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演义
字体: 16 + -

董卓驱民迁长安,曹操率军破黄巾

    tue dec 29 11:52:27 cst 2015

    《鸭绿头》:叹飘零、寒夜常梦刀兵惊。西不就、东亦不成,浮世难凭雄心。占秋尽,普山无色,银汉无声。梦驾催云,仙帆追月,热血一腔每每空。素衾冷,临风深叹,难诉老年诚。飞光浅,老叟童语,意气难平。

    看世间、打工飘零,悲欢离合纷纷。佳节时、夫妻初逢,皎月下、泪眼己盈。谁念当初,嫁了夫君,秋扇美媚坐中庭。笑今日、人老无凭,华发满双鬓。清窗硬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

    且说董卓将大军围住洛阳,率兵入朝,将羽林军和辕门禁军等都缴了械!宣太皇太后懿旨和灵帝遺旨,废除少帝,拥立刘协为帝,史称献帝。

    刘协即皇帝位时年九岁。把皇太后迁到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

    初三,董卓杀皇太后何氏。追谥王美人为皇太后,董卓又赐毒酒鸠杀少帝刘辨。追悼窦武与陈蕃等故臣。

    从这里看董卓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么坏。董卓爱才,但审之不慎,收了好色无义的小人吕布,才丢了命,这是后话。

    有道是看,从恒帝以来,梁冀兄妹心怀不轨废嫡立庶,把持朝政,被阉人杀,窦武父母心怀不轨,废长立幼又想把持朝政亦被阉人所杀,何进兄妹仍想把持朝政,又被阉人所杀,阉人专政三朝,阉人杀人而人杀阉人,三朝竟如此惊人相似!妙皇后杀猛贵人,灵思皇后杀王贵人,结果自己也被人杀!再看董卓又会有什么好结果?有诗为证:一卷青史观千秋!富贵成败任卷舒,无论世事新旧局,总是前功后人收!

    董卓亦然,自封丞相,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携剑入后宫,肆意**,当权力达到极至时,在无人监督下,人性贪婪无法抑制。(作者按: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跳出过这个坑!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主制度!)

    有人对董卓说:前汉为什么定都长安?刘邦定都开始时,本来是在洛阳,因为咸阳遭到项羽毁坏,早已废弃,后来萧何等人反复陈述在关中定都的好处,周朝就是将京都迁出关外,最终亡国,为什么?关中执北斗之柄,守有天然屏障,攻则顺江而下击天下,刘高祖最终改在长安定都。

    来,西汉皇位传到孺子婴,被王莽篡权,改立新朝。也就是新莽政权。王莽乱改革,天下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出现了绿林军、赤眉军。最终刘汉皇族远方后裔刘秀统一中原,也就是东汉。

    也是因为原来的原因,长安遭到战火侵袭,十分破败,很多年没有经过很好的打理维护,杂草丛生。而洛阳自周朝起就是陪都,第二都城,在新莽之乱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所以决定迁都洛阳,如果再迁回长安,定可复兴汉室。

    董卓深以为然,且又不习惯在洛阳,于是决定迁都长安靠近他老家董卓的女婿李儒是是个谋士,认为不宜迁都,董卓不听,下令迁都,朝臣和百姓多有不依的,董卓令焚烧洛阳宫殿,和百姓房子,挖掉皇陵迁移长安,一时火光遍地,哭声震天,洛阳到长安一月都走不到!

    老百姓拖家带口,牵羊赶牛,担重携轻,日行夜宿,吃尽了苦头!到了长安,百姓也无处安,皇上也无处安,原长安宫宫殿,早己破烂不堪!吃没吃的,居没居的,由此饿冻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是死尸!还有人吃人的!

    皇帝用豆米煮稀饭救人,仍然饿死的人无数,皇帝亲自查看,原来豆米被贪官贪污了三分之二,从此暗恨董卓的人不知其数,董卓由此名气大坏,人人恨不得杀而食之!

    此时,天下大乱,黄巾节节胜利,但是:张角之所以能发展到这个规模,是因为他的学说,杀富济贫,均分田地,迎合了底层百姓的要求。因此有了规模巨大的信徒,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折腾出了震撼整个东汉帝国的大动静。然而要想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些还远远不够。

    原因在于张角实现愿望的方法,是极其简单粗暴的,只有教义,没有详细的治军治民治国的方略。

    最关键的是军队没有铁的纪律,治理没有人才,没有制定法律,只会打破“房子“,不会造“房子”,打下的田地没有及时分给农民,没有法律约束军队和黄巾军的官吏,反而,他的起义军所到之处,除了焚烧官府,就是四处抢掠老百姓的财物和妇女,纵兵肆行无忌,尚未成功,内部争权夺利激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底层的平民百姓不但没有在起义中实现愿望,相反,遭受了更深的苦难。

    原本被看做“救世主”的张角,也因此日益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相反,且此时的朝廷每每大赦天下,招贤纳勇,凡是攻黄巾军有功的都封侯!这使天下勇士豪杰纷纷投军攻击黄巾军,一时,豪杰云集,袁绍,曹操,刘备,孙策,马腾……其中以曹操为世之雄,见识不凡,智深勇沉,知兵治国,应智权变无有不精,乃大汉之国士也!汉军以曹操为主猛攻黄巾军,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