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新帝国
字体: 16 + -

第八章 三年计划

    tue dec 15 12:33:30 cst 2015

    1936年,德国重新修正了部队的整编计划,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感觉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队备战明显不足,反动战争太过仓促。装备型号繁复、后勤供应困难,还有武器的研制和制造上也极端混乱。仅以坦克一例来说,苏联至始至终,只有t-34、kv、js斯大林三种型号,特别是t34坦克,制造了8万辆,成为了坦克的经典,名副其实的胜利兵器。坦克炮也就76、85、100、122几种口径而已。而反观德国,光坦克就研制了1\2\3\4号、豹式坦克d\a\g型、虎式、虎王、还有数量不少的捷克造35t 、38t型,每一种坦克从外观、行走机构到火炮口径都不统一。给军工制造和前线部队还有后勤部门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也让德国本就不充裕的战争资源浪费在了这些毫无用处的地方。

    而且历史上的希特勒也对秘密兵器情有独钟,在他的亲自过问下,德国还造了一大堆堪称奇葩的兵器,比如大名鼎鼎同时也大而无用口径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800毫米的“多拉”列车巨炮、到战争结束也没能量产重达188吨的鼠式坦克、600毫米的卡尔自行迫击炮、毫无准确性的v1\v2导弹、重达5万吨,一艘第一次出海就被击沉,另一艘在北方孤独终老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甚至每个德国士兵都装备了,却从未在战争中使用过的防毒面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前线的部队连单兵轻武器都不能够保证充足,还要靠使用缴获装备来补充。这一切,我们这位新元首都决心要彻底的改变。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召开,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三年计划”。因为他知道,1939年9月就将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留给他的时间只有3年,所以用“三年计划”取代了历史上的“四年计划”。任命戈林为“三年计划”的总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三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担的任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

    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是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努力。在三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支援耗费巨大的战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指示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德国必须加速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最终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隶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负责的三年计划委员会。

    希特勒知道,在戈林领导下,这种分配必然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所以,希特勒对此做了有限而必要的调整。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是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必须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计划人员把发展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首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三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并且能消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拉延误的作风。这样一来,事先制订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须保证不能被随意修改。

    德国武装力量希特勒的亲自设计下,到1936年9月通过了庞大而完整的军队编制方案。德国未来的陆军部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摩托化步兵师、步兵师、山地师、炮兵师。装甲师的编制抄袭了后世冷战中美国装甲师的编制,超前50年的编制,一定是比二战时候更合理的。

    装甲师作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得到最最优先的发展,希特勒计划到1939年的时候,陆军应该有15个装甲师,到1941年对苏联开战的时候,应该有不少于30个装甲师才够用。每个师的编制为一个装甲团、一个装甲步兵团和若干的后勤保障和支援部队。每个装甲师下辖6个装甲营,每营有坦克54辆,总计324辆坦克,人数控制在15000人左右,这样就和历史上的德国装甲师人员大体相等,但坦克数量几乎多出一倍。

    坦克生产在希特勒的亲自干预下,从1936年开始,就停止生产了1、2、3号坦克,全力生产4号坦克,全新的4号坦克也比历史上的4号有了一些改变,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前装甲换成了倾斜装甲,另外也跳过了75短管炮,直接上了48倍口径的长身管75毫米坦克炮。在1939年以后,希望用豹式坦克逐步替代4号坦克,或者形成高低搭配混编作战。

    海军也取消了俾斯麦、提尔比兹号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这两艘传奇军舰将不再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出现。而已经开工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得以保留,但是在希特勒的强烈干预下,用381毫米双联装主炮代替了历史上本来应该有的283毫米主炮,因为希特勒并不打算用它们来进行破交作战,而是想以后用于支援陆军作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巡洋舰前三艘都已经开工,得以保留下来,和历史上一样,被分别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和大名鼎鼎的“欧根亲王”号。加上三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和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的2艘前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还不如重巡洋舰),还有德国唯一一艘已经开工的“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整个德国海军的全部大型军舰就只会有这11艘了。废柴的z级驱逐舰必须进行大改,加强防空和反潜能力,以适应新的任务。不过潜艇部队的建设因此能够大大提前,1939年开战的时候,邓尼茨真正能用于战争的潜艇不再是可怜的57艘,希特勒向他保证,一旦开战,德国海军将拥有他所期望的300艘潜艇甚至更多。

    希特勒深知,像很多穿越小说作者设想的那样,造航空母舰去虐对方的战列舰,对德国来说是同样的灾难,根本不可能 成功。德国有航母的设计经验吗?没有!有海军航空兵作战的完整体系吗?没有!有优秀的航空母舰指挥官吗?没有!就算真能像很多作者那样脑洞大开不顾现实和德国资源的限制,制造出航空母舰,能够挑战在整个战争期间爆了一百多艘航空母舰和护航母舰的美国和大英帝国的海权,进而取得整场战争的胜利吗?希特勒还是觉得与其相信这些键盘军事家,还是相信铁血首相的名言――“没有海军的德国,才是最安全的!”更合适,德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海权国家,对海军的需要远远没有日本、英国、美国迫切。有限的资源,还是留出来给陆军和空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