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乱世
字体: 16 + -

第十四章 乱世中的再次崛起---子产改政

    wed feb 04 10:23:49 cst 2015

    春秋一开始讲的就是郑国,郑国也是春秋的大国,在庄公时期,甚至成为了中原第一大国。那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国力曾如此强大的郑国为什么没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是被称作春秋小霸主?

    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

    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简公时期的子产改政!说到子产改政,不得不大致了解一下这个子产。 子产(?—公元前522年),中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4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子产究竟做了些什么?让郑国在崩溃的边缘再次强大?让孔子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甚至哀痛子产的死。子产又为何被称为法家先驱?那就不得不看看他的改政措施。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是子产保护商人利益的名言。而中国商界历来就有“子产为相,市不豫贾”的美谈,就是说有像子产这样的人为相,市场上就会有公平交易,不会有欺诈行为。可见当时子产对商业的影响。

    聪颖少年 语出惊人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生长在贵族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诗礼教育,为“童子”时就能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智慧和政治才能。这在他论“侵蔡”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据《左传》襄公八年记载,郑简公元年,即公元前565年,子产的父亲子国和子耳侵略蔡国,蔡是楚的友邦,郑侵蔡必然引起晋楚之争,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必然不得安宁。许多郑人看不到这点,盲目庆贺,“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其父子国当即斥责他说:“童子言焉,将为戮矣!”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童子”子产的忧虑。

    坚持改革不毁乡校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子产被立为国卿。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升任执政,子产开始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但此时晋楚争霸,弱小的郑国处于两强之间,加之内政混乱,民生凋敝,随时有被兼并灭亡的危险。子产执政后,立即在国内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

    一是推行田制改革,又称“作封洫”,主要内容是挖掘沟渠,整编田亩,承认私田,按田取税。此举使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税收也有了显著提高。承认私田?这代表什么?代表着井田制的瓦解。然而此时只是部分性的,真正被废除是在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个后面会讲到。

    二是“作丘赋”,即把军赋改为按丘(即按土地面积)计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般平民的利益。

    三是“铸刑书”,即把刑法条文铸在铁鼎之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之于众,使人知法守法,限制了奴隶主贵族任意杀戮奴隶的不法行为。

    这几项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使郑国国势迅速强大起来。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

    子产主张为政宽猛相济,比如他坚持“不毁乡校”。

    乡校即乡间学校,是古人开展各种学习的活动之地,也是人们聚会的公共场所。子产开始执政时采用礼法治理国家,老百姓一时不太习惯,经常聚集乡校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人建议子产毁掉乡校,遭到了子产的拒绝。他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后来韩愈看了这个故事后,写了一篇读书随笔,叫《子产不毁乡校颂》,认为子产开放社会舆论,正确对待批评意见,不愧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恪守《质誓》

    善良仁厚

    但子产被人们推崇备至的最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政治上的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严格执行了《质誓》。

    诞生于郑国的《质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商家利益的法典。“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这段话,是子产保护商人利益的名言。

    子产严格执行《质誓》,不但体现了政府对商业利益保护的坚决态度,也使郑国商业达到鼎盛。“子产为相,市不豫贾”是对当时良好商业氛围的最好记录。有人就认为子产的这种贡献不亚于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刻于石柱上关于维护私有财产制度的《汉谟拉比法典》――它们都是今人研究市场经济法制化的重要史证。

    虽“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但子产其实是个心地仁厚之人。传说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孔子就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所以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耳里(时孔子29岁)他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

    子产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在子产执政的26年间,他的政治活动、改革措施福荫了郑国,郑国以“大治”被国人称颂、诸侯宾服。他的进步思想和民主精神则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以至今天。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评价说:“子产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返。三年不变,民无饥也。”但传说官至郑国宰相的子产去世时,却连棺材也买不起。郑国的百姓闻讯后,纷纷捐献珠宝首饰,但子产的儿子遵从父亲遗愿,拒绝了百姓的好意。于是,人们把金银财宝扔进了子产封邑的一条河里,以纪念子产。这就是关于郑州金水河的动人传说。

    子产改政使得郑国一度强盛,直到战国时期才被韩国所灭。郑就此宣布退出历史舞台。郑国在春秋时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啊!然而,相比郑而言,另外一个老盘国家却是显得较为窝囊,虽然屹立了整整八百年,甚至初期还拥有王室的提拔。可惜,最后还是灭亡。下一章---春秋大国的命运之鲁国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