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双张飞
字体: 16 + -

第七章被赌了

    sun dec 20 23:55:33 cst 2015

    张飞的大名在街巷中广为流传,甚至惊动了当时儒家大学士。

    "子师,这次你可听说涿州涿县的那名五岁便创造出那令人拍手称绝的乘法口诀?他那口诀无与伦比的奇妙,为计算方面的成就可谓是不可估量,皇帝这次对他的奖赏相当丰厚,对于这件事,字师你怎么看?"

    一名身穿灰衣长掛的老者对着塌另一边的那名青衣老者说到。

    两名老者坐在塌上,一边下着棋一边聊着张飞那乘法口诀。

    "伯喈,不要听信传言,就凭涿县的那个蛮头小子能创造那么神奇的乘法口诀?我猜他的背后肯定有一位师傅,这个乘法口诀就是他传授给那小子的,至于皇帝对于那小子的奖励完全是被那小子捡了个大漏。那应该是属于教他乘法口诀的个人,而不是他。"

    蔡邕字伯喈(公元133年—公元192年),陈留郡圉(yu)人(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王允对于张飞创造乘法口诀这件事充满了疑惑,一个五岁的小孩怎么可能会那么深奥的东西,背后肯定有能人相助。

    东汉末年,奸臣董卓弄权误国,祸国殃民,其行径激起了满朝文武和普通百姓的极度愤慨,人人欲诛之而后快。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3年)四月,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董卓终于被朝廷诛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担任铲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东汉献帝时期的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师。生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故里在今祁县修善村。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与被称为东汉第一名士的同郡人郭林宗定交。郭林宗称赞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土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对于这位在朝为官的密友,蔡邕可谓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那洒脱,对百姓负责任,恨的是他那脾气,永远不相信别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对外界充满了排斥。

    "唉,子师呀,你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下,别那么不相信别人,也许这就是真的呢,这也说不定的嘛"。蔡邕苦口婆心的劝说着王允相信事实。但看着王允那不在意的表情,蔡邕就知道这样劝他是没有用的,看来就只能用另一个方法了。

    "子师,不如我们来打个赌?"。蔡邕一脸地神秘道。

    "哦,赌什么?"王允被他那神秘的表情给吸引住了,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句。

    蔡邕葱塌上起来,缓步走到庭前,双手交叉地放在背后,口中缓缓地吐出:

    " 我们就赌乘法口诀是不是张飞创造出来的,看看张飞身后是不是还有一个人在暗中操作。"

    "好啊,不如我们加一点彩头。"王允眯着双眼道。

    "好,那我们就加一点彩头,不如这样,如果你赢了,我就将我所喜爱的藏书分一半给你,要是假如是你输了,那你就要将你的藏书分一半给我,并且以后要对张飞的事处处留意,能帮就帮,行不。"蔡邕揪着下巴上的那几根白须缓缓地说到。

    "好,那我们就看看谁是对的。"王允本就是一个不怕输的人,相信自己一定不会看错人。

    "好,那么就这么说定了,君子一言,四马难追。""好,君子一言,四马难追"。

    两人击掌为誓,并相约明日一同前往涿州涿县见见那我家喻户晓的神童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