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新帝国
字体: 16 + -

第十章 帝国空军

    tue dec 15 12:42:22 cst 2015

    历史上的德国空军,被称为短腿空军。它主要由战斗机、俯冲轰炸机组成,主要是前线支援和遮断。没有英国、美国那种可以摧毁帝国战争潜力的战略轰炸机,甚至连日本的轰炸机也比德国先进。这固然和德军的作战模式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是战争爆发太仓促、德国的资源有限。希特勒并没有像许多键盘军事家所钟爱的那样,发展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机。因为现实告诉他,不是德国不需要,而是德国没有维持一支战略空军的能力和必要,战略轰炸机是德国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须品。

    历史上的德国,帝国空军在整个战争中,先后向十三家飞机制造公司采购列装了一共52种型号的各类作战飞机,造成德国装备复杂多样,对有限的战争资源利用和部队的训练、作战、后勤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希特勒下决心必须改变这个局面,他对帝国空军的结构做出了全新的规划。

    在他设想的德国空军未来蓝图中,主要以大量的me-109和少量的fw-190搭配来完成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制空权的任务。地面支援还是以大名鼎鼎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ju-88轰炸机来打主角,另外再配备一部分的do-17和he-111。另外,希特勒还授意海因克尔公司研制新型的、主要用于攻击坦克等装甲目标的攻击机,希特勒希望比现在的hs-123和后来出现的hs-129更好。而已经被那场残酷的战争证明毫无用处的方案和太过超前的方案都被希特勒统统亲手枪毙:he-111中型轰炸机的生产数量被大幅削减,he-177大型轰炸机方案被终止,he-100战斗机也被枪毙。这样亨克尔公司就成为牺牲最大的公司,几种设计方案甚至成熟产品都已经被取消。为了安抚亨克尔公司,希特勒命令亨克尔公司对he177大改,但是必须把串联发动机改为单独四发的布局。使用也非常明确,就是对敌国的重要经济、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而不像德国航空部要求的那样,要大型轰炸机也具有俯冲轰炸的能力。

    对此,亨克尔博士表示高兴,但帝国航空部长戈林提出异议,他仍旧希望所有的轰炸机都具备俯冲轰炸的能力。希特勒不得不对自己这位固执的空军司令说道:“大型战略轰炸机的唯一目的,是摧毁敌国的战争潜力,需要的是大的航程、大的载弹量、还有机组人员的安全!所以,它们主要进行高空投弹,这样才能保证宝贵的飞行员的安全。我不希望帝国宝贵的飞行人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也不希望为了轰炸的准确性而牺牲航程和载弹量!”

    戈林见元首这样说,也不敢再坚持什么。希特勒再三叮嘱亨克尔博士:“一定要稳定、可靠,我不需要您能马上研制出来,我给你足够的时间,只要能在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就可以了。我要的是一架绝对可靠的战略轰炸机。”

    对于运输机,二战德国真正堪用的,就是ju-52“容克姨妈”式运输机,这一点德国倒是做得很好,至始至终只有这一种主力运输机,问题是ju-52和英美使用的c-47比起来就落后了不少,容克52一次只能运载1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而c-47一次可以运送28名士兵,比ju-52整整多出了十名士兵,更别说和以后的c-54“环球霸王”运输机相比。所以希特勒对运输机的生产也作出指示:希望容克公司和亨克尔公司各自研究出一种全新的运输机,以替代ju-52,容克公司研制一种和c-47基本相当的,可以一次起飞运输30名武装士兵的运输机,代号为ju-56。而亨克尔公司,希特勒有意让它往专业的大型飞机设计和制造的方向上发展,希望它能研制一种与1942年才会出现的c-54环球霸王运输机相当的大型运输机。大型运输机代号为:he-112,要求有3000km以上的航程,和一次能运送60名武装士兵。这和c-54仍然相差甚远,c-54一次起飞能运载82名武装士兵,并且拥有超过6000公里的超远航程。但是希特勒知道,就目前,不能对空军飞机的设计给予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限制。

    这样,德国砍掉了几十种无用的飞机,最终只保留了十几种德国必须的飞机,德国所有的飞机工厂开足马力生产。飞机型号的精简,不但有利于资源整合,更便于生产数量的提高。也大大的减轻了空军后勤部门的压力和飞行员的培训。希特勒决定对所有的武器都要这样精简。历史上德国就是因为重复投资,造成装备五花八门,所以生产数量一直上不去,和美国苏联相差甚大。比如美国只主要生产一种坦克,就是m4,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共生产了53000辆坦克,而m4就占了49234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也只集中生产t34的各种型号,苏联整个战争过程中一共生产坦克10万余辆,而t34的数量占到58000多辆。反观德国,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制造的坦克型号多达几十种,而生产数量只有区区的27000余辆,其中主力豹式坦克只有6000辆,4号坦克也只生产了8000余辆。

    希特勒利用自己从历史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知识和无上权威,终于在开战前,把德国的军工生产引回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了历史上不该走的弯路。

    与德国陆空军相比,德国海军的发展被希特勒以个人影响大大限制了。与英国签订的海军军备协议规定德国拥有的战舰吨位不超过英国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是目前来看,德国的水面舰队可能连英国的百分之十都达不到,而且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打算继续发展海军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来看,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真的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所以这位新元首一穿越就下定决心只发展潜艇,而已经制造和开工的水面舰艇,以后主要用来对波罗的海方面,在空军的掩护下进行对岸支援。为了安慰钟爱大炮巨舰的好友雷德尔,希特勒给他画了一个巨大的馅饼,承诺在适当的时机会拟定一份发展德国海军的z计划改版,建成一支不逊于大英帝国的庞大海军。当然希特勒心里清楚,这是完全击败苏联以后才有可能开始考虑的。

    另外一个值得欣慰的是gema公司研制的雷达,本来该于1938年才完成,但是在希特勒的关切下,提前一年,于1936年12月,就向德国军方交付了8部fu39g型雷达,探测距离达到120公里,水平经度误差小于1.5度。同时,专门用于指引高射炮进行设计的火控雷达也即将完成。

    曼施坦因将军的第二装甲军也初具雏形,在1940年5月,对法国开战前,德国一共只有10个装甲师。而按希特勒的计划,在1940年对法国开战前,装甲师至少要不少于15个,1941年对苏开战的时候,最好能有30个装甲师,而不是历史上17个装备大幅缩水的装甲师。而且装甲师的编制也不再是德国历史上的三营、四营制,而是效仿冷战时候的美军,一个装甲师要下辖6个装甲营324辆坦克。

    1936年12月13日,凌晨2点42分,希特勒终于得到了来自远东的消息,西安事变如期发生。这证明希特勒目前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对历史大的走向造成任何影响,历史依然按照它的固有轨迹在发展。而这正是希特勒所想要的,他希望历史一切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不要出现任何枝节,他所需要的拐点有两个,一是对苏发动战争,一个是坚决避免和美国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