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史书
字体: 16 + -

华胥陵与燧皇陵

    thu sep 10 08:16:19 cst 2015

    传说华胥氏有一次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后来华胥氏走婚所孕生下了一个女孩,叫做女娲。女娲是伏羲的同母异父的妹妹(还有一说是姐弟)。

    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就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就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就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这也是“龙的传人”一说最早的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华胥氏死后葬在华胥陵,史料中也有对华胥陵的记载:

    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时期编纂的《蓝田县志》也有记载:“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

    今天的华胥陵的遗址在全国只有一处,就是蓝田的华胥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安寝的陵地,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

    据有关资料记载,伏羲和女娲出生时就在华胥镇宋家村后半坡上的窑洞中,因而该窑称之为华胥窑。窑中有一通道,直通华胥沟,在宋家村口还有“毓仙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

    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石碑,碑的中间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皇帝梦游”八个字。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华胥陵的祭祀活动延绵成俗,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

    最近一次祭祀活动是2015年3月21日的乙未年龙头节恭祭华胥氏大典,祭祀中中非建设总指挥张公愚在《祭文》中说:“我们纪念华胥氏就是对中华文化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激发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不懈努力!”

    前面说到的燧人氏死后葬在燧皇陵。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其冢高约10米,身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生,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这里也有一个盛大的古庙会,从全国各地前来朝拜者数百万人,纪念华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为了纪念燧人氏,1992年4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燧皇陵举行“黄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种仪式”。2005年7月15日,中国第十届运动会在燧皇陵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华夏文明”之火。

    结语:后人对华胥氏的评价中这样写到:华胥氏作为上古时期华胥国的杰出女首领,华胥氏在八千多年前,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的游徒,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等文化。华胥氏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这些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东至古东夷的山东、江苏部分地区。

    燧人氏的直系有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读依声燕声后读颖声)姓、风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