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剑客与白书生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上个朝堂,道声舒坦

    城东的酒楼里最后还是没有打起来,

    青花瓷的杯子没有被摔碎,刀光未起剑气也没有纵横。

    人都散了。

    该相见的人还是要相见的不过不会是在酒楼。

    ..........

    月还挂在天上,

    夜到了秋天开始变长,夜色尚未散去京城内不少人已经从府邸起身,

    那些人是京城的文武百官。

    秋风凉凉吹起百官共上朝,

    天还有点黑,正天门前点起了许多灯笼,不少朝臣已经到了,三三俩俩聚在一起,

    家长里短和国家大事都在这些人的嘴里。

    终于晨光从金銮殿后升起,接着正天门也打开了,

    文臣武官分成俩列分别从左右城门走进去,十几年下来每个人都能精准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条不紊。

    御道上文武百官分成俩列,在洛水桥南等候鸣鞭的响起,

    洛水桥下的洛溪是从城外的洛水引来的,洛溪将皇宫围绕一圈,

    洛水桥共有五座,犹如五把强弓,

    中间的一座最宽雕饰也最精美,是皇帝陛下才有资格才有资格走的,内俩座稍小但也只有皇室宗亲才有资格走,至于最外的俩道石桥那才是给文武百官走的。

    左边的桥头站着一人当朝宰相徐介,文官第一人,右边桥头站着一人兵部尚书岳起,除还在北境守着边界的镇国大将军,他便是军方第一人。

    广场上百官站的整齐,过了洛水桥便是九龙丹墀,上了九龙丹墀便是洛阳最高的地方,巍峨金銮殿,

    没有那个不开眼的在这时候还在谈论着家常里短。

    大家都比较安静,不过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脚步声。

    那脚步声来自队伍后的一个俩鬓斑白的老人,

    那人姗姗来迟,在俩个队伍中央走着,

    不过一直没有停下,他缓缓的向队伍前面走去,渐渐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些惊讶的神色,或者说是愕然不可思议,

    越往前越多,直到走到了最前面。

    他与宰相徐介与兵部尚书岳起并立,甚至超出了他们半步,

    接着他转过头来对徐介和岳起笑了笑,又对骚动的百官笑了笑,

    笑容很是和蔼。

    百官愕然。

    接着辰时已到,九声清脆鸣鞭响起。

    队伍开始走动,老人拍了拍绣着三爪龙纹袍子也向金銮殿走去。

    只不过他走的桥与文武百官都不同,他走的很中央。

    太中央了,

    他选了最宽的那条,也是最中央的那条,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走的那条。

    其实他不是第一次走这座桥,

    大概在五十多年前,他和另外俩个人最喜欢的便是比赛谁能从这座桥上,最快的从这座桥上冲到前面那座大殿的龙椅上,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到的,老二比老三大了好几岁,但却常常跑不过老三,

    不过老二后面却在那把椅子上坐了最久,不过也死得早。

    另外俩座桥百官目光惊骇看着这老人,

    他出现在这里本已是不该,现在还走上了那座桥,简直是胆大妄为。

    武官们清晰的知道那个老人南征北战的骄人战绩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文官里几个年轻的御史,正要出言呵斥,却被老御史们拉住了。

    前头的宰相徐介看着那个两鬓发白的老人摇了摇头看了看自己也已经白了的头一声叹息,心中已经明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岳起看着老人俩眼已经微红,虽然阵营不同,不过老人一直是他最敬佩的人,

    昔年天下八国伐唐正是前面的老人为唐国挡下风雨啊!

    那时候他不过老人手底下的一个旗牌官,一晃眼二十几年过去了,皇帝换了一茬,情况不一样了。

    秋风吹起老人的发须,他又老了些。

    今天的上朝队伍走的有些慢,因为老人走得很慢,没有人敢走到他的前头。

    终于还是到了,金銮殿雕梁画柱,金壁辉煌,不过在今天并不惹人注目,

    自从那个老人来人之后众人的视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而那个老人看着那个金灿灿的龙椅沉默不语。

    终于一个白发红衣的老太监,用高亢的生意喊了一声

    “皇上驾到”

    一个气势威严身穿绣着五爪金龙的男子座到了那个金灿灿的位置上。

    接着便是山呼万岁,

    当然那个老人在文武百官的中央站的笔挺,直视那把龙椅,还有龙椅上的那个男人。

    众人起身,没有过多的声音,

    没有所谓的赐坐,也没有所谓百官激愤。

    还是那个老太监拿着一道黄绢圣旨声音依旧高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靖王李天袁擅离封地,不循祖制,现废除其爵位封地军权,贬为庶人,”

    一句话就将这个唐国最大的藩王的一切给剥夺了,

    老人听着这一切神色平静,没有领纸谢恩,更不会痛哭流涕。

    接着那身穿红服的林老太监亲自走了下来要为靖王解衣,靖王也平静接受了,

    一切都很平静。

    只是在那件紫色华袍脱下来时候老人最后说了一句,

    “舒坦。”

    无物压身,一身舒泰。

    接着他便自顾自的往外走,这座庙堂一直都不属于他,

    他是皇祖嫡长子,不过十八岁以后竟然多是在边境度过,

    后面就是打仗,打着着打着就成了藩王,就更没有在这座庙堂上待过。

    他里面穿了一件粗布衣衫,脱了华服的他更像一个乡下老农。

    终于他走出了金銮殿,他还是在外面驻足了一下,他知道现在该有另一道圣旨了。

    还是林老太监,还是熟悉的烂调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靖王世子李红轩,德貌双佳,今朕代先帝收李红轩为子,策封为皇储。”

    听完这道圣旨殿外的李天袁嘴角微微上扬,快步走出了这个与他无关的庙堂。

    金銮殿外的空气清新,不知道青山哪里的空气怎么样。

    他用蓟州的二十万兵马和他亲王的爵位帮儿子换了一个皇储的帽子,

    这便昨日他们几人在酒楼里最后点头答应的。

    这生意别人怎么想他不知道,

    但他觉得挺值的。这下可以让他儿子光明正大的争皇位了。

    争不争的过他也不想管了,他这个当爹的已经做的够多了。

    至于别的事情他更不想管了

    他这个爹做的以经够了。

    现在做一个悠闲的老翁便好了。

    好好活着,挺好的。

    俩道圣旨本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朝堂却有些安静,异常安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事情太大了,没人敢插上一嘴。

    皇帝在宣旨后觉得索然无味也便走了。

    林老太监一声退朝才惊醒了一众大臣。

    不到半刻中的时间里,

    唐国变了。

    唐朝最后一位藩王交权,天下归一,

    后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那才是百官们要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