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七事变
thu dec 17 12:29:55 cst 2015
一九三七年六月的最后一天,德国驶往中国的运输船队装满了三万吨钨、钼、铜等矿石原料、十万吨橡胶,还有以经过基础军事训练的三万六千名中国青年学生为主的中国军队在上海开始返航了。家人、同学、老师以及政府要员都在码头上为这批即将远涉重洋的学生送行,哭声震天,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批学生其实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能过几年的平安日子。反而这些送行的人们,在一周以后就会承受极端而漫长的苦难。
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随后宣称有一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国方面以时值深夜日本军队入城可能会引起地方不安为由,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如果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团近15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月28日上午,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集结在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6000余人和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都投入战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北平城破在即,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伪军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百余人。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也很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纪大战的帷幕。
事件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苏联《真理报》连续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抗战“反映了中国抗日情绪的巨大高涨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并预言:“日本军队在一夜之间能够占领几十个城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俄文每日新闻社在1937年8月6日致宋庆龄的信中说:“我们正准备与中国携起手来,和中俄之敌斗争。”苏联许多青年表示,假如中国需要自愿兵,只要一声令下,保管一天之内,就有十万人去报名。?苏联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公开表示:“我像体验着自己国家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
世界各国纷纷自发组织民间团体声援中国抗战,很多外国友人亲赴中国投入战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英国发起成立“援华会”,抵制日货;法国有100多名议员参加了援华组织。
加拿大人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他在晋察冀边区筹建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奥地利工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拒运军火赴日的斗争。
1937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等联合发表宣言书,吁请各国人民抵制日货,勿与日本合作,同时全力支持中国,直至日军完全退出中国。
英美等国大批人士也先后访问陕甘宁边区。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多次来到这里,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并积极支持和掩护中国爱国青年的抗日活动。
美国各阶层民众通过召开公共集会,向报纸写信以及组织各种群众团体采取行动,要求政府和国会改变对日妥协政策,特别是停止售日军火。
希特勒也私下对中国表示同情和支持,但是德国的既定国策在这个时候还不允许德国和日本公然决裂,他深知接下来的几年,是中国人民苦难最深重的时间,因为一切都只有靠中国上下一心,自主抗战。
一九三七年六月的最后一天,德国驶往中国的运输船队装满了三万吨钨、钼、铜等矿石原料、十万吨橡胶,还有以经过基础军事训练的三万六千名中国青年学生为主的中国军队在上海开始返航了。家人、同学、老师以及政府要员都在码头上为这批即将远涉重洋的学生送行,哭声震天,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批学生其实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能过几年的平安日子。反而这些送行的人们,在一周以后就会承受极端而漫长的苦难。
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随后宣称有一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国方面以时值深夜日本军队入城可能会引起地方不安为由,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如果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团近15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月28日上午,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集结在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6000余人和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都投入战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北平城破在即,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伪军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百余人。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也很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纪大战的帷幕。
事件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苏联《真理报》连续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抗战“反映了中国抗日情绪的巨大高涨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并预言:“日本军队在一夜之间能够占领几十个城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俄文每日新闻社在1937年8月6日致宋庆龄的信中说:“我们正准备与中国携起手来,和中俄之敌斗争。”苏联许多青年表示,假如中国需要自愿兵,只要一声令下,保管一天之内,就有十万人去报名。?苏联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公开表示:“我像体验着自己国家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
世界各国纷纷自发组织民间团体声援中国抗战,很多外国友人亲赴中国投入战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英国发起成立“援华会”,抵制日货;法国有100多名议员参加了援华组织。
加拿大人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他在晋察冀边区筹建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奥地利工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拒运军火赴日的斗争。
1937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等联合发表宣言书,吁请各国人民抵制日货,勿与日本合作,同时全力支持中国,直至日军完全退出中国。
英美等国大批人士也先后访问陕甘宁边区。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多次来到这里,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并积极支持和掩护中国爱国青年的抗日活动。
美国各阶层民众通过召开公共集会,向报纸写信以及组织各种群众团体采取行动,要求政府和国会改变对日妥协政策,特别是停止售日军火。
希特勒也私下对中国表示同情和支持,但是德国的既定国策在这个时候还不允许德国和日本公然决裂,他深知接下来的几年,是中国人民苦难最深重的时间,因为一切都只有靠中国上下一心,自主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