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状元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九章:唐兴大邑送老父

    sun oct 04 17:13:45 cst 2015

    禹王南巡,深深触动禹王的不仅仅是三苗的变化,使他切实感受到得是,一个崭新的朝政对帝王在国家中的无上地位。在黎民中由千古以来的敬畏,变成了感恩,当然这要靠这个国家有强大的保障。禹王顿悟了在这种国情下,帝王的仁政会使天下更加繁荣。

    在回来的路上,禹王感慨道:“尧儿,父王现在知道你当初力推新政的良苦用心了,原来在你心中早已有这种结果。”

    唐尧谦逊地对禹王道:“回父王,儿臣当时只是想象而已,至于结果如何,儿臣也实难预料,比如现在所出现的这么好的这种状况,也在儿臣的料想之外,当是父王深知民情,爱民如子,仁德施政的结果。”

    光阴匆匆,华夏已开国七年,唐兴已离开大邑十年,在一等侯的位上也干了五年了。

    这日,只见大邑布庄的管家,风尘仆仆地走进府来,对唐兴施礼后说:“主人,老家主病重,整日盼你回大邑,我连赶了两天两夜的路,给主人送信,请主人即可回大邑,晚了老主人恐怕等不及了。”

    唐兴听后,令下人安排管家吃饭歇息。快步来到唐尧府。

    唐尧见唐兴行色匆匆,知道必有大事发生,赶忙迎了出来,问道:“兴伯因何事如此慌乱?”

    唐兴着急地说:“老家主病重,我必须即刻赶回大邑,晚了恐怕就见不到他老人家了。”

    唐尧听后说:“那我同你一起回去。”

    对亦玉说:“你进宫禀告父王,兴侯老父病危,我与他叫上虞苗赶回大邑,来不及禀告父王。”

    亦玉知道,这次不宜跟着唐尧,点头答应。

    唐尧牵出黑马,然后去了虞苗府,告诉他三人一块回大邑。三人急匆匆出城,走到城门,正好碰到虞利,听说了情况后,也要一起去。唐尧只好匆匆写了奏报,让佐领奏报禹王。四人向大邑飞驰,两匹宝马和两头猛犸象,在通往大邑的路上,掀起了一层层土浪。

    二更时分,四人就进了唐兴的家,冲进老家主房中。见老家主双眼迷离,呼吸微弱,躺在床上,听到唐兴的声音后,猛地睁开了眼睛,同时抬起双手,唐兴上前握住老爹的手,老家主用手指了指唐尧,唐尧也赶紧上前握住老家主的手,老人家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对唐尧说:“尧儿,爷爷有一事相求,我走后,求你把我葬在唐家岭,爷爷的后半生太寂寞了,最后让我和唐族人在一起,我不想再忍受这熬人的孤独。”

    唐尧泪眼抹糊地说:“爷爷你放心吧,我会让你去和族长爷爷做伴的。”老家主听完这话,笑着闭上了眼睛。

    唐兴放声大哭,唐尧劝住唐兴,对他说:“爷爷的后事要紧,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我们四人各自分工,三舅留在大邑,帮兴伯处理爷爷的后事,接待前来祭拜的客人,我和虞利星夜赶往唐家岭,让贵伯尽早安排人修建陵寝。”

    唐尧和虞利赶忙吃了点东西,消失在夜色之中。

    第二天,太阳刚升起,两人进了古阳镇,一马一象惊动了镇上的人,两人下了坐骑,不停地向人打着招呼,人们这才认出,原来是唐尧和虞利,一些年轻人,飞快地跑去给族长虞顺送信。当二人来到家门时,爹娘早已迎出门外,看到两个儿子一起回来,非常高兴,以为是回来探望的。

    进屋后,唐尧对爹娘说:“我们俩有急事,路过古阳镇,吃点东西后,马上就要赶路。”

    虞顺问:“什么事这般急?”

    唐尧说:“兴伯的老爹去世了,要葬在唐家岭,我们俩前去安排修建陵寝。”

    虞顺听后说:“这事耽误不得,你俩吃完东西后赶快赶路。” 虞利吩咐下人,给马和象喂上东西和水。

    两人吃完后,随即上路。现在古阳镇通往唐家岭的路都已修好,两人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唐家岭。见到了唐贵。

    唐尧说:“兴伯家的爷爷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向我提出,一定要葬在唐家岭有唐族人的地方。”

    唐贵听后说:“这好办,我去安排人抓紧干。”

    唐尧对他说:“陵寝就建在爷爷的右侧吧,样式一样,规格小一些就行。”

    安排完后,唐尧和虞利回到家中。

    唐霸听说是为唐兴老爹修建陵寝的事,对唐尧说:“我去那里盯着,你们就忙你们的吧。”

    唐尧想了想,点头答应。这时,只见唐仁和唐德,领着一个八、九岁瘦弱的小男孩走了过来。唐仁对小男孩说:“这是大哥,赶快给大哥施礼。”

    小男孩腼腆地施了礼,叫了声:“大哥,忠儿给你施礼了。”

    唐尧看着他那样子,正如重明祖爷所说,确实可怜兮兮的,让人看着心痛。

    把他拉在身边,摸着他的头说:“你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以后你要昂首挺胸,凡事有你三个哥哥顶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又对唐仁和唐德说:“你俩要好好教他功夫,把他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同时还要锻炼他的胆量,我们家的人,个个都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唐仁说:“大哥你放心吧,我们一定能把小弟弟带好。”

    大邑的唐兴府,老家主去世的第二天一早,就搭起了灵堂,大邑侯和大邑的众商家,纷纷前来祭拜。第三天上午,荆州侯带着荆州各邑的邑侯,全部前来祭拜。

    中午刚过,门外一声高喊:“太子启、太子妃、公主前来拜祭。” 唐兴和众侯赶紧迎了出来。

    太子启行了祭拜礼后,对唐兴说:“父王命我前来祭拜老人家。”

    唐兴口称:“谢禹王,谢太子不辞劳累前来祭拜。”

    太子启宣读了禹王的王命:“唐隆,尧帝直系子孙,出身贵重,兴侯为国尽力尽忠,本王追封唐隆为一等侯,身后事可按一等侯礼制。” 唐兴磕头谢恩。

    公主和唐秋让太子启留在大邑,他们俩带上二十个卫兵,赶往唐家岭,给唐尧送信。

    傍晚时分赶到唐家岭,唐尧一见,问公主:“你俩为何匆匆赶来了?”

    亦玉说:“我们是受父王之命而来,父王已封唐隆老人家为一等侯,老人的葬礼,行使一等侯礼制。”

    唐尧一听,赶忙找来唐贵,对他说:“禹王已封兴伯家的爷爷为一等侯,一切仪礼按一等侯礼制,所以,陵寝的规格,大小要与爷爷的一致。”

    唐贵听后说:“我即刻去重新安排。”

    唐尧见一切安排就绪,暂时无事,对虞利说:“你已离家多年,回去陪爷爷和父母待几天吧,等送葬那天,你随他们一块过来就行。”虞利回了古阳镇。

    三娘见女儿回来了,拉着唐秋问东问西。唐尧带着亦玉找到唐贵,向他交代了一等侯礼制的一切规矩,并找来族长唐财 ,对他说:“到安葬那天,理应安排全族的老老少少,为老人送行,一切规矩,按照唐族的族规。”

    唐老家主在大邑隐居了几十年,去世后,成了一等候,场面宏大,风光无限。到了安葬的这一天,送葬的队伍排了好几里,礼乐齐鸣,一路向唐家岭走来。

    到了唐家岭,唐家岭的族人,按族规举行了仪礼,凡是小一辈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披麻戴孝。唐兴感动地眼泪哗哗的。见唐尧为老爹建的陵寝,与老族长的一般无二,更是感激。

    原来是上次老族长的葬礼后,唐兴回到大邑,将所见所闻告诉了老爹,说唐尧为岭伯建的陵寝,全华夏国都没有,地方选得也好,在唐家岭的山坡上。老人听后,记在了心里,弥留之时,拼着一口气,将身后事托付给了唐尧。看来帝王的子孙,见识就是不一般。

    唐兴像唐尧一样,守孝七天。 唐霸爷儿五个,和唐富、唐贵儿孙一家人,五大长老及家里的儿孙,还有唐家岭唐族中各家的家主,一起在此陪着唐兴守陵。

    唐兴流着眼泪,对着他爹的陵寝说:“爹爹,你的心事尧儿都给你做到了,你老人家沉寂了大半生,最后禹王亲封你一等侯,你老人家该瞑目了。有岭伯陪你,有这么多唐氏后人保护你,你也不会孤独了,你老人家可要好好的保佑我们唐族后人兴旺强盛。”说完后哭拜在地。

    太子启第一次来神农山,感觉到处都新鲜,他和唐秋、亦玉三人,这几天在神农山游山玩水,太子启被神农山的美景所迷,赞叹道:“怪不得秋儿生的这般美,原来是在这人间仙境中长大的。”

    第七天,唐尧主持举行了大祭,仪礼完后,唐兴在族厅前广场,设宴谢了唐家岭的男女老少。唐尧让他回大邑歇息几天,等他们一起回大都。

    唐尧和亦玉一起去了神仙洞,看望了义母、师父,向师父赔礼。老神仙说:“师父不会怪你,知道都是重明那老傢伙的事,再说师父六十多年没出山了,和你义母也正好看看你治理下的华夏国。”

    第二天回到唐家岭,一家人难得聚齐,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团圆饭。唐忠看到,大哥是华夏国首辅,走到哪里都能一呼百应,大嫂是公主、姐姐是太子妃,处处受人尊敬。一股豪气自然而生。

    第二天唐尧和太子启一起回大都,路过古阳阳镇,唐尧和亦玉短暂停留,与娘亲说了一会话,跟着太子启的车队走了。

    唐尧娘看着连马车都没下的唐秋,如今的太子妃,心里后悔不已,当初自己的一阵邪火,看来是伤人不浅,要不今天既是太子妃看着唐尧的面子也不会连面都不肯见,让自己大失脸面,而如今的唐秋已是高不可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