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史可法的迷茫
sat oct 10 03:04:04 cst 2015
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弘光朝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一行抵达固原镇。怒斥固原镇指挥使聂斌无君无父,令陛下在军堡受罪,自己却在城中夜夜笙歌。斌怒极,暴起。
大明以文制武,就算是二品武将,总兵官级别,见了五六品的文臣也要尊重有加,是以,史可法以聂斌谋逆而责。众苦劝二人始止,可法夤夜走星火堡。
马远山这回儿脑袋有些大,侦察连编成之后,他任连长,车向前为副,陛下却把王华轩安排在了侦察连做政知事,这侦察连本就是公子家丁,王华轩本来的麾下以及总兵官送来的勤王的白杆兵精锐中挑选出来的,三帮人相互看不顺眼,公子家丁跟白杆兵还好一点,只是暗自攀比,但跟王华轩的死士们则斗得不可开交,有几次甚至要拔刀相向,陛下已经申饬过了一次,这又闹出事来了。
战兵连连长马祥麟,副连长康德山,前几日接到侦察连情报,说是边墙外有一个只有数十帐的鞑子部落,就轻骑往昔袭,这是陛下以战养兵的计划一部分,遇到实力弱小的鞑子,贼军,甚至是摇摆不定的汉军都要统统拿下,结果,情报有误,马祥麟吃了点亏,若不是他极其悍勇,损失将更大,回来以后,自然一肚子火,无巧不巧,打探到这个消息的居然是王华轩前手下,事情就有些复杂了。
最近这阵子,陛下将王华轩,秦婉儿以及预备兵政知事万厚成每天叫过去讲授政知事的职责,该如何工作等等,马祥麟吃亏回来以后,到侦察连发泄,那名侦察兵不服,目无尊长,这还了得?车向前喝令推出,原本王华轩手下的死士们不干了,要等王华轩回来才能处置,并有人密报了王坤。这一下子就更复杂了。
恰此时,户部右侍郎史可法勤王到达星火堡,见军中相互扯皮,登时大怒,不问缘由,将一众军官一顿臭骂,气势汹汹去面圣了,诸人在一起日久,虽扯皮也还是有些分寸的,被一不知所云的老头子一顿臭骂,邪火上升,史德威携家丁在外等候大人,跟这群丘八自然不对付,就这么着,大打出手,到最后,演变成了多国演义,混战一场。
马远山赶到的时候,已经见了血,好在没有出人命,但就这个走手,怎么跟陛下交代?没有最复杂,只有更复杂了,除了头疼,马远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摆平这件事了。
话说,这只是个巧合,马祥麟袭击的那些鞑子是一个不大不小部落派出来探路的,部落中大多数精锐被大清征召,边墙内前阵子秋收,应该有余粮了,没有绝对实力,他们不敢明抢,边市又断绝了很多年,只能试试摸摸派人打探,买粮,侦察兵跟了很久确信是个小部落,马祥麟跟上的时候,对方的大部部众恰好过来汇合,人数绝对劣势的马祥麟吃了个小亏。
马远山头疼的时候,朱由检也在头疼,好不容易见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拿”,本以为得到了最大的臂助,谁料老伙计进来叩见完毕,立马就开始了犯颜直谏,光这一位的气场,朱由检都有些招架不住,想想崇祯在朝堂上面对衮衮诸公,究竟是怎么撑到了北京城破,不过,好在这史可法的精英二字不需要打引号,讲道理就是讲道理,却不会胡搅蛮缠,更不会玩什么撒泼耍赖谏,但饶是如此,已经让朱由检难以招架了。
还好,王坤及时进来报告了外面的事情,朱由检才有机会挥退已经入了门的三个政知事官以及准备悉心培养的万厚东几个后勤官,和史可法一起去处理外面的纠纷。
看到朱由检上前去笑着让众人住手,史可法又按捺不住了,紧赶几步过去“陛下,怎能如此,这君不君臣不臣的成何体统”。怒谏完皇帝,又转头看着刚被分开的诸军“尔等贱杀坯,还有没有点军纪?国难当头,指望尔等匡君辅国,简直就是一场笑话”!
说来也怪,这些人跟朱由检相处日久,知道陛下平时很是平易近人,就算偶尔发威也是乾纲独断是下口谕才能体现出来,倒都不是很怕皇帝,却一个个对史可法毕恭毕敬,包括何满在内,都噤若寒蝉。朱由检不由暗自皱了下眉头,好不容易跟属下拉近的一点点距离,眼看着就要被这位破坏的一干二净。
这也难怪,大明以文制武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这群人里,马祥麟算是级别最高的武官,可是跟史可法比起来,直接就连边都沾不上,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皇帝身边目前就史可法一个文官,他倒也勇于任事,不管怎么样,先怒斥了一番,待众军安静下来之后,轻叹了一口气“诸位从陛下于患难,本官原本不应该如此严厉,可值此生死存亡之际,也不得不雷厉风行,尔等也都是精锐忠勇之士,不要因一点小事就相互扯皮,且暂退,待本官请旨,眼下最重要的是在二镇征收皇粮,其他的都先放一放吧”。
皇帝就在身边,他老人家要请旨,而且,这势头感觉好像圣旨一定会下,可大家都明白,且不说大明本就田赋极轻,皇粮这东西也只在江南征收,就算是附近的军户,民户有这样的义务,眼下这情势,你找谁要粮去?花钱都买不到,你一个“征”字就解决了?不过,还是那种对文官畏惧的惯性,大家各自带人离开,将武场留给了君臣二人。
“启禀陛下,您要做的是打起大旗,修心养德,下诏书聚集天下忠义之臣,具体事务,臣来打理,纵肝脑涂地,也要与逆贼,东虏拼个你死我活”。
不得不说,史可法是个实干家,没有大言不惭,张嘴来一番光复宗庙,中兴大明的口号,如今的态势,那些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朱由检闻此,对史可法还是高看了一眼,但此时不是他推诚相信这位历史上牺牲的很壮烈的忠臣的时候,当即冷哼了一声“朕在庙堂做木偶还不够吗?卿家来了星火煲以后,还是准备把朕供起来,拼个你死我活,呵呵,要是这样,朕当初何必逃离京师,任宗庙沦陷?”
“臣惶恐”一看自见到自己就一直笑意不断的皇上猛然阴了脸,史可法赶紧跪了下来“臣死罪,然以眼下之形势,陛下居此弹丸死地,终究不是长策,现应该召唤诸臣勤王,尽早赶往江南,拨乱反正,据天险而守,徐图恢复”。
朱由检这次并未让这位大拿平身“据天险而守?南宋拥江南半壁,最终什么下场?拨乱反正?朕即使到了江南,正了名位,难道还和以前一样,任众臣欺瞒于我?那么,朕去江南又何益?朕离京师之时,写有遗照,机缘巧合才脱了大难,诏书中,朕说的很明白,诸臣误朕,重回老路,最后除了苟延残喘一阵子,还能有什么作为?”
这些诛心的话,史可法听得大汗淋漓,颤抖不已,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皇上的话。
“朕自继统以来,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五下罪己诏,再怎么修心养德?李逆猖獗,关外东虏势大,我朝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朕之圣旨却出不了京城,满朝文武阳奉阴违,朕禁朋党,戒内外臣交结,然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朕又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平反冤狱,起复先帝年间被罢黜官员。还要朕再怎么做才是修心养德?委袁崇焕重任,彼辜负朕托,卢象升,孙传庭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然而,彼等不智不勇?却因何战死?”说到此,朱由检已经是泣不成声,缓了缓,接着到“朕当真刻薄寡恩,不修德政?还是朝堂被尔等文臣掌控,皆为一人一党之私,误朕至此?朕如果没有记错,卿也是东林之人吧?朕素知尔忠义,可社稷倾颓,真的罪在朕一身?今与卿推心置腹,卿自思之,若以为卿所谋能复社稷,还宗庙,朕言听计从,若不能,卿想明白后,再来找朕”
朱由检说完,转身而去,留下史可法一人跪在武场,早已经是泪湿尘土,嘴里喃喃哭诉了一阵,抬起头,向皇帝消失的房间行了大礼,跪在当场,瞑目沉思起来。
自成祖作序颁布理学之《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起,国朝开始“家孔孟而户程朱”,“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到万历年之际,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断地推波助澜,几乎完全屏弃了华夏自秦汉以来“内圣外王”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体用不分,纯以道德文章为唯一衡量标准,只重节操不重才干,造就了一大批只会与“异己”分子划清界限,天天猛搞内斗,自纠,余则一窍不通的道德宪兵,以至国朝江山之状况江河日下,史可法不是不清楚。
阉党被陛下清除之后,东林党起复,首先做的是什么?清除异己,把持朝政,张口道德,闭口文章,不能经世致用也就罢了,却又掺杂到江南富商,豪门,世家的利益,处处限制皇权,以“正”为由,实则大多为一己之私。纵有真正的德行君子也是迂腐不堪,别的不说,自己也很推崇的念台先生(刘宗周),追求的就是一种自我完美,由于这种“完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显得矫情做作,正值多事之秋,为了表现自己进退有“廉耻”,他连“君有命,不俟驾”的儒家信条也丢在脑后,从被任命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必三四辞而后受事”。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使者穿梭于道,因循经年他才雍容有度地进京任职。这正如俗语所说“急惊风遇着慢郎中”,想依靠这种人挽救危局无异是缘木求鱼......一桩桩,一件件,史可法脑子里想到了自己自陛下登基恩科中进士以来,踏进官场的种种,不由冷汗淋漓,自己这十几年来,每说必忠君体国,然每遇诸臣和陛下有了分歧,总会自觉不自觉的站在文臣立场上......
陛下之言,字字诛心,然而,这的确是事实,京城被李逆攻破之后,史可法每流涕难眠,很多事情早就想通了,他也渴望一种新的迹象,可是路又在哪里?难道自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下不一直都是这样治理的吗?国朝自成祖以来,延祚二百年,这条路怎么就走不下去了?明君?汉武,唐宗,宋祖,本朝太祖,这样的明君毕竟不多见,可是......史可法猛然想到,这些明君之时,朝臣可不敢动不动请廷杖,动不动死谏,只要皇帝要做的一律反对!
秋日的阳光还有些毒辣,史可法越来越迷茫,脑子乱成了一盆浆糊,尤其想到导致今日之局面,朝廷的意志其实一直是文臣意志,儒家意志时,更是心头燥闷,嗓子一甜,一口鲜血喷出,栽倒于地!
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弘光朝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一行抵达固原镇。怒斥固原镇指挥使聂斌无君无父,令陛下在军堡受罪,自己却在城中夜夜笙歌。斌怒极,暴起。
大明以文制武,就算是二品武将,总兵官级别,见了五六品的文臣也要尊重有加,是以,史可法以聂斌谋逆而责。众苦劝二人始止,可法夤夜走星火堡。
马远山这回儿脑袋有些大,侦察连编成之后,他任连长,车向前为副,陛下却把王华轩安排在了侦察连做政知事,这侦察连本就是公子家丁,王华轩本来的麾下以及总兵官送来的勤王的白杆兵精锐中挑选出来的,三帮人相互看不顺眼,公子家丁跟白杆兵还好一点,只是暗自攀比,但跟王华轩的死士们则斗得不可开交,有几次甚至要拔刀相向,陛下已经申饬过了一次,这又闹出事来了。
战兵连连长马祥麟,副连长康德山,前几日接到侦察连情报,说是边墙外有一个只有数十帐的鞑子部落,就轻骑往昔袭,这是陛下以战养兵的计划一部分,遇到实力弱小的鞑子,贼军,甚至是摇摆不定的汉军都要统统拿下,结果,情报有误,马祥麟吃了点亏,若不是他极其悍勇,损失将更大,回来以后,自然一肚子火,无巧不巧,打探到这个消息的居然是王华轩前手下,事情就有些复杂了。
最近这阵子,陛下将王华轩,秦婉儿以及预备兵政知事万厚成每天叫过去讲授政知事的职责,该如何工作等等,马祥麟吃亏回来以后,到侦察连发泄,那名侦察兵不服,目无尊长,这还了得?车向前喝令推出,原本王华轩手下的死士们不干了,要等王华轩回来才能处置,并有人密报了王坤。这一下子就更复杂了。
恰此时,户部右侍郎史可法勤王到达星火堡,见军中相互扯皮,登时大怒,不问缘由,将一众军官一顿臭骂,气势汹汹去面圣了,诸人在一起日久,虽扯皮也还是有些分寸的,被一不知所云的老头子一顿臭骂,邪火上升,史德威携家丁在外等候大人,跟这群丘八自然不对付,就这么着,大打出手,到最后,演变成了多国演义,混战一场。
马远山赶到的时候,已经见了血,好在没有出人命,但就这个走手,怎么跟陛下交代?没有最复杂,只有更复杂了,除了头疼,马远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摆平这件事了。
话说,这只是个巧合,马祥麟袭击的那些鞑子是一个不大不小部落派出来探路的,部落中大多数精锐被大清征召,边墙内前阵子秋收,应该有余粮了,没有绝对实力,他们不敢明抢,边市又断绝了很多年,只能试试摸摸派人打探,买粮,侦察兵跟了很久确信是个小部落,马祥麟跟上的时候,对方的大部部众恰好过来汇合,人数绝对劣势的马祥麟吃了个小亏。
马远山头疼的时候,朱由检也在头疼,好不容易见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拿”,本以为得到了最大的臂助,谁料老伙计进来叩见完毕,立马就开始了犯颜直谏,光这一位的气场,朱由检都有些招架不住,想想崇祯在朝堂上面对衮衮诸公,究竟是怎么撑到了北京城破,不过,好在这史可法的精英二字不需要打引号,讲道理就是讲道理,却不会胡搅蛮缠,更不会玩什么撒泼耍赖谏,但饶是如此,已经让朱由检难以招架了。
还好,王坤及时进来报告了外面的事情,朱由检才有机会挥退已经入了门的三个政知事官以及准备悉心培养的万厚东几个后勤官,和史可法一起去处理外面的纠纷。
看到朱由检上前去笑着让众人住手,史可法又按捺不住了,紧赶几步过去“陛下,怎能如此,这君不君臣不臣的成何体统”。怒谏完皇帝,又转头看着刚被分开的诸军“尔等贱杀坯,还有没有点军纪?国难当头,指望尔等匡君辅国,简直就是一场笑话”!
说来也怪,这些人跟朱由检相处日久,知道陛下平时很是平易近人,就算偶尔发威也是乾纲独断是下口谕才能体现出来,倒都不是很怕皇帝,却一个个对史可法毕恭毕敬,包括何满在内,都噤若寒蝉。朱由检不由暗自皱了下眉头,好不容易跟属下拉近的一点点距离,眼看着就要被这位破坏的一干二净。
这也难怪,大明以文制武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这群人里,马祥麟算是级别最高的武官,可是跟史可法比起来,直接就连边都沾不上,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皇帝身边目前就史可法一个文官,他倒也勇于任事,不管怎么样,先怒斥了一番,待众军安静下来之后,轻叹了一口气“诸位从陛下于患难,本官原本不应该如此严厉,可值此生死存亡之际,也不得不雷厉风行,尔等也都是精锐忠勇之士,不要因一点小事就相互扯皮,且暂退,待本官请旨,眼下最重要的是在二镇征收皇粮,其他的都先放一放吧”。
皇帝就在身边,他老人家要请旨,而且,这势头感觉好像圣旨一定会下,可大家都明白,且不说大明本就田赋极轻,皇粮这东西也只在江南征收,就算是附近的军户,民户有这样的义务,眼下这情势,你找谁要粮去?花钱都买不到,你一个“征”字就解决了?不过,还是那种对文官畏惧的惯性,大家各自带人离开,将武场留给了君臣二人。
“启禀陛下,您要做的是打起大旗,修心养德,下诏书聚集天下忠义之臣,具体事务,臣来打理,纵肝脑涂地,也要与逆贼,东虏拼个你死我活”。
不得不说,史可法是个实干家,没有大言不惭,张嘴来一番光复宗庙,中兴大明的口号,如今的态势,那些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朱由检闻此,对史可法还是高看了一眼,但此时不是他推诚相信这位历史上牺牲的很壮烈的忠臣的时候,当即冷哼了一声“朕在庙堂做木偶还不够吗?卿家来了星火煲以后,还是准备把朕供起来,拼个你死我活,呵呵,要是这样,朕当初何必逃离京师,任宗庙沦陷?”
“臣惶恐”一看自见到自己就一直笑意不断的皇上猛然阴了脸,史可法赶紧跪了下来“臣死罪,然以眼下之形势,陛下居此弹丸死地,终究不是长策,现应该召唤诸臣勤王,尽早赶往江南,拨乱反正,据天险而守,徐图恢复”。
朱由检这次并未让这位大拿平身“据天险而守?南宋拥江南半壁,最终什么下场?拨乱反正?朕即使到了江南,正了名位,难道还和以前一样,任众臣欺瞒于我?那么,朕去江南又何益?朕离京师之时,写有遗照,机缘巧合才脱了大难,诏书中,朕说的很明白,诸臣误朕,重回老路,最后除了苟延残喘一阵子,还能有什么作为?”
这些诛心的话,史可法听得大汗淋漓,颤抖不已,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皇上的话。
“朕自继统以来,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五下罪己诏,再怎么修心养德?李逆猖獗,关外东虏势大,我朝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朕之圣旨却出不了京城,满朝文武阳奉阴违,朕禁朋党,戒内外臣交结,然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朕又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平反冤狱,起复先帝年间被罢黜官员。还要朕再怎么做才是修心养德?委袁崇焕重任,彼辜负朕托,卢象升,孙传庭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然而,彼等不智不勇?却因何战死?”说到此,朱由检已经是泣不成声,缓了缓,接着到“朕当真刻薄寡恩,不修德政?还是朝堂被尔等文臣掌控,皆为一人一党之私,误朕至此?朕如果没有记错,卿也是东林之人吧?朕素知尔忠义,可社稷倾颓,真的罪在朕一身?今与卿推心置腹,卿自思之,若以为卿所谋能复社稷,还宗庙,朕言听计从,若不能,卿想明白后,再来找朕”
朱由检说完,转身而去,留下史可法一人跪在武场,早已经是泪湿尘土,嘴里喃喃哭诉了一阵,抬起头,向皇帝消失的房间行了大礼,跪在当场,瞑目沉思起来。
自成祖作序颁布理学之《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起,国朝开始“家孔孟而户程朱”,“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到万历年之际,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断地推波助澜,几乎完全屏弃了华夏自秦汉以来“内圣外王”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体用不分,纯以道德文章为唯一衡量标准,只重节操不重才干,造就了一大批只会与“异己”分子划清界限,天天猛搞内斗,自纠,余则一窍不通的道德宪兵,以至国朝江山之状况江河日下,史可法不是不清楚。
阉党被陛下清除之后,东林党起复,首先做的是什么?清除异己,把持朝政,张口道德,闭口文章,不能经世致用也就罢了,却又掺杂到江南富商,豪门,世家的利益,处处限制皇权,以“正”为由,实则大多为一己之私。纵有真正的德行君子也是迂腐不堪,别的不说,自己也很推崇的念台先生(刘宗周),追求的就是一种自我完美,由于这种“完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显得矫情做作,正值多事之秋,为了表现自己进退有“廉耻”,他连“君有命,不俟驾”的儒家信条也丢在脑后,从被任命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必三四辞而后受事”。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使者穿梭于道,因循经年他才雍容有度地进京任职。这正如俗语所说“急惊风遇着慢郎中”,想依靠这种人挽救危局无异是缘木求鱼......一桩桩,一件件,史可法脑子里想到了自己自陛下登基恩科中进士以来,踏进官场的种种,不由冷汗淋漓,自己这十几年来,每说必忠君体国,然每遇诸臣和陛下有了分歧,总会自觉不自觉的站在文臣立场上......
陛下之言,字字诛心,然而,这的确是事实,京城被李逆攻破之后,史可法每流涕难眠,很多事情早就想通了,他也渴望一种新的迹象,可是路又在哪里?难道自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下不一直都是这样治理的吗?国朝自成祖以来,延祚二百年,这条路怎么就走不下去了?明君?汉武,唐宗,宋祖,本朝太祖,这样的明君毕竟不多见,可是......史可法猛然想到,这些明君之时,朝臣可不敢动不动请廷杖,动不动死谏,只要皇帝要做的一律反对!
秋日的阳光还有些毒辣,史可法越来越迷茫,脑子乱成了一盆浆糊,尤其想到导致今日之局面,朝廷的意志其实一直是文臣意志,儒家意志时,更是心头燥闷,嗓子一甜,一口鲜血喷出,栽倒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