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时候
字体: 16 + -

科普常识

    sat jun 20 18:19:42 cst 2015

    清漪园,后称颐和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破坏,而后就一直处于修复阶段,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以北洋水师的名义筹措军费六百余万,由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改建。样式雷-对清朝顶级建筑师家族的美誉; 样式雷的最后一代传人便是雷廷昌,1907年去世,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宫殿以及闻名遐迩的天坛,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清东陵,清西陵等等....均是由样式雷主持修建的,其家族长期掌管着清朝样式房的工作,几乎皇室要建个娱乐场所啊,阁楼啊等等...都是样式雷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和清朝皇室相关的建筑几乎都是样式雷的作品。

    清漪园原来是乾隆爷为了孝敬其母“孝圣皇太后” (好像这个皇太后貌似就是甄嬛耶~= ̄w ̄=~)而修建的五园中的最后一园,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建成(1750~1764)用资四百五十万,在乾隆即位前,四园已建,唯独中间万寿山的瓮山泊空着,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连绵二十公里的皇家林园区,后来慈禧也正是看中了万寿山符合地像的“龙脉”地势,所以几经波折还是重建万寿山上的颐和园;慈禧晚年(1903~1908)和中期(1888~1900)便一直生活在颐和园,并且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三殿为中心办公,接见大臣商议国政等主要事情一般都在乐寿堂和宜芸馆两殿内办理;这其中玉澜堂为茂戌变法失败后的光绪被幽禁之地,光绪在此被幽禁近半年后才转至瀛台。

    万寿山的清涟园(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以及万寿山以北的圆明园(又分为了圆明三园),万泉河以西的畅(长)春园统称三山五园,畅春园建于明朝神宗年间,原名长春园,明亡后改名;是明朝当时最大的花园,占地1200亩,同时,畅春园也是为了防止水患,修整万泉河的水系而建,引河水入园,并在今颐和园的东堤建了堤坝。不过,清朝入关后畅春园有几乎一半被毁,这其中,中南海自成一体;不在三山五园内,而最南端的南海瀛台岛则在紫禁城外,四九城内,不过瀛台湖的外围都建有高大宽厚的朱色围墙,本是做皇室范围规划的城墙,现在倒成了防止皇帝光绪跑路的牢墙了..

    瀛台就在现在的中南海,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也是中南海的由来~还有一个是北海琼华岛;一共占地1500亩,其中水面就有700亩上下╯▽╰个人见解→_→把国家最高行政办事处设在此,也许正是好让历代最高领导人警惕,别重复光绪的覆辙,并在瀛台岛上设了中央领导人“碰头”的怀仁堂和开国领袖的住宅等重要场所,足见共和国的领袖们对光绪的同情和不是惋惜的惋惜...毕竟他们几乎全是光绪年间的人呐..=_=好吧....这其中风景因素和地理因素也存在...

    民国初年,袁世凯在当了总统之后,便把自己起居和办公用的总统府设在了瀛台,可以说袁世凯的一生几乎都和清朝脱不了关系,他的权力,他的威望和他最依重的北洋六镇;全是来源于清朝,彻彻底底的否定了清朝也就是否定了他自己的一生!(袁世凯在清朝灭亡后才活了五年,享年57)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至死不逼宫,不胁迫末代皇帝的原因之一吧...甚至还每年几百万大洋的供着,直至蒋总司令国民北伐军北伐之前的北洋政府(1912~1926),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历任总统,皆善待宣统帝,不废,不赶。

    这其中,清朝的余威是其一,最重要的;也许..真的是他们都不愿否定自己的一生吧!直到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阀冯玉祥赶走了宣统后,清朝的命运才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断了。

    还有,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也是在八国联军以后变好的,(确切的说应该是光绪对李莲英的关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跑路,结果有好几次在野外露营时,被子不够,居然光绪就被搞的没被子了,慈禧啊,皇后呀,皇妃呀,还有同治皇帝的妃子等等....几乎都有被子,唯独光绪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没有(?^?╬)被冷了好几个晚上后,还是李莲英把自己的袍子取下来给了光绪,搞的光绪十分感动!对李莲英说“朕若有来日,定不忘李安达之恩!”自此,光绪便称李莲英为安达;庚子年的大乱其实改变了很多人和事的命运...只是被改变命运的当事人....我们都不知道而已..(安达是蒙古语中,要好的朋友,或者结拜兄弟的意思)

    这里再科普一下,虽说满清自入关以来一直宣传“满汉一家”;不过,文化的差距和满清入关十八年,一直遭到南方的残明和民间的抵抗,可以说,八旗死伤无数;汉人更是被屠杀无数,所以,满人和汉人一直不对付,真正和满人一家的就是蒙古了!满蒙一家~同样是马背上游牧生活的民族,同样是统治过中原和江南的民族,虽然曾是敌人(成吉思汗为了独立对金国打过仗,消灭了金国六十万大军差点没灭亡女真人),不过那都是四五百年前的了~而且,后金晚期(清朝最开始的国名)蒙古便全面的和女真人联合对抗明朝,所以不论从哪来论,这满人和蒙人似乎更为亲近;到了清末,蒙古的王就有七名,公卿贵族更是上百人,而且有一半以上的蒙古贵族从清初到清末为止都是旗人,著名的清末名将,打退太平天国北伐军,平定初期捻军叛乱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僧格林沁亲王就是蒙古王爷

    顺便讲讲,古时候(西周至清亡)的官职是可以变动的,同样的工作范围,官职可以根据政治和时局的需要而随时变化的;比如:大庶长,可以分为左庶长和右庶长;大将军,可以分为左将军和右将军(有时甚至还可以再分出前后两个将军来)丞相也可以分为左丞与右相,上述为例,左丞右相也可以合为丞相,同样的,大将军.大庶长均是如此;每一种官职在已定的范围内都可以分化或集权的,再比如六部尚书,当然尚书本来就很少被分化,但是辅佐尚书的侍郎就不一样啦!比如..可以是工部侍郎,也可以是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比如八旗都统,既可以是都统,也可以是左都统和右都统...

    另外,史书上将很多朝代区分开;有些是过程演变的不同,区分开来好说明,而有些则是朝代的创始人和上一个同名朝代的统治者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只是一个姓而已,家天下嘛,以家为主,不是一家人,没有血缘关系;区分开来好分辨,再说..史书是公平的,不会偏向于哪个朝代;或认定哪个朝代就一定是正统,天下为公嘛!人类最初还是族长选举制,禅让制呢!只是后来才被个人所统治,即家天下,家天下时候的同血缘即位就是内禅,就是禅让给自己的子侄,或有血缘之人;而外禅则是禅位于外人,本来很正常和公平的一个制度 在家天下的腐蚀下,不论内禅外禅,都是‘家天下’而外禅则是成了人们眼中篡位者的美其名曰罢了...不过今天的人们还是以公平的眼光来对待历史的,不会因为古人的家天下思想就偏向哪位正统,比如汉之后是魏,汉帝禅让于魏,那历史中魏则相较正统,而刘备即位称帝,在当时的一定意义上,汉朝还是没亡的,但史学家还是把它称为“蜀汉”而东汉,则在禅位的那一天就亡了..将这区分开; 再比如,西汉,东汉,蜀汉,都是汉朝;现在这么叫,而在所说的那个时代中,没有什么西啊东啊蜀啊的,就是直接叫“大汉”“汉朝”,这中间东汉和蜀汉都是刘氏宗亲,因此在当时的古代,就是曹魏篡位;而汉朝没亡,当时的人们普遍都会这么认为。

    而历史就会区分开来,这中间就是一个过程 当中央权力下滑,朝代的名称只是一个象征性时,史学家也会区分开来,比如西周东周,在当时都叫“周朝”最高统治者称“天子”只是西周迁都后天子的中央权力开始下滑,而史学家就以这个过程为界线,划分了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因为当时的东周除了前面一百年左右,后边近四百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个虚名,唐又分唐朝和南唐,而前面的唐朝则是正宗的,唐朝的文化和经济的强盛,注定了它将占据华夏历史的重要部分,远非后面的勾心斗角所创造出的那种临时政权可比的,所以没有将唐朝像西汉东汉那样分,而是直接就“唐朝”或者“盛唐”而另外一个南唐,则是开国的统治者和前面那个朝代的统治者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李姓只是赐姓而已,并没有血缘.... 而北宋南宋的交替,表现的则是文化;思想和历史的巨大演变过程,金国和后金(清朝前期的国名)则是重名了,加上相隔时间几百年,所以区分开...

    但是要注意的是,就算现在的史学家和历史将这些朝代和政权以东西南北区分开来,但在那个没有dna检测器,只有族谱和偶尔可行的滴血验亲外,什么都没有的古代,人们都不会去管那么多;你说是就是咯,所以不会出现以东西南北开头来叫的政权名称;除非这个政权本身就含有东西南北的其中一个字。

    滴血验亲的话也只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偶尔可行,至于族谱,在古时候随便扯,只要同姓的,为了以示正统,都能往以前的朝代上扯,就是不同姓也可以说这是分支,比如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史称武周)就是以上古周朝为鉴以示正统,说武姓是西周国姓“姬”的分支,所以;还是有血缘关系的...有没有鬼知道

    →_→说了那么多..总结就是一句话..古时候对朝代政权的称呼可以加个“大”字,却不会出现在朝代本身名称前面加个“东西南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