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战国之风云路
字体: 16 + -

第一一章 宗庙夜宴

    mon oct 12 10:50:07 cst 2015

    大楚186年8月,大楚宗庙祠堂。

    如今正是盛夏,可今天天却是灰蒙蒙的,阴云压顶,大雨将至。宗庙祠堂外的广场上却整整齐齐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官员,各处禁军昂首挺胸,静默以待。

    “吾皇驾到!”随身太监的一身撕心裂肺的高喊,整个广场整齐划一般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百官的跪拜礼中,楚灵皇右手牵着一个16岁般的少年郎,领着众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只见一身紫色龙袍衬托他颀长的身体更显高大,与生俱来的气质,尊贵得叫人人不敢轻易靠近。胸口腾云驾雾的巨龙在张牙舞爪地俯瞰世人,就如他眉宇间君临天下的霸气,傲娇而又不可一世。人靠衣装,此话果然不假,平常和蔼可亲的楚灵皇穿上九爪龙袍都能霸气侧漏,等到将来自己穿上,那还不吊炸天!楚灵皇身边那少年,不停在意淫。而此少年就是大楚国如今的太子殿下南无风,紧随他们身后的正是楚灵皇的三个弟弟,再后就是宗庙子弟,皆是皇室成员。

    原来今天是孝成太后的10年祭日。孝成太后乃楚灵皇四兄弟的生母,一直留在他们身边抚养他们长大,所以4人对孝成太后都有很深的感情,再加上孝成德才兼备,深受百官爱戴。所以借此机会,缅怀母子之情,也可宣扬孝道。

    悼文,叩首,讼德等一套流程非常繁琐,无风这半年一直在锻炼身体,也大呼吃累。好不容易熬到晚饭时间,皇帝宴请百官,早已饥肠辘辘的无风,终于可以大快朵颐。

    因为是祭祀晚宴,所以主桌都是皇室成员,往下再是百官。无风本来想就在皇帝下手座位好好吃顿饭,没想到皇帝硬是拉着他同桌,位于首座。左手为老二淮公,右手为老三绪公和老四由公。

    “哈哈,皇兄许久不见,精气神越加清明了,臣弟我先祝皇兄早日得道成仙,寿与天齐”率先说话的正是老四楚由公,如今赋闲在家,做一个富家翁,身体业已发福。

    “这世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啊,只是寻道以解心中烦恼。”

    “皇兄,如今我楚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恼从何来啊?”老三绪公问道。

    “还不是这个不成器的小家伙”楚灵皇用手抚摸着无风脑袋说道,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哈哈,皇兄你可有所不知。臣弟虽远在武元,却久仰我们这个小太子的威名哦。说是小太子闲逛汴京城时,路见沿街有乞丐乞讨,不忍其怜,遂省吃俭用,建养老院,供老人颐养天年,建学堂,让小孩读书。仁义之名,广播宇内,将来必是仁义之主啊,此乃楚国之幸,百姓之福啊,皇兄何恼啊?”对无风赞不绝口的真是老二淮公,如今率10万大军镇守北方,以挡越国。他对无风欣赏至极,好似自己的孩子般。借此也可看出他和楚灵皇关系甚密。

    “二叔谬赞了,是小侄见不得别人可怜,同情心泛滥,徒增坊间一谈资罢了。”

    “呵呵,无风善良,朕是知道的。朕就这么一个儿子,对其也是赋予厚望,朕之江山,将来也要交付于他。朕之所恼,乃是无风的安全啊!”

    这话,楚灵皇说的轻描淡写,可是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也证实了4个月前民间沸腾的谣言。

    “皇兄,何出此言,东宫每日都有禁军守卫,何有安全之患?

    “上次风儿身中剧毒,昏睡两天之久,幸好风儿命大,躲过一劫。可惜风儿的贴身太监不但隐瞒消息,还被人灭口抛尸井中。朕早已安排廷尉和大理寺严查,如今已有线索,只要证据确凿,朕必将其满门抄斩。”楚灵皇手中的酒杯,应声而碎。

    注意,楚灵皇说的是满门抄斩。记得楚灵皇刚登基时,有人暗杀未遂,将其夷了三族。如今他唯一的儿子,且是太子身份的南无风险些惨死,竟只是个满门抄斩?是楚灵皇宅心仁厚了,还是有其他原因?了解楚灵皇的人都知道,虽然现在天子闭门修道,但是这么多年权威日重,如今太子被暗杀,处罚只会更加严厉!心思敏捷之人,早窥一二。不夷族,只能说明凶手就是皇室众人,因为皇帝本身就在其三族之中,所以只能满门抄斩了。

    楚灵皇此话一出,众大臣纷纷起身进言要求一查到底。楚灵皇摆手道“此事朕已派人暗查多时,已掌握线索证据,不久就将真相大白。只是此事牵扯甚广,不可过早定论,等证据确凿,朕绝不心慈手软。”

    廷尉和大理寺自从接手此案以来,就从小贵子的身边人和经常接触之人,展开调查。当查到好乐居时,就此断了线索。好乐居乃是汴京城第一酒楼,何为第一?他是汴京第一高,高区可俯视整座汴京城,京中权贵谁不以有资格登上好乐居最高处为荣;他还是汴京第一规模酒楼,场地,菜式,口味皆无人能比;最关键的是,他是汴京第一势力酒楼,皇室宗亲,8大侯府中的6家,就连朝廷命官在其中都有股份。只要利益有了关联,就会抱团,就会自动形成利益集团。廷尉和大理寺要查好乐居,困难险阻可见一斑。想要找到证据,更是难上加难。当然楚灵皇也没指望廷尉和大理寺能查出什么,展开私下调查的,正是他的贴身太监,王林。

    本愉快的晚宴,就在压抑的气氛中草草的结束了。各权贵也各怀心思,匆匆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