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史札记
字体: 16 + -

第八章 铩羽

    wed mar 16 14:38:02 cst 2016

    咸丰四年(1854)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当时清朝廷称太平军为粤匪),誓师出征。

    这篇檄文在中国历史上相当有名,写得也相当有水平,不客气地说,可抵百万雄兵,足见曾国藩的文章功力之深。今将其中最有震撼力的三段抄录如下: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唯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

    这篇檄文针对太平天国在起义的过程中毁庙焚书和信奉洋教这两大行径痛加批驳,将其推到了毁灭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度,一举击中了太平天国的要害,为己方在未来的战争中争取民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这篇檄文中“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的这段话,正对了读书人的脾气。大家都是读孔夫子、孟夫子的书长大的,孔夫子和孟夫子如果都被诋毁,那做读书人的,无论如何不能坐视。所以,曾国藩在读书人中间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要知道,读书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掌握着这个社会大部分的权力、财富和智慧,谁如果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那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曾国藩从衡州乘船出发,一路上接连得到了江忠源和吴文镕的死讯,但是他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知道,江忠源和吴文镕把剩下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选择擦干眼泪,继续前进。

    不过幸运的是,胡林翼也率自己练的一千黔勇到了。曾国藩上疏朝廷,把胡林翼留在自己身边。

    现在的楚军总兵力一万余人,陆师五千余人,由塔齐布率领;水师五千人,由曾国藩亲自统领。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求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太平军,我来了!

    曾国藩满怀壮志率军开赴前线,不料初战便告失利。

    原来楚军水师由于刚刚组建,训练不足一月,不是太平军水师的对手,只好退守长沙。太平军水师乘胜进兵,南渡洞庭湖,深入湘江,列水营于靖港,距长沙仅六十里。

    太平军一面由水路直逼长沙,一面取陆路攻占湘潭,对长沙形成合围之势。

    四月初,曾国藩召集诸将议战。军中诸将有的认为应该先攻靖港,有的认为应该先取湘潭,争论不休。曾国藩也没了主意。毕竟,他以前也没打过仗,完全外行。

    这样,军中诸将就公推彭玉麟做决策。彭玉麟认为攻靖港如果失利就只能退至长沙,再无退路;而攻湘潭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所以决定攻湘潭,并先率五营水师出发了。

    本来这个决策没有问题,但是曾国藩临时改变了主意。

    因为到了晚上,防守靖港的乡团来向曾国藩请兵,说靖港的太平军只有几百人,又没有防备,可以一鼓而下,不过是借借曾国藩的声势而已,而且已经架好了浮桥迎接他,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曾国藩信以为真,决定临时改攻靖港。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自己这么做也可以牵制靖港的敌人,缓解彭玉麟那边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月初二日清晨,曾国藩率领五营水师直奔靖港而去,借着顺风,不几个时辰就到了靖港上游的白沙洲。谁承想这倒霉催的,到了中午,风势陡增,船队根本停不下来,朝着太平军的水营就冲了过去,简直是玩命的节奏。费了半天劲,总算停在了敌人的嘴边上—靖港对岸的铜官渚。

    太平军一看楚军跟送死差不多,这机会不能错过,立即派出小划船二百余只,围攻楚军船队。楚军水师将士开炮轰击,结果因为炮高船低,不能命中,一下子慌了,纷纷上岸逃命。战船或被焚毁,或被俘获。

    曾国藩赶忙率陆队来救。太平军乘势发动进攻,一战之下,楚军大溃。

    楚军士兵全都是第一次上战场,当他们第一次看到冰冷的刀锋划过自己脸颊的时候,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鲜血、肢体和**在空中横飞的时候,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早上还有说有笑的同伴倒下去一动不动变成一具尸体的时候,他们怕了。他们想起自己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想起自己暗恋着隔壁村的二丫头却还没告诉她。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死亡竟然是一件这样可怕的事情。

    不,我不能死,我不能死。

    他们争先恐后去抢渡浮桥。没想到那浮桥也是豆腐渣工程,人一多就给踩塌了,光淹死的就有几百人。

    曾国藩急了,提着剑命令士兵不准后退,还在身边立了一根旗杆,说:

    过旗者斩。

    谁听他的呀?逃命要紧。

    士兵绕过旗子接着跑,压根没正眼看他。曾国藩勉强斩了几个逃兵,但是根本不能遏制士兵的溃退。

    靖港一战,楚军大败。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

    难道我苦心经营,忍辱负重到今天建立的楚军就这样完了?

    我之前几次抗命不肯出战,皇帝决不会放过我;长沙的那些官员原来就跟我有过节,他们也会趁机弹劾我;江岷樵和吴老师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现在完了,全完了。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曾国藩想到了死,现在恐怕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望着眼前碧波荡漾的湘江水,他冷静地支开了随从,一头扎进了水里。

    随从看他神色有异,不敢远离,乘小船紧紧跟随。见他落水,赶紧跳入水中将他救起。

    为何救我?

    恭喜大帅,湘潭大捷。

    其实湘潭的战报还没传过来,谁也不知道那边到底是不是大捷。

    曾国藩上岸以后才知道随从是骗他的。

    靖港一败,楚军水师损失惨重。曾国藩写好了给皇帝的遗折和遗片,准备再次自尽。

    长沙的不少官员都记着过去跟曾国藩的过节,都盯着他呢。

    好啊,你曾国藩打了败仗了,很好。

    趁你病,要你命,这次非狠狠参你一本不可!

    于是他们都纷纷向骆秉章提议弹劾曾国藩,解散楚军。

    骆秉章劝他们,曾公已经自己向皇上请罪了,就不要再弹劾了;你们只盯着曾公打了败仗,怎么就不想想太平军现在是如何的猖狂;况且解散了楚军,长沙谁来守?

    总算把这事给压了下去。

    这时,湘潭的战报传来,原来湘潭真的大捷。

    真应了那句话,老虎率领的绵羊能打败绵羊率领的老虎。

    塔齐布、彭玉麟水陆夹攻湘潭,太平军大将林绍璋全军覆没,只带着四个骑兵弃城而走。

    湘潭收复。

    初八日,靖港的太平军自动撤退,长沙解围。

    太好了,这次可以不用死了。

    这么算起来,楚军最起码也是个不胜不败。

    但是,由于靖港之败,曾国藩被奕詝革职,曾国藩很不平。不过,原先那个无能的湖南提督鲍起豹也被革职,湖南提督一职由塔齐布署理。

    提督一职按品秩要排在巡抚之前,更不用说是曾国藩这个革职之员了。但塔齐布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曾国藩恭谨有加,仍然把自己看做是曾国藩帐下的普通一将,随时听从曾国藩的调遣。

    曾国藩靖港战败投水自杀的第二天,父亲曾麟书的书信就到了。信中说,儿子,你这次出山为的是报效国家,不是保乡守土这么简单;即使是战死,也要出了湖南再战死,那才是死得其所,如果死在湖南,我不为你哭。

    同时,他的好朋友,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左宗棠从长沙缒城而出来看望他。

    说起这位左师爷,在中国近代史上,那是大大的有名,跟曾国藩也是齐名。

    曾国藩自己对他的评价是:

    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一辈子没考中进士。早年胸怀大志,但是因为家道中落,只能入赘岳父家,就是倒插门,吃软饭,当上门女婿。这种经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彻头彻尾的屌丝,所以,他的内心非常自卑。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自卑,往往就会变成一个最骄傲的人。

    所以,左宗棠由此养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性格,耿介、狂放而自负,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永远站着一个女人。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了我们另一个道理: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

    左宗棠的妻子周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而且人也非常温柔贤惠。她从来没有因为丈夫考不中进士或是倒插门(这在古代都是很丢脸的事),配不上自己这个千金小姐而看不起他,反倒很欣赏丈夫的才学,对他非常体贴。

    左宗棠不喜欢看那些无聊的八股文章,喜欢读各种经世致用的书尤其是兵法,周氏都全力支持,从来不拿那些读书考功名的话去唠叨丈夫。

    左宗棠感到不得志的时候,周氏就写下“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渔樵了此生”的诗来安慰丈夫。

    左宗棠去外地教书,周氏怕远方的丈夫想家,亲手为丈夫绣了一个枕头。枕头上面绣有一幅渔村夕照图,旁边还绣了她写给丈夫的一首诗:

    小网轻舠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

    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

    周氏的才华与丈夫相当,夫妻二人品茶论诗,务农种桑,非常恩爱。

    如果这是一个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此,屌丝和女神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然后就结束了。

    但是左宗棠的故事不是童话,他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

    因为,历史的经验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屌丝改变世界。

    左宗棠和别的屌丝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屌丝(请注意这句话)。他从年轻时起就有极为远大的抱负,他新婚时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新房门口: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26岁那年受聘到渌江书院担任山长(就是校长,年纪轻轻就当校长,可见才华不俗),60岁的陶澍回乡省亲路过这里,看中了他的才华,主动提议让自己年幼的独子娶左宗棠的长女,两人结为亲家。而左宗棠竟然拒绝了。

    为什么呢?

    因为呀,左宗棠不想高攀陶澍家的门第来抬高自己。

    陶澍连忙安慰他说,以左君的才华,将来名位肯定高于自己,真正高攀的是自己,请他不要介意。

    在陶澍的再三坚持下,左宗棠这才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看看人左宗棠这面子)。我们前面说过,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所以左宗棠就是胡林翼小舅子的老丈人(怎么那么绕口啊)。

    事实证明,陶澍的眼光确实不赖,一个女婿,一个亲家,撑起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

    过去有过这么一个说法,说咸丰二年(1852)的时候,左宗棠曾经专门去拜访过洪秀全,向他献攻守建国之策,可惜洪秀全不能用,要不然左宗棠没准就跟他干了。

    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这种说法纯属扯淡。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三个原因。

    第一,左宗棠有老婆孩子,有家有业,小日子过得好好的,他凭什么跟洪秀全去造反?所以这件事从动机上来说就讲不通。

    第二,左宗棠深受陶澍、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江忠源这些社会名流的称誉,虽然没有进士的功名,但好歹也是个举人,在当时的湖南省内还是相当有地位的。不像洪天王,连个秀才都考不上,人见人踹,花见花败,除了造反之外毫无出路。所以从形势上来说他也没有这个必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左宗棠的时间表上根本不存在这么一段离家外出过的日子。左宗棠之前一直住在湘阴柳庄,之后为避太平天国之乱搬到了白水洞,搬到白水洞之后没几天就出山了,中间从来不曾去过外地。

    所以说,所谓左宗棠拜访洪秀全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

    其实,细考这个说法的源头也可以发现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这个说法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来自清朝末年一个叫黄小配的人写的一本叫《洪秀全演义》的小说。

    事实上,这位黄小配老兄是革命党人,他处在清朝对立面的这个立场,当然要讴歌革命界的老前辈洪秀全了,于是就自作主张地把左宗棠拉到洪老前辈跟前友情客串了一把,往洪老前辈的脸上贴点金。另外,这位老兄还写过一本《西太后李莲英香艳史》,您就知道他的书有多不靠谱了吧。

    张亮基担任湖南巡抚时,曾广求贤才。在胡林翼这个女婿的姐夫的推荐下,左宗棠的名字被张亮基知道了,张亮基写信诚挚地邀请左先生出山。

    这时候,郭嵩焘和江忠源等一干好友也连连敦促左宗棠,希望他出山。

    好,那左某就出山。

    这一年,左宗棠41岁。

    左宗棠一出山,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张亮基非常欣赏他,干脆就把整个湖南都交给他来管,自己没事的时候,就搂着辣妹子,讲讲荤段子,当甩手大掌柜,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左宗棠也不负所托,把湖南的大小事务都办理得井井有条。这之后,左宗棠一直跟张亮基在一起,张亮基一刻也离不开他,左宗棠就更不可能有机会去见什么洪秀全了。

    张亮基调走后,骆秉章很明智地继续沿用了前任的做法,大事小情都交给左师爷处理,自己一点也不管,但凡左宗棠起草的公文,骆秉章都是盖上印就直接发出去,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好像他左宗棠才是湖南的一把手似的。

    因为骆秉章作为湖南巡抚在中央挂的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衔,都察院的一把手是左都御史,左宗棠又姓左,所以长沙的官员私底下就给左宗棠起了个外号叫“左都御史”。

    当然了,左宗棠仍然是不负所望,他足智多谋,集饷练兵,选用贤将,两次击败石达开数十万之众,使湖南安如磐石。

    现在听说曾国藩打了败仗要自杀,左宗棠连忙赶去探望他。

    见了曾国藩之后,左宗棠是劈头盖脸一通臭骂,骂他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左宗棠越骂曾国藩是越感动。

    因为曾国藩知道,左宗棠这是要骂醒他。

    曾国藩对左宗棠连连致歉,并向他保证,自己今后无论如何不会再轻生了。

    在父亲和左宗棠的鼓励下,曾国藩终于恢复了信心,他咬牙立志,决心要重振军威。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先学会接受失败。

    曾国藩总结靖港失败的教训,在长沙城外的妙高峰对楚军进行了整顿。

    首先,让老兵、新兵互相搭配,防止新兵怯战。

    其次,增设统领一级,陆师由罗泽南、塔齐布任统领;水师由彭玉麟、杨岳斌任统领。让这些老虎去统带下面的绵羊,自己这个大帅不直接插手带兵上的事。

    第三,严明赏罚,对临阵脱逃的将官一律不再录用,包括自己的弟弟曾国葆。

    经过整顿,楚军实力得以恢复,兵力也扩充到了一万五千人。

    六月下旬,曾国藩挥师北上,准备收复湖南的北大门—岳州。

    岳州驻有太平军的大量水师,要想收复岳州,就必须打败太平军的水师。

    六月三十日,楚军水师设下埋伏,派小股船队诱太平军水师出战,太平军水师一出,立即遭到伏兵夹击。彭玉麟、杨岳斌乘舢板冒烟突火冲入敌阵,烧毁太平军将领的坐船。太平军水师一时乱了阵脚,大败,损失船只百余艘。

    太平军老将曾天养率军撤出岳州,退守城陵矶。太平军不甘战败,不久发动反击,七月初八日在城陵矶打败楚军水师的新军。

    现在,一比一平,战争又回到了起点。

    之后,曾天养率太平军三千余人登岸,准备扎营据守。

    七月十八日,塔齐布率陆师赶到城陵矶。

    38岁的塔齐布,65岁的曾天养,双方都是各自军中一等一的悍将,这回要有一场好戏看了。

    这天,塔齐布亲自带着四个骑兵,逼近太平军的营垒侦察形势。曾天养拍马持矛,亲自出来截杀。只见二马一错蹬,曾天养一矛过去,刺中了塔齐布的坐骑。这时,塔齐布的亲兵趁势也是一矛,刺中了曾天养本人,曾天养伤重坠马。塔齐布见状,手起刀落,一刀斩了曾天养。

    行走江湖,不带个帮手可不行。

    这个曾天养是太平军中的一员名将,老而弥辣,剽悍无比,当年吴文镕就是死在他手里。曾天养阵亡后,太平军士气受挫,楚军乘势进攻,太平军大败,退守武昌。塔齐布趁机进兵,捣毁太平军营垒十三座。曾国藩也趁机令水师猛攻,楚军连战连捷。太平军水陆两师都退入了武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合称)。

    胜利了!

    我们真的胜利了!

    我们第一次彻底打败了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