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史札记
字体: 16 + -

第五章 团练大臣

    tue mar 15 11:42:11 cst 2016

    奕詝即位后,由于穆彰阿结党营私,很快罢了他的官,而曾国藩则因为持身清正没有受牵连,仍旧干着他的二品大员。虽然这样,但是奕詝是个很小心眼的人。所以,他虽然没有罢免曾国藩,但终生都不肯重用他。

    但是我们也知道,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奕詝不想重用曾国藩,但却不得不重用他;奕詝真正想重用的,是他的老师杜受田,但却不能重用他。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杜受田自己不争气。自己的学生刚当上皇帝,眼看着要时来运转了,形势一片大好,死了。

    奕詝刚当上皇帝,为了展示新朝新气象,下令广开言路,让官员们大胆进言,国家的弊病,他自己的缺点,有什么说什么,不用给他留面子。

    曾国藩一看,赶紧忙活着写奏疏,一道接一道地上,对国家的方方面面,写得那叫一个详细,连皇帝也捎带进去了。

    他在奏疏里说,这个皇帝啊,重视臣子礼仪的细节,这很好嘛,但是太过了就会变成斤斤计较,误了国家大事;这个皇帝啊,喜欢练习书法,这很好嘛,但是太过了就会变成崇尚浮华,误了国家大事;这个皇帝啊,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很好嘛,但是太过了就会变成骄傲自负,误了国家大事。

    总之,皇帝总是要误国家大事。其实这在我们今天看,基本上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抽型。皇帝登基才几天呀,哪就那么多缺点让你挑?

    显然,现在的曾国藩还只是一个满脑子程朱理学的愣头青,完全是一副直言敢谏不怕死的形象,只要皇帝有点缺点就敢往上写。当时的很多官员都喜欢这样逮着一点鸡毛蒜皮就骂皇帝,而且皇帝越生气,他们就越高兴。因为虽然骂了皇帝,但是自己显得正直无私,可以名留青史,何乐而不为?

    奕詝看了曾国藩的奏疏后大怒,直接把他的奏疏扔在了地上,差点要把曾国藩给杀了,这属于典型的没事找抽,而且还是穆彰阿的学生没事找抽,他简直忍不了,多亏旁边的大臣拦着,他才没下手。

    但是曾国藩凭借自己的直言敢谏,在湖南的士子中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这对他的未来是非常有用的。

    咸丰二年(1852),因为皇帝一直不待见自己,曾国藩挺没意思的,就主动谋了个主持江西乡试的差使躲出去了,还请求主持完考试回老家探探亲。曾国藩自从为官之后这十几年里就没回过家,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没钱,他是个清官,回家一趟千里迢迢,这个路费他掏不起。

    奕詝巴不得曾国藩赶紧走,走得越远越好,省得看见了心烦,都给他准了。

    曾国藩离开北京城的那一刻,应该不会想到,他这一走,就是十六年。

    走到安徽的时候,曾国藩得到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想到十几年前的一别竟然成了永诀,曾国藩心里非常难过,他赶紧上疏辞了差使,星夜往家里赶,为母亲奔丧。

    按古代的制度,父母去世,官员要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期间不能做官,不能娶小老婆,不能出去嗨皮,这叫丁忧。

    走到湖北的时候,曾国藩从湖北巡抚常大淳那里听说太平军正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湖南全省震动,忙忙地又绕过长沙,费了不少时间才赶到了家。

    原本在蓑衣渡被江忠源打成了残废的太平军,到了湖南之后,为了补充兵力,吸纳了当地大批三合会成员。没想到这些三合会成员都是地头蛇,在湖南一呼百应。于是,太平军在湖南像滚雪球一样地迅速壮大了起来,很快就由初入湖南的数千残部变成了七万五千余人的一支大部队。

    有了这支大部队,洪秀全、杨秀清的腰杆子立马就硬了起来,就像是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于是,太平军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三篇檄文,揭露了满洲鞑子奴役百姓的罪恶,号召大家团结在皇上帝(太平天国对上帝的称呼)的旗帜下,推翻满清朝廷。

    九月十二日,太平军十二万人直扑湖南省城长沙,意图一举攻克长沙,吞并整个湖南。

    清朝廷事先也得到了太平军要攻打长沙的消息,开始陆续往长沙增兵。

    守长沙的,是已经被罢免的前任湖南巡抚骆秉章。

    骆秉章,字吁门,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的老乡,也是洪天王科场上的前辈。

    骆秉章早年曾奉命清查吏部银库,连对他的老师都不徇私情,深受道光帝赏识。穆彰阿也非常器重他,希望他能再多干三年。他回答说,这个地方干一年已经很难了,再留三年,恐怕就不会有活人了。推掉了这个差使。果然,三年后,银库亏空事发,无数人受到牵连,唯独他得以幸免。

    后来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他受命担任湖南巡抚。因为朝廷奉命平乱的钦差大臣赛尚阿经过长沙的时候他没给孝敬,被赛尚阿参了一本。说他治下的湖南“吏治废弛”,被罢了官,只好以前任巡抚的身份在长沙等候新巡抚到任交接。

    谁承想这边骆秉章的官刚罢,那边赛尚阿就兵败如山倒,太平军一路杀到了长沙。而长沙当时城墙有很多都塌了,城门打开了就关不上,城垛也没有,太平军把攻击目标选在长沙就是因为这个。啥也别说了,在其位,谋其政,既然还是巡抚,那就得对得起纳税人的俸禄。

    骆秉章开始昼夜赶工,抢修长沙城墙。萧朝贵老早就打听好了,长沙城墙破得不像样,根本不用怎么打,长沙城肯定垂手可得。于是自告奋勇,带了一支先头部队,昼夜兼程,直奔长沙而来,要一举拿下长沙。

    来了一看,嗬,这城墙这叫一个壮观,比他的脸皮还要厚出二里地。别说没有地方塌,城门关得严严实实,就连城垛也是排得整整齐齐。

    怎么办呢?

    硬着头皮上呗。萧朝贵亲自督战,指挥着太平军先头部队猛攻长沙城。

    其实骆秉章心里也没底。因为城墙虽然累死累活总算修好了,可是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城里只有八千多人的兵力,未必扛得住。没办法了,拼了。骆秉章也豁出命去了。

    两军就在长沙城下展开激战。

    就在萧朝贵督战督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颗炮弹飞过来,正好打中了他,萧朝贵当场就被打死。

    老大被干掉,马仔们都没有玩命的热情了,太平军的攻势缓了下来。

    能顶住猛攻,把太平军的大佬一炮干死,如果说骆秉章“吏治废弛”,恐怕鬼都不信。

    这时候,新巡抚张亮基到了。

    张亮基,字采臣,江苏铜山(今徐州)人。

    骆秉章总算舒了口气,可得走了。哎,别忙,奕詝有令,骆秉章守长沙守得不错,所以你就暂时留在长沙协助守城,戴罪立功吧。奕詝现在虽然明白骆秉章无罪了,但是他不愿意承认,还是说让他戴罪立功。

    当皇帝的都最要面子,从来是不肯向人认错的。因为皇帝是圣明的领导,领导不能有错,所以领导也最容易犯错。

    不久,洪秀全、杨秀清率太平军大部开到了长沙城下。

    这段时间里,清朝廷也一直在不断地往长沙增兵。到太平军合围长沙的时候,太平军在广西的老对手—向荣等将领都已经到位,驻守长沙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六七万人,而且军备充足,可以与太平军一战了。

    不过,官员中也的确少不了窝囊废。被洪秀全忽悠过的草包总督徐广缙带着兵一路尾随着太平军从广西到了湖南,走到湘潭就停了,目送着太平军进了长沙,就是不敢跟过来。

    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招的新兵中有一大批矿工,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挖地道和爆破。于是,太平军就玩起了这一手。他们每天大举攻城,攻到城下就开始在城墙下面挖地道,挖了地道就埋炸药,先后三次轰塌了长沙的城墙。

    多亏了张亮基和骆秉章严防死守,才堵住了缺口,足足撑了八十一天。

    杨秀清一看,这些天伤亡挺大的,而长沙城还是纹丝不动,再打下去就没意思了,于是调头就奔了湖北。

    张亮基和骆秉章心想,噢,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把长沙城当成什么地方了?给我追击!

    一提追击,底下立马就乱了。原来,这个小小的长沙城里里外外,一共六七万守军,竟然驻着一个大学士、三个巡抚、三个提督、十几个总兵,大家互不统属,互相推诿扯皮,谁也不想跟太平军死磕。

    结果,张亮基和骆秉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扬长而去,干瞪眼,没办法。

    在广西跟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的两个废物—赛尚阿和徐广缙,随后都被押回北京,判了死罪,但是关在牢里没几天就都给放出来了。

    为什么呀?

    人家上头有人。

    湖北深处腹地,基本没有兵马驻守。湖北巡抚常大淳东拼西凑,才弄到了不到五千人的兵,湖北重镇汉阳、汉口,根本无兵可守。

    之前,太平军在湖南益阳、岳州得到了大量民船和船工水手。不久,杨秀清在岳州遇到了一个叫唐正财的商人前来投奔,这个唐正财精通船务。杨秀清敏锐地意识到了他的价值,立即封他为水匠,组建水营。

    建成水军之后的太平军,实力大增。很快,石达开率领手下李秀成、陈玉成等一干名将,水陆并进,连克汉阳、汉口两重镇。随后,杨秀清又命唐正财把战船搭成浮桥,用铁索环绕,如同坦途,大军直逼武昌。

    面对强大而众多的敌人,常大淳并没有逃走,他选择了与武昌城共存亡。

    最终,文昌门被太平军大炮击毁,武昌城破。常大淳与妻子、儿子、儿媳和年幼的孙女举家自杀殉国。

    这就是清代官员的气节。

    到了武昌,洪秀全洪天王一高兴,又娶了六十个老婆,真是事业家庭两不误。

    武昌城破,奕詝急眼了,这是第一座被太平军攻陷的省城。太平军竟然从广西打到了长江流域,而且规模还一天比一天大,大有和清朝廷划江而治之势。

    怎么办呢?

    招兵吗?

    恐怕不行。因为国库里根本拿不出银子来。就是现在这些军队,一年的开销也超过一千万两银子,而国库里的存银,已经不足两百万两了。

    手底下的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办团练,就是民兵,办团练的人自己招兵、练兵、养兵,咱们前文提到的江忠源的楚勇就类似于这个性质。

    他犹豫了很久,最后实在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准奏了。

    为什么奕詝要为办不办团练犹豫呢?

    因为团练是地方上自己办的私人军队,不归中央朝廷统辖,人数少还好。人数一旦多了,就会尾大不掉,那些私人军队的长官们就会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不听朝廷调遣,纷纷坐大,割据一方,吞噬朝廷。最后没驱走猛虎,反倒招来了群狼。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让底下的人自己办团练。清朝在这之前只有嘉庆一朝,为了平定席卷全国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才举办过团练。起义平定之后,团练就立即被解散了。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太平军攻入腹地,所过之处,无不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只有举办团练,才有可能压制住他们。

    就算是毒酒,只要眼下能止渴,也只能义无反顾地喝下去了。

    奕詝隐隐约约地感到,祖宗打下的这片四万里的广阔江山,可能要毁在自己手里了。

    不过他还是留了一手,他一口气任命了四五十个帮办团练大臣。四五十个,数量很多,但是数量上去了,规模就下来了,奕詝希望他们的兵力越少越好,不要威胁到朝廷;而且,团练前面还有“帮办”两个字,这两个字非常关键。

    帮办的意思就是帮助办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全权,你不是老板,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你招的兵没有朝廷的命令,自己不能随意调动,只能驻守原地,不准出境作战。

    这些在未来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曾国藩的重要条件,因为曾国藩就是这诸多帮办团练大臣中的一员。

    不过,令曾国藩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唯一一个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独力平灭了太平天国的帮办团练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