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哪些事儿
字体: 16 + -

莫名的转变

    fri apr 24 17:01:22 cst 2015

    当然,没有人一出生就是混混,刘邦也是如此。其实成年之前的刘邦不但不是个混混,还是个邻里交相称赞的模范好学生。总的来说,丰邑不穷,丰邑地处沛县,沛也就是水源充沛的意思,这对农业社会的老百姓来说,不能说不是一块宝地,而刘小四家里也算是人丁兴旺,加上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刘小四从小自然是吃喝不愁,不像后来的朱重八那么悲惨,饿得去当和尚,也就自然不会想着造反什么事了。所以成年之前的刘小四还是蛮中规中矩的,身为家里的幼子也是倍受宠爱,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春去秋来,秋去冬来,转眼刘小四就已经十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刘老爹和刘大妈商量了一下,决定把他送去读书,反正家里又不缺这么个男丁。在送刘小四去读书前,刘老爹还不忘去找了他的老哥们卢老爹,老卢听说老刘家的刘小四要去读书了,自然也是不甘落后,表示要让自己儿子和刘小四一起去上学,这样也能显得两家关系好,成就一桩美谈。就这样,刘小四和老卢家的儿子卢绾就一起来到了村东头的马公书院入学读书,马公书院的教书先生叫马维(托刘邦的福,这位乡村教师也跟着名垂青史了)。那个时候孔子的学说还没官方化,所以四书五经并不是学生的必备内容。但马老师是教的儒学,至于到底教的什么,我也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刘小四学的不好,从他后来拿儒生帽子撒尿的一系列行为就可以看出。按道理来讲,刘小四和卢绾同一天生日,刘卢两家关系又非常好,两家拿各自小孩互相攀比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大学渣刘小四是幸运的,卢绾并不是刘老爹刘大妈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他爸妈太善良,不想打击小四的自信心,实在是因为卢绾是在是太渣,比刘小四还要渣。所以学渣刘小四感觉卢绾很是够哥们,两人关系也是特别的亲密,在一块打架、斗鸡、抢小学生零花钱什么的,通力合作,互利共赢,在中阳里村,风头不是一般的盛。到这里有人应该会问,刘小四不是中规中矩的模范好学生吗,怎么就干上了这些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之流干的事了呢?对于这点,各种史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小四的转变就发生在他十岁入学到十七岁成年这段时间之内。从心理学角度上,我们可以推测,差生的科学定位让刘小四放弃了中规中矩的行为,转而破罐子破摔,去做一个真正的,从智商到行为的差生(说明教育要搞好啊)。当然这只是刘邦性格转变的因素之一。在我仔细地翻阅了这一时期的史料之后,我发现刘小四的性格之所以会有莫名其妙的改变,应该归因于他所处的时代。这一时期是战国后期,而在战国后期,最为风靡的思潮就是游侠思潮。荆轲、聂政的事迹都出自于这一时期,而据史料记载,刘邦早年很是仰慕信陵君,加上他对儒家思想的讨厌,在此之前,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而当他彻底地摆脱了那些约束之后,也就变成了一个人们眼中的混混。至于他走当混混期间的伟大事迹,史书也是有颇多记载的。比如刘小四喜欢喝酒,在那个年代,十几岁也不小了,喝个酒也算正常,可这位仁兄喝了酒不给钱那就不正常了。邻居家有个王大妈开了间酒馆,刘邦经常去酒馆里蹭吃蹭喝,不光自己去,有时候还带上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干子好兄弟一起去,吃完饭还大摇大摆的在那剔牙打盹,每次王大妈找他要钱都是那句话:先赊着。后来王大妈也就不去找他要了,反正也是要不到,不如卖个人情,一笔勾销了。后来的司马迁先生说王大妈是看见了睡觉的刘小四身上有金龙盘踞才免的帐,那也是为了高祖皇帝的面子着想。混混刘小四虽说不学无术,但混混的伟大职业让他有了一项优势----朋友多。虽说都是些狐朋狗友,但也为他后来当亭长,包括起兵都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