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篡位成功
mon dec 28 04:24:56 cst 2015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 都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 于是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应天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应天府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京城,京城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应天。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进宫之时, 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廿日以天子礼葬之,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建文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据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
受方孝孺
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方孝孺,凌迟,灭族。传说 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 咆哮道:“我就诛你十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历史与历史学家根据明朝《太常寺志》的记载和明史学家吴晗的考证,朱棣的 母亲根本不是那个正宫皇后“马大脚”,而是一个名叫碽妃的高丽妃子。不过因为史书上说他不但英武过人,而且还是个英俊的男子。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是高丽人,朱棣最宠爱的妃子也是高丽人,出征随军的一直是这个高丽妃子。这个高丽妃子先他而逝,他极为悲痛,乃至见到岳父来安葬自己的妃子的时候,还双目流泪。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 都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 于是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应天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应天府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京城,京城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应天。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进宫之时, 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廿日以天子礼葬之,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建文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据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
受方孝孺
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方孝孺,凌迟,灭族。传说 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 咆哮道:“我就诛你十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历史与历史学家根据明朝《太常寺志》的记载和明史学家吴晗的考证,朱棣的 母亲根本不是那个正宫皇后“马大脚”,而是一个名叫碽妃的高丽妃子。不过因为史书上说他不但英武过人,而且还是个英俊的男子。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是高丽人,朱棣最宠爱的妃子也是高丽人,出征随军的一直是这个高丽妃子。这个高丽妃子先他而逝,他极为悲痛,乃至见到岳父来安葬自己的妃子的时候,还双目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