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战国之风云路
字体: 16 + -

第一六章 太子入朝

    fri oct 16 17:12:48 cst 2015

    楚日历186年9月1日,日丽风清,碧空如洗。

    今天是每月一次的大朝会,每月1日,楚灵皇都会从承明殿道房走出,来处理搁置一月的朝廷大事。也许,楚灵皇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百官身穿浅灰色各式朝服,位列以待。而与以往不同的是,站于百官右首的不再是宰相黄韬,而是身穿黑色六爪金龙龙袍的南无风。前些日子,无风还在意淫楚灵皇的龙袍,不想今日自己也可以一试风采。

    昨晚无风接到旨意时,也摸不着头脑,他如今尚未入冠,还远远没到上朝听政的资格。但是最近楚灵皇的动作都透着诡异,譬如上次孝成太后的10年祭日,楚灵皇非要拉着他的手同排祭拜,晚宴还必须同桌,还有在宗室面前,他自愿做黑脸,让自己做白脸,给自己树立仁义形象等。无风总有感觉楚灵皇在时时刻刻提高自己威望似得,是刻意还是试探?无风也拿捏不准,就是隐隐感觉有事要发生。当然,无风曾经也问过张秀,那货却神秘一笑,不肯多说。

    思索间,只听一声尖叫:“吾皇驾到,百官跪拜。”

    霎时,百官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无风已经是第二次经历这样的阵仗,但是每每经历都会震撼不已。皇命,天之所授,代天行政。即使是一个没有见过皇帝面的陌生人,经历此阵仗,都会情不自禁,甘心情愿,拜服在皇帝脚下,为其效忠。这便是封建时代的特征,皇权天授的思想,深入人心。难怪,楚灵皇敢放权至斯,他料定下面的人不敢反,也没人愿意跟着反。

    “众卿平身。”楚灵皇缓缓抬手,雍容,致雅。

    “谢吾皇。”

    “呵呵,今天和风丽日,万里无云,是个上朝的好日子啊。爱卿们最近可有佳作啊,来应此时此景啊?”楚灵皇率先开口道。

    “启奏陛下,臣最近无意得一小诗,臣愿意抛砖引玉,请陛下和各位大人点评指正。”

    迅速上前附和的正是御史中丞黄鹤。

    “哦,黄卿,有何佳作,速速道来”

    “那臣献丑了。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妙啊,此诗通俗易懂,去繁化简。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把臣想游山玩水的心都要沟出来了,好诗,好诗呀,陛下”刚作完,马上有官员附和道。

    “陛下,臣也有一首,请众大人品鉴”。

    “陛下,臣也有一首”

    。。。。

    整个朝会的前半个时辰,就在品诗论诗,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度过了。站在首位的无风却傻了眼,他深知楚人爱诗词,但没想到已痴魔到如此地步。已经到了不理朝政,一心挖空心思,作诗缝合帝王和纵大臣的地步了。拜托,今天是大朝会啊,不是诗友会,我很忙的好不好,孩子们还等着我上课呢。此刻这真是无风内心的真实写照。

    “好啊,我楚国人才辈出,何愁楚国不兴?风儿,你也来一首吧,正好让朕和众大臣考校你最近学业如何。”楚灵皇把话头引到了无风身上,无风才想起昨晚宣旨太监好像暗示过他让他准备一首佳诗来着 。当时无风却嗤之以鼻,没放在心上。原来楚灵皇有心让他在百官面前露露脸。

    这下可难倒了无风,要知道前世他就是语文白痴,哪会作诗啊,作湿还差不多。

    楚灵皇和众大臣都睁着大眼,满脸期盼的盯着无风。而无风心里早就有千里马跑过了,这尼玛,这哪是露脸啊,这是难堪啊。不管了,先用记得的应付下吧。

    “父皇,儿臣不善诗词,去年夜游汴城河时,偶得一诗,便用此诗,来请父皇和众大臣鉴赏吧。”

    “无妨,诗,讲究的便是一个心境与情境。风儿,只管道来。”

    “是。”无风缓缓走了两步,轻声吟道: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汴城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嘶~众大臣皆到吸一口气。

    “风儿!如此大好心情,你真是大煞风景。真是胡闹。”楚灵皇斥道。

    “太子殿下,请恕臣孤陋寡闻”问话的是御史中丞黄鹤“**花是出自何人之曲,出自何处?小人倒是第一次听说”

    “**花,全名为《玉树**花》。200年前,大秦最后一位帝皇秦牧皇沉溺声色,在后宫与众美女合作而成。后来有人把此曲意为亡国之曲。”无风之所以对杜牧的《泊秦淮》如此熟悉,完全是军人保家卫国心性使然,才会记忆深刻。

    “陛下,臣倒觉得太子此诗乃上上之作。此乃警世之言啊,劝告世人勿忘秦国亡国之因,令人振聋发聩。此诗当流芳百世。”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乃是众人瞧不起的一介武夫。上任西方军团军团长,现任闲职的骠骑将军卫綪老将军。

    “不错啊,陛下,此诗当流芳百世”百官皆附和道。

    无风当然不傻,老将军的赞美出乎真心,其余的皆是拍马屁股的马屁精罢了。

    “好啦,时间差不多了,作诗就到此为止吧,来说说正事。众卿可有事禀报?”楚灵皇终于把主题给拉了回来。

    “陛下,前些时日老臣奉命查抄逆贼楚犹纪之府,现其全家138口皆以斩首示众。府中查抄白银356万两,金万两,名画等奇珍异宝价值200万两,现已全部封存于大司农官衙,以充国库。还有城外近3000亩良田,臣以将其重新划拨皇室。这是账目,请陛下过目。”

    “哼,真是混账,整个大楚国一年税银不过600余万两。想不到一个由国公府竟富可敌国了。像这样的,整个大楚还有多少呢?你们之中,朕看就有不少吧。哼哼,你们以为朕整日呆在皇宫之内,就不知道你们的蝇营勾当么?朕清楚着呢,若再不收手,后果自知!”

    “臣等惶恐。”

    “恩,还有何事?”

    “陛下,清水郡东部沿岸遭遇海啸,渔民们损失惨重,臣建议拨款以赈济灾民。”大司农曹罅说道。

    “清水郡发生了水患?奏报何时到京城的?”无风追问道。

    “回太子,上月中旬。”

    “上月中旬?为何到现在才报?”无风斥道。

    “这。。。。”大司农曹罅一直支支吾吾。

    “好了,风儿。着令治粟内史根据灾民受难情况,酌情拨款。限三日内将赈灾之粮交到百姓手中。”

    “臣遵旨。”治粟内史王明道。

    “陛下,还有一事。越国最近军队在我国边境进行频繁大阅兵,臣担心边境有变,可淮候却因长子新丧,抱恙在家,北方军团群龙无首,还请陛下早做决断。”太尉王越道。

    “陛下,北方军团由淮候镇守多年,如果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臣建议由淮候继续担任,让其戴罪立功。”典客唐轲道。

    “臣也建议由淮候继续坐镇北方。”

    “臣附议”

    “臣附议”

    ......

    ......

    楚淮候儿子参与了谋反,理应当诛。皇上恩典,宽恕楚淮候一家,但是为了楚国大计,是绝对不允许楚淮候再次执掌军队的。可是如今在朝堂之上,这些所谓的楚国栋梁,却一个个揣着明白装糊涂,让楚淮候重掌北方军团,真的是其心可诛。无风冷眼看着这一切,心痛不已。如今朝堂之上,竟是些这般人物了。

    卫綪老将军在也看不下去,着忙出列:“皇上,万万不可!淮候儿子谋反,切不可再让其掌军。若淮候怀恨在心,率兵来犯,则楚国危矣!”

    “卫老将军,此言差异。”典客唐柯振振有词,“且不说淮候乃陛下亲弟弟,对陛下更是忠心耿耿。单单其家人都身处汴京之中,淮候就必不敢反。若是北境失利,这责任你扛得起么!?”

    如果无风没有告诉楚灵皇个中阴谋的话,楚灵皇会相信这些臣子都是就是为国尽忠尽责的国之栋梁。只是政见不一样罢了。可惜,楚灵皇早已知悉一切,这些力荐的臣子在其眼中早成了乱臣贼子,能不让其咬牙切齿?

    “王太尉,你掌兵事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有合适人选推荐么?朕二弟为楚国殚尽竭虑这么多年,如今长子新丧,抱恙在身,朕何忍心再去逼他,他可是朕的亲弟弟啊”楚灵皇看上去很为难,不忍心。不过演技确实很烂。

    “陛下,越国军队在边境虎视眈眈,若旦发生战争,到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此乃兵家大忌啊,望陛下三思!”

    “怎么,王太尉也要逼朕给二弟下旨?你们为何如此残忍?”

    无风见自己老爹戏也演得差不多了,适时该自己登场了。

    “父皇,儿臣有一言”无风站出身来,躬身说道,“二叔自父皇登基,就一直替父皇戍守北方,不能安享天伦,亦不曾有过半分怨言。其心之忠,儿臣坚信不移。再者,若是北方失利,楚国安存?国都没了,又何谈其他。二叔亦是识大体之人,此时团结一致对外,方可保楚国平安。还请父皇恩准由二叔继续戍守北方。”

    “太子,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怎可如此糊涂?”楚灵皇急道。

    楚照作为无风老师,这时也急了,你这傻孩子,你看不出来你父皇在帮你遏制楚候军中势力么,你这孩子心眼怎么这么实诚。

    “儿臣不懂国家大事,更不懂战争,儿臣只是诚心之言。”

    “哼,既然你说你不懂国家大事,更不懂战争,那么从今天起,你就给朕好好学!传旨,从今日起,由太子监国,三公九卿所议,也多抄录一份送给太子,朕给你视察权,审核权和质疑权,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朕,但是你没有决定权。你可明白?”

    无风这时正目瞪口呆,尚未反应过来。不等太子回应,众大臣又急忙跳出来,

    “陛下不可啊,太子太过年幼,如今真是识字读书的年纪,以增阅历。怎可操之过急,分散经历。还望陛下三思”

    “呵呵,朕的儿子几斤几两,朕心里清楚,这事就这么定了。至于二弟之事,就听太子的吧,下旨给二弟,让其赶赴边境。退朝。”楚灵皇挥挥手,率先走出奉天殿。

    反应过来的无风,不得不佩服这个便宜父亲了,本来以为今天让他上朝是为了配合他演完这出戏,没想到却在最后等着他。故意拖着二叔此事,用此来与太子监国和大臣们做了筹码的交换,不仅让二叔顺利重新执掌北方军团,又让他名正言顺的参与国事,又成功迷惑了敌对势力,一举三得。

    真是不可轻视天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