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
thu feb 18 19:19:19 cst 2016
“阿阖啊……几年没见,你的剑术又……又精进了许多,如果不是你……你让着,大哥早就败在你的剑下了。”李牧喘着气说道。
“大哥,你过……过谦了。你的‘百战剑术’刚猛无比,如果不……不是你留了些力,只怕阿阖早就握不住龙渊剑了。”白阖同样喘着气回道。
此刻,两人脑袋相对,躺在已被摧毁的演武台的地上,旁边尽是演武台的断木碎屑。
又休息了一会,回复了些气力,白阖想到一件事,便问:“大哥,赵平还在作你的亲卫吗?”
“嗯。”李牧肯定道,心中有些好奇,问:“阿阖,为何有此一问?”
“大哥,我看那赵平也是难得的将才,当年斡离河畔,若不是他领着飞骑营殿后,迷惑匈奴,恐怕我就不能如此顺利地率领五万赵军脱困。为何现在还是一员亲卫?”
“唉……”叹了口气,李牧脸上的欣喜之色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无奈,问:“阿阖,你可知道赵平的父亲是何人吗?”
“赵平大哥,你怎么不吃,在想何事?”子通纳闷道,把手里的半块面饼塞到嘴里,大咬一口,吧唧吧唧嚼起来,双腿盘坐,一点都没有儒家弟子该有的进食礼节。
见天色已晚,李牧便吩咐赵平带着子通去就食。帮子通准备晚膳的食物后,赵平并没有跟着他一起吃,而是坐在他的对面,若有所思地看着外面天色。
“哦,没什么,子通小弟,我不饿,你慢慢吃。”赵平回过神道,突然没来由地“唉”叹了口气。
“赵平大哥,为何叹气?”子通好奇道,放下手中的面饼,看着对面的赵平。
把目光从屋外的夜空收回,赵平有些低落地看着子通,问:“子通小弟,倘若一人失败了,而且败得极惨,他可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赵平大哥,你们兵家不是有句话,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怎么会没机会东山再起?”子通不解道。
“如果那失败的人身死,那他的子女是否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赵平跟着问道。
“这……”子通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不知道赵平在说什么。见此,赵平岔开话题,拿起案上的糕点,塞进嘴里吃起来,还向子通催促:“子通小弟,快点吃,晚上的吃食不错。”
“冉吾,依你之见,当初白阖为何会离开李牧帐下?”荀况突然开口问道。
冉吾一个错愕,回过神来,刚想开口,对面的荀况自顾自地说:“想来那李牧和白阖两人之间的关系匪浅,依白阖的性情,四年前,断然不会轻易离开李牧的帐下。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
“师叔,那您认为这隐情是什么?”冉吾询问道。
“以白阖之才,又在名将李牧帐下,斩将立功,想来不是难事,而李牧必定会向赵王举荐。四年前,他却离开李牧帐下,想来是朝堂之故。朝野昏暗,将帅之才,难容于朝堂。”
说到这里,荀况忍不住“唉”叹了口气,说:“眼下群狼环伺,又有秦国这一只猛虎在一旁虎视眈眈。赵王不仅不修内政,治国安民,反而沉迷于酒色,听信谗言,驱逐良将。先有廉颇,后有白阖。纵使这李牧能力挽狂澜,只怕是难逃相同的厄运,赵国难免进入秦国的虎口。赵国一旦覆亡,韩国、魏国等国也是终免不了被秦国一一吞并。看来已经很难有什么力量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了。”
听到这,冉吾忍不住问:“师叔,不是有墨家吗?近年来,他们屡次成功协助六国击退秦国的进攻。”
“确是,近年来,墨家数次破坏秦国进攻六国的企图,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变数。”荀况点头肯定道,跟着话锋一转,说:“墨家号称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协助六国抵御秦国的进攻,让六国的百姓免遭秦军的屠戮。反而言之,那六国进攻秦国,秦国百姓则就应该遭受六国大军屠戮?老夫曾游历秦国,见识了那里的民风,虽然民风彪悍,但百姓勤恳守法,未有可憎该死之处,反而比一些六国百姓本分善良。”
“尚同尚同,人心难尚同。”荀况跟着说道,“纵使墨家有通天手段,亦难使七国君王同心同德,抵挡地了一国的攻伐,却阻止不了一国的攻伐,征战依旧不止,百姓妄受刀兵之灾。”
“师叔,照您如此说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对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冉吾话音一落,荀况却摇了摇头,说:“非也,非也,秦国以法家治国,轻罪重刑,徭役赋税繁重,百姓生活不易。”
听完,冉吾愣了愣,嘴巴微张,道:“这……”
“唉……战,百姓苦也,无战,百姓亦苦也。”荀况满是无奈地叹道。
“虽然赵母和先王有言在先,使得赵家上下得以身免,但赵家在赵国的处境就没那么好了。”李牧解释道,人已从地上起来,和白阖相对盘腿而坐。
低头思量了一会,白阖这才抬起头,看着李牧问:“大哥,你觉得那赵括真是夸夸其谈,只会死读兵书之人吗?”
李牧还未来得及回答,白阖跟着又问:“大哥,若长平之战由你来指挥,对阵公孙起,你可有胜算?”
“没有。”李牧摇了摇头道。公孙起出身行伍,身经百战,百战百胜,且多次以少胜多,自己的确没有胜他的把握。
“公孙起百战名将,威震六国,各国名将无出其右。”白阖一脸佩服地说道,“阿阖敢说,就算赵括真的目空一切,却未敢轻视公孙起。长平之战,秦王稷暗调公孙起为上将军,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敢有走漏风声者格杀勿论,赵括不知敌军主帅由王龁换成公孙起,已失先机。事后真能获知,其临阵指挥,当机立断定不如公孙起,难免一败。”
“嗯。”李牧点头赞同道。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百万大军云集,双方奇虎难下,定得要分出个胜负。胜者,借此获得统一天下的资本;败者,从此退出问鼎天下的舞台。秦国对阵赵国,白起对阵赵括,秦国胜了,赵括败了。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此次战败,赵括不仅败掉了性命,也败掉了他和赵家的名声。因为,四十万赵国兵士的性命终究要有人来负责,唉……”白阖叹道,脸上的表情有惋惜,也有同情。
“平心而论,赵括的确是颇有将才,绝非无能之辈,只是时运不济,遇上了公孙起。”李牧跟着叹道。
“大哥,只是时运不济吗?”白阖笑着反问道,还不等李牧回答,就说:“赵括之败,白阖认为,败在两个人,其一是其父马服君赵奢,其二就是当时的赵王赵孝成王。”
“赵括确有将才,曾献策助其父破城立功,只是未亲涉军事,又未曾独自领军,故轻言兵事。养不教,父之过。既然马服君知其子之过,却不教其改过,这是便是作为父亲的过错。赵王身为一国之君,不知兵事,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阵换将。除开赵括年轻气盛之故,王命一旦下达,他哪有推受的余地,只得领命上阵。”
李牧赞同地点了点头,若自己是赵括,赵王下令命自己领军出战秦军,就算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只怕自己也只有硬着头皮接下王命。而且,赵括身为马服君之子,在当时朝中大臣,甚至是家中父母都不看好自己的情况下,当然是需要一个战场证明自己。可惜,在长平这个战场上,他失败了,败得永不翻身,留下了一世骂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叹完,白阖不怀好意地看着李牧,道:“大哥,如果这次宜安之战,输的是你,而不是秦国的桓奇。只怕现在逃窜的是你,不是那桓奇了吧?”
“好你个阿阖,几年没见,嘴巴是越来越毒啊。”李牧笑骂道,抬手给了白阖肩头一下。
深夜,燕国蓟城,太子丹的府中。书房中,主人太子丹还未解衣就寝,而是跪坐在案前,看着案上的竹简。太子丹面若冠玉,唇上一撇八字胡,不失儒雅风范,但紧缩的眉头,暴露出他心中的忧愁。
在秦国做过质子,见识过秦国的强大,回到燕国,燕丹了解到燕国的疲弱,照此下去必定会被秦国吞并,忧心忡忡,多次向父亲燕王喜上书澄清吏治,变法富国强兵。怎奈燕王喜沉迷声色,对他的上书置之不理,怎能不让他忧心焚焚。
“上天呐,为何不再赐我燕国一个乐毅?”燕丹忍不住抬头叹道。回燕国以来,他礼贤下士,高挂招贤榜,希望能为燕国招到治国之才,只可惜收效甚微。不过,他从未想到,如果没有燕昭王,就算有十个乐毅,也是于事无补。
“咚咚……”
听到门口传来的敲门声,燕丹转头向门口看去,问:“门外何人?”
“太子,是老夫。”
听到这个声音,燕丹立刻从位置上起来,快步向门口走去。来到门口,打开房门,门外站着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见到他,燕丹立刻做了个揖,恭敬地问:“老师,深夜来访,所谓何事?”老者是燕丹的老师,鞠武。
“府外有一人求见,殿下。”鞠武拱手回道。
“谁?”
迟疑了一会,鞠武开口回:“秦国桓奇。”
“阿阖啊……几年没见,你的剑术又……又精进了许多,如果不是你……你让着,大哥早就败在你的剑下了。”李牧喘着气说道。
“大哥,你过……过谦了。你的‘百战剑术’刚猛无比,如果不……不是你留了些力,只怕阿阖早就握不住龙渊剑了。”白阖同样喘着气回道。
此刻,两人脑袋相对,躺在已被摧毁的演武台的地上,旁边尽是演武台的断木碎屑。
又休息了一会,回复了些气力,白阖想到一件事,便问:“大哥,赵平还在作你的亲卫吗?”
“嗯。”李牧肯定道,心中有些好奇,问:“阿阖,为何有此一问?”
“大哥,我看那赵平也是难得的将才,当年斡离河畔,若不是他领着飞骑营殿后,迷惑匈奴,恐怕我就不能如此顺利地率领五万赵军脱困。为何现在还是一员亲卫?”
“唉……”叹了口气,李牧脸上的欣喜之色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无奈,问:“阿阖,你可知道赵平的父亲是何人吗?”
“赵平大哥,你怎么不吃,在想何事?”子通纳闷道,把手里的半块面饼塞到嘴里,大咬一口,吧唧吧唧嚼起来,双腿盘坐,一点都没有儒家弟子该有的进食礼节。
见天色已晚,李牧便吩咐赵平带着子通去就食。帮子通准备晚膳的食物后,赵平并没有跟着他一起吃,而是坐在他的对面,若有所思地看着外面天色。
“哦,没什么,子通小弟,我不饿,你慢慢吃。”赵平回过神道,突然没来由地“唉”叹了口气。
“赵平大哥,为何叹气?”子通好奇道,放下手中的面饼,看着对面的赵平。
把目光从屋外的夜空收回,赵平有些低落地看着子通,问:“子通小弟,倘若一人失败了,而且败得极惨,他可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赵平大哥,你们兵家不是有句话,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怎么会没机会东山再起?”子通不解道。
“如果那失败的人身死,那他的子女是否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赵平跟着问道。
“这……”子通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不知道赵平在说什么。见此,赵平岔开话题,拿起案上的糕点,塞进嘴里吃起来,还向子通催促:“子通小弟,快点吃,晚上的吃食不错。”
“冉吾,依你之见,当初白阖为何会离开李牧帐下?”荀况突然开口问道。
冉吾一个错愕,回过神来,刚想开口,对面的荀况自顾自地说:“想来那李牧和白阖两人之间的关系匪浅,依白阖的性情,四年前,断然不会轻易离开李牧的帐下。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
“师叔,那您认为这隐情是什么?”冉吾询问道。
“以白阖之才,又在名将李牧帐下,斩将立功,想来不是难事,而李牧必定会向赵王举荐。四年前,他却离开李牧帐下,想来是朝堂之故。朝野昏暗,将帅之才,难容于朝堂。”
说到这里,荀况忍不住“唉”叹了口气,说:“眼下群狼环伺,又有秦国这一只猛虎在一旁虎视眈眈。赵王不仅不修内政,治国安民,反而沉迷于酒色,听信谗言,驱逐良将。先有廉颇,后有白阖。纵使这李牧能力挽狂澜,只怕是难逃相同的厄运,赵国难免进入秦国的虎口。赵国一旦覆亡,韩国、魏国等国也是终免不了被秦国一一吞并。看来已经很难有什么力量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了。”
听到这,冉吾忍不住问:“师叔,不是有墨家吗?近年来,他们屡次成功协助六国击退秦国的进攻。”
“确是,近年来,墨家数次破坏秦国进攻六国的企图,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变数。”荀况点头肯定道,跟着话锋一转,说:“墨家号称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协助六国抵御秦国的进攻,让六国的百姓免遭秦军的屠戮。反而言之,那六国进攻秦国,秦国百姓则就应该遭受六国大军屠戮?老夫曾游历秦国,见识了那里的民风,虽然民风彪悍,但百姓勤恳守法,未有可憎该死之处,反而比一些六国百姓本分善良。”
“尚同尚同,人心难尚同。”荀况跟着说道,“纵使墨家有通天手段,亦难使七国君王同心同德,抵挡地了一国的攻伐,却阻止不了一国的攻伐,征战依旧不止,百姓妄受刀兵之灾。”
“师叔,照您如此说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对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冉吾话音一落,荀况却摇了摇头,说:“非也,非也,秦国以法家治国,轻罪重刑,徭役赋税繁重,百姓生活不易。”
听完,冉吾愣了愣,嘴巴微张,道:“这……”
“唉……战,百姓苦也,无战,百姓亦苦也。”荀况满是无奈地叹道。
“虽然赵母和先王有言在先,使得赵家上下得以身免,但赵家在赵国的处境就没那么好了。”李牧解释道,人已从地上起来,和白阖相对盘腿而坐。
低头思量了一会,白阖这才抬起头,看着李牧问:“大哥,你觉得那赵括真是夸夸其谈,只会死读兵书之人吗?”
李牧还未来得及回答,白阖跟着又问:“大哥,若长平之战由你来指挥,对阵公孙起,你可有胜算?”
“没有。”李牧摇了摇头道。公孙起出身行伍,身经百战,百战百胜,且多次以少胜多,自己的确没有胜他的把握。
“公孙起百战名将,威震六国,各国名将无出其右。”白阖一脸佩服地说道,“阿阖敢说,就算赵括真的目空一切,却未敢轻视公孙起。长平之战,秦王稷暗调公孙起为上将军,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敢有走漏风声者格杀勿论,赵括不知敌军主帅由王龁换成公孙起,已失先机。事后真能获知,其临阵指挥,当机立断定不如公孙起,难免一败。”
“嗯。”李牧点头赞同道。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百万大军云集,双方奇虎难下,定得要分出个胜负。胜者,借此获得统一天下的资本;败者,从此退出问鼎天下的舞台。秦国对阵赵国,白起对阵赵括,秦国胜了,赵括败了。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此次战败,赵括不仅败掉了性命,也败掉了他和赵家的名声。因为,四十万赵国兵士的性命终究要有人来负责,唉……”白阖叹道,脸上的表情有惋惜,也有同情。
“平心而论,赵括的确是颇有将才,绝非无能之辈,只是时运不济,遇上了公孙起。”李牧跟着叹道。
“大哥,只是时运不济吗?”白阖笑着反问道,还不等李牧回答,就说:“赵括之败,白阖认为,败在两个人,其一是其父马服君赵奢,其二就是当时的赵王赵孝成王。”
“赵括确有将才,曾献策助其父破城立功,只是未亲涉军事,又未曾独自领军,故轻言兵事。养不教,父之过。既然马服君知其子之过,却不教其改过,这是便是作为父亲的过错。赵王身为一国之君,不知兵事,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阵换将。除开赵括年轻气盛之故,王命一旦下达,他哪有推受的余地,只得领命上阵。”
李牧赞同地点了点头,若自己是赵括,赵王下令命自己领军出战秦军,就算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只怕自己也只有硬着头皮接下王命。而且,赵括身为马服君之子,在当时朝中大臣,甚至是家中父母都不看好自己的情况下,当然是需要一个战场证明自己。可惜,在长平这个战场上,他失败了,败得永不翻身,留下了一世骂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叹完,白阖不怀好意地看着李牧,道:“大哥,如果这次宜安之战,输的是你,而不是秦国的桓奇。只怕现在逃窜的是你,不是那桓奇了吧?”
“好你个阿阖,几年没见,嘴巴是越来越毒啊。”李牧笑骂道,抬手给了白阖肩头一下。
深夜,燕国蓟城,太子丹的府中。书房中,主人太子丹还未解衣就寝,而是跪坐在案前,看着案上的竹简。太子丹面若冠玉,唇上一撇八字胡,不失儒雅风范,但紧缩的眉头,暴露出他心中的忧愁。
在秦国做过质子,见识过秦国的强大,回到燕国,燕丹了解到燕国的疲弱,照此下去必定会被秦国吞并,忧心忡忡,多次向父亲燕王喜上书澄清吏治,变法富国强兵。怎奈燕王喜沉迷声色,对他的上书置之不理,怎能不让他忧心焚焚。
“上天呐,为何不再赐我燕国一个乐毅?”燕丹忍不住抬头叹道。回燕国以来,他礼贤下士,高挂招贤榜,希望能为燕国招到治国之才,只可惜收效甚微。不过,他从未想到,如果没有燕昭王,就算有十个乐毅,也是于事无补。
“咚咚……”
听到门口传来的敲门声,燕丹转头向门口看去,问:“门外何人?”
“太子,是老夫。”
听到这个声音,燕丹立刻从位置上起来,快步向门口走去。来到门口,打开房门,门外站着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见到他,燕丹立刻做了个揖,恭敬地问:“老师,深夜来访,所谓何事?”老者是燕丹的老师,鞠武。
“府外有一人求见,殿下。”鞠武拱手回道。
“谁?”
迟疑了一会,鞠武开口回:“秦国桓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