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昆仑经
字体: 16 + -

第82章 汗陵魔盒(十)

    “灵蛇之珠,即为随侯珠。”艺凝看着我懵懂的样子,接着解释到,“随侯珠为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也称为“随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誉为“随珠和璧”或“随和”。”

    “原来如此。”我看着艺凝点了点头,“可是,在我的印象里,我只听说过和氏璧,却从没听说过随侯珠。”

    “可能是因为和氏璧是流传在当时的几个强国之间,而拥有随侯珠的随国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国。

    其实,关于随侯珠的发现也是带有一定的奇幻色彩的。传说,当时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这条大蛇敷药包扎,然后放归草丛。

    谁知,这条大蛇痊愈后竟口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宫,并入梦对随侯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而随侯醒来后,竟然真的在他的床边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珠子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又叫灵蛇珠,或明月珠。

    历代关于随侯珠的描述也有不少。比如,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唐李白也有诗云: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更有《搜神记》中对其特征的概括描述,“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

    其实,关于随侯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珍珠,有人说是料珠,有人说是琉璃,也有人说是萤石,现代还有人说是金刚石。其主要原因是随侯珠在秦朝时就已经遗失,之后并没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

    随侯珠的遗失同随国的衰亡是有联系的。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随国经过几次顽强抵抗最终败于楚国。而至于随侯珠是什么时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见史料记载。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见,随侯珠此时确在楚国。

    而楚被秦灭后,秦始皇便拥有了随侯珠及和氏璧。李斯《谏逐客书》中完全可证实这一点:“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由此可见,此时,随侯珠和和氏璧已经全为始皇帝所有。

    汉高祖灭秦后,相传以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即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此后历时一千六百年,经历一百多位帝王之手,最终隐没于世。

    而随侯珠则从秦始皇以后便再无下文。有人推测,随侯珠极有可能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艺凝说完,神情的望了我一眼。

    “这灵蛇之珠是一颗还是两颗?”我看着艺凝若有所思的问到。

    “从相关记载来看,应该是一颗吧。”艺凝想了一会儿,然后看着我问到,“难道,你有所怀疑吗?”

    “没有,只是,你们还记得我们在酆都地宫中见过的那颗夜明珠吗?”我对着艺凝和唐心缓缓问到,“我在想,那颗珠子跟随侯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我们有必要,找个机会,查询一下随侯珠的下落。”

    “你是说,我们要去秦始皇陵?”艺凝和唐心同时惊讶的看着我问到。

    “不,其是否真的随秦始皇下葬,还难以判断。如此神物,我们首先要直溯其源,随侯墓!”我看着她俩的眼睛坚定的回到。

    “这件事以后再说,你说呢,秦大哥?对了,艺凝,你再跟我说说传国玉玺是如何遗失的呢?”我看了一眼已经恢复镇静的秦风,对着身旁的艺凝询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