那点兵,从来没多过。

    怎么办呢?

    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千里之外的曾国藩头上。

    你曾国藩手里有的是兵,哥们借走一部分,你应该无话可说吧。

    胜保那点花花肠子曾国藩心里门清,但这是借圣旨说出来的,自己又不好点破。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说,想要兵自己招去,老子的兵谁也不给。再一个,退一万步说,楚军有一个特点,当年曾国藩在长沙建军的时候,为了便于指挥,为楚军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建军思想,就是兵为将有。任凭楚军到了天涯海角,只认我曾国藩一人,除了我之外,就是皇帝老子,也休想调动他们一兵一卒(这也正是奕詝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咱们实话实说,胜保就是真的得到了鲍超,也不过就等于是得到了一口永远拔不出鞘的宝剑,这口宝剑就是再锋利,也不是他胜保玩得了的。

    可是廷寄里还说,京城危急,自己做臣子的眼见皇帝有危难,岂能不救。但是祁门这边日子也不好过。

    祁门这个地方,好像一个锅底,四周高,中间低,是兵家所说的绝地,容易四面挨揍,很难主动出击,一旦有危险,想跑都跑不了。李鸿章曾劝过曾国藩,不要把大营建在这里,但是曾国藩还有另一重考虑。

    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法定的驻地在江苏。

    江苏一带的士绅和官员都盼着曾国藩把大军开过去,曾国藩现在虽然还不能进兵江苏,但是也要做一个进兵的架势,让江苏方面有个盼头,缓解自己的政治压力。要不然江苏的老百姓恐怕就要把自己骂死,江苏官员的弹劾和皇帝的责问也是少不了的。

    要照以前的曾国藩,那就干脆直接离开祁门好了,什么百姓,官员,皇帝,他们怎么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仗打赢。但是现在的曾国藩不一样了,自从二次出山以后,他每当遇事都会更多地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所以曾国藩还是选择了进驻祁门。

    曾国藩刚到祁门,宁国和徽州就先后失守,形势很危急。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下诏让抽调军队北上。

    怎么办?

    奉诏的话,眼睁睁看着胜保夺走自己的精兵爱将,千里迢迢劳师远征去打什么英法联军,那不是让胜保白赚功劳,让自己的人送死吗?不奉诏的话,英法联军把皇帝弄死,朝廷over了,自己这边也甭打了,赶紧领盒饭去吧,朝廷都没了,我曾国藩保谁去?

    奉诏,还是不奉诏,that’s the question。

    曾国藩召集幕僚讨论。

    大部分人都主张奉诏,因为毕竟大家都是给朝廷打工的,朝廷没了,咱们也就集体下岗了。只有一个人力排众议,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他说:

    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此时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

    李鸿章的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道理。

    的确,英法联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现在再谈什么入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英法联军想把皇帝弄死,就是入卫也来不及;如果英法联军不想把皇帝弄死,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入卫,不是吗?

    高,实在是高,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李鸿章不愧为天下奇才也,寥寥数语就解开了这个天大的难题。

    那该怎么回复朝廷呢?

    曾国藩眉头一皱,有了。

    要说还是曾国藩老奸巨猾,呃,老谋深算。

    他想出一个妙计,让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两个人中间挑选一人北上,而奏折往来需时,他接到的这份六百里加急的廷寄在路上走了半个月,他只要晚几天复奏,等奏折到热河的时候,估计少说也得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局应该已经定下了。

    他把这个招告诉了胡林翼,胡林翼也表示同意。

    那就这么定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这招还真是狡猾狡猾的。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事情逼到这个份上了,像这种问题是单纯的道德解决不了的,只能诉诸权谋。权谋这东西,虽然不能常用,但逼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妨用上个一点半点的,嘿嘿……

    十天以后,曾国藩向北京发出了奏折,说听说了京城的剧变,臣非常担心皇上的安危,既愤且愧,眼泪哗哗的(演技派,绝对的演技派),臣接到圣旨说,要让鲍超赴京交由胜保调遣,臣恐鲍超一部实力不够,恳请皇上在臣和胡林翼中挑选一人带兵北上,这样可以统率更多的兵力,而且指挥起来也更灵便。

    当然了,曾国藩这么做也是无奈,他跟胡林翼其实都已经做好了带兵北上的心理准备。以楚军的实力而言,恐怕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而且南方这边形势也很紧张,能带走的兵力相当有限。万一真的开战,恐怕只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英法联军把他撂倒;第二种,他,被英法联军撂倒,他估计肯定被撂倒。如果是小挫的话,当然可以撤退,如果是大败,曾国藩和胡林翼都决心捐躯报国,决不逃走。

    他们部署好了军中的事务,静静地等待着朝廷的旨意。

    奕詝出逃之后,京城这边的事务就全部由恭亲王奕訢,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署理步军统领、军机大臣文祥和内务府总管宝鋆等人负责。

    皇上四哥出逃当天,奕訢一面向英使额尔金和法使葛罗发出议和照会(一种外交文书),一面下令释放并改善巴夏礼等俘虏的待遇,一面安定京城秩序,一面向各地发出勤王文书让各地将帅速派援兵进京。

    当时北京城守兵不满万人,而且士兵已经好几天没有领到口粮了,军队行将瓦解。于是文祥立即开仓放粮,宝鋆也立即开库放银,这才勉强维持住局面。由于城中大乱,不少地痞流氓就借机生事,劫掠百姓,文祥下令拿获抢劫者立即正法(就是杀掉),这样入夜后京城才渐渐安定下来。

    此时,在逃往热河的路上。

    肃顺等人正在上疏朝廷,请求处死巴夏礼等俘虏,以示对洋人抗战到底的决心;还有不少言官主张让僧格林沁率军袭击大沽口的英法联军老巢,还有的甚至献计用湿棉被抵挡英法联军的枪弹(他怎么不说干脆直接找个大侠来把英法联军撕了算了)。

    这实在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连肃顺也算上,满朝文武中有一个算一个,根本不了解英法联军的实力。不过还好,他们没说用黑狗血、童子尿之类的淋英法联军已经算是进步了。您如果看到四十年后的那些人搞出的那一幕,估计肯定更会被雷得外焦里嫩。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现在不提。

    奕訢原本就一直是主战派,他不想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和平。

    这群俘虏和正在集结中的军队就是他的筹码,他要用这些筹码,向英法联军争取平等的和谈。

    仗着有这些筹码,奕訢一开始多次向英法二使要求,先退兵,再议和,最后释放俘虏。

    英法二使态度很强硬,始终坚持先释放俘虏,再议和,最后退兵,并且威胁说三天之内不释放俘虏就要进兵。

    十四日,奕訢觉得英法方面主要还是想要回俘虏,而且京城的军队既没完成集结,又全无斗志,已经无力再战,如果先释放俘虏展示出诚意,也许倒会有转机,就把这个想法上奏了皇上四哥。

    热河离北京还是蛮远的,奕訢的奏折即使用六百里加急传报来回也要四天。等接到皇上四哥允许释放俘虏的批复时,已经是十八日了,早已经过了三天的期限。但是奕訢惊奇地发现,英法联军并没有进兵。

    奕訢争取平等和谈的想法又复活了。

    他认为大概正是因为人质在他手里,所以英法联军才没敢进兵。

    好,那我就继续集结军队,用军队迫使英法联军跟中国重新签订平等的和约。

    十九日,奕訢上疏皇上四哥,请求加紧战备。

    其实他错了,英法联军之所以没有进攻,并不是顾及到人质的安危,而是在等待军火的补充。一旦军火补充完毕,他们就不会再等下去了。

    二十日,奕訢接到皇上四哥释放俘虏的明令,这是皇上四哥第二次让他释放俘虏了,但是他没有听。他自作主张,照会额尔金,再次要求先退兵,再议和。

    这是奕訢出的一个大昏招!

    不过别急,事情还有一线希望。

    二十一日,英法联军不知道从哪个二货嘴里听说了中国皇帝驻于圆明园的消息,立即向圆明园方向发起进攻,驻守海淀的僧格林沁所部一触即溃。

    这个时候,奕訢彻底明白了英法联军的生猛,知道自己这些兵远不是人家的对手。他向英法联军发出紧急照会,向他们约定二十四日和谈,同时送还俘虏。

    第二天早晨,奕訢把照会像往常一样地交给了僧格林沁大营,僧格林沁让守备廖承恩去递送。结果,这个廖承恩因为害怕洋人,竟然没有去英法联军大营,走到半路就回来了,还谎称英法联军没有给照复。

    完了,全完了。

    英法联军不知道奕訢还有放还俘虏的照会,于是发动了进攻。僧格林沁再度溃败,所部士兵逃散一空,英法联军攻入了圆明园。

    奕訢、桂良和文祥都在圆明园,这是他们办公的地方。这时三个王公大臣身边几乎没有士兵保护,跟光杆差不多。三人一见这个情况,相互对视一眼,心领神会,点了点头,然后撒腿就跑。那个速度,赶上今天的北京马拉松了。一路从圆明园跑到京西的万寿寺。直到在万寿寺遇到胜保,这条命才算是保住了。

    进入圆明园后的英法联军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地方,感觉好像来到了天堂。

    圆明园,全称圆明三园,分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部分,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园林建筑群,被称为“万园之园”。清朝的皇帝一年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这里。

    里面修建了包括宫殿、庙宇、戏楼、民居、集市、码头等等各种各样的传统建筑,又有仿蓬莱仙岛、西湖十景、苏州园林等等中国各地风景名胜修建的景观,有仿紫禁城太和殿的正大光明殿,有仿印度风格的舍卫城,有仿欧洲中世纪风格的西洋楼,山环水绕,诗情画意,姿态万千。

    更收藏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无数绝版图书和稀世珍宝,《永乐大典》的残卷孤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南宋建窑的兔毫盏,明朝宣德官窑的青花莲花大碗,上至上古时代的青铜器和甲骨,下至清朝本朝的珐琅器和《四库全书》……

    另外多说一句,那几个著名的十二生肖铜兽头,其实不过就是圆明园中一处喷泉的喷嘴,就是水龙头,根本不值几个钱,算作文物都勉强,国宝那是绝对谈不上。您见过拿水龙头当国宝的吗。这几年外国人不想要了,要卖掉它们,为了卖个好价钱就可劲地宣扬这是中国的国宝,忽悠中国人出钱买。中国人也听话,愣是屁颠屁颠地又从外国人手里花天价把它们给买回来了,这份爱国之心实在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噢,我们中国人,拿回我们自己的东西,还得花钱,还tm得是天价,凭什么?

    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道理。这么做只能助长外国佬的嚣张气焰,等于是让外国佬算计了还在替他们数钱。

    中国人如果真想为国家做贡献,就应该想办法不花一个大子把失落的国宝给拿回来,这才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否则,花大价钱买这么一堆破烂回来,这不叫给中国人长脸,这只能叫给中国人现眼。

    除了这些之外,圆明园还有一样少不了的,就是里面住着大量的宫女。

    在这么美丽的景致下,看着满眼的美女和宝贝,英法联军血液里最原始的贪婪和野蛮的兽性爆发了。

    他们大肆奸淫了园中的宫女,洗劫了圆明园。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砸了,满载着宝物回到军营,留给圆明园的是一地的残破和狼藉。与圆明园一起,整个北京西郊的所谓“三山五园”的所有皇家园林全部被洗劫。守园官文丰引咎投水而死。

    圆明园被洗劫,奕訢焦虑,憎恨,痛苦,恐惧,内疚,后悔万分。但是他来不及悲伤,二十四日,奕訢命人手持白旗,到联军大营送还了俘虏,希望能够保住北京城。

    现在,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筹码。英法联军此时如果背信弃义,强攻北京城,我也无力阻止。他们真的肯就此罢休吗?

    第二天,英法联军真的撤出了圆明园。但是,英法联军发现,此次被扣的三十九名人质中只有十八人生还,其他的很多人在中国的牢狱中被虐待致死。中国皇帝太可恶了,他任意撕毁和约,虐待俘虏,罪无可恕。英法联军决心要报复,他们完全忘了自己在圆明园所犯下的罪行比这要可恶万倍。

    二十六日,英法联军向奕訢发出照会,要求中国交出安定门作为入城换约的保障,否则仍然要攻城。

    英法联军居心叵测,如果让他们占领了安定门,他们就可以自由出入北京城了,他们能保证不像洗劫圆明园那样洗劫北京城吗?

    不,不能把北京拱手交给他们,除非,他们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

    奕訢怀疑英法联军的企图,所以他照复英法联军,同意他们占领安定门,但要求拟一项妥善章程。他想拖延一下时间,集结仅剩的一点兵力跟英法联军做最后的拼死一战。

    二十九日,北京城内守城的王公大臣不等奕訢的命令,私自打开了安定门迎接英法联军进城。

    得到奕訢关于英法联军入城的奏报,奕詝连连下令,催奕訢立即入城,与英法联军议和换约。

    现在的奕訢别无选择,只能无条件求和了。

    九月初四日,英法联军照会奕訢说,他们要留给中国皇帝一项痛苦的记忆—焚毁圆明园,同时要求中国初七日照复,初九日赔款,初十日画押换约。

    第二天,守城的王公大臣们也出城劝说奕訢,恳请他接受英法联军的要求。

    奕訢对这些没有骨气的王公大臣痛恨万分,但是他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面对这种城下之盟,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同意。

    就在这一天,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和其他号称“三山五园”的所有皇家园林进行了第二次洗劫,随后将这片已经被洗劫一空的园林全部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中国数千年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国人数千年来的骄傲与尊严,在这一刻化为灰烬。

    虽然英法联军一直标榜说这是对中国皇帝滥杀俘虏的惩罚,但我还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像是对洗劫圆明园罪行的毁尸灭迹。

    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当时应邀给参加过火烧圆明园的一个叫巴特勒的法国上尉写的一封信,我想,一个法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批判会比我的更有力,今将其中重要的段落抄录如下: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盖神殿,那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做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