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史书
字体: 16 + -

火的使用

    wed sep 09 13:59:23 cst 2015

    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名叫燧明国。

    说是一个国家,其实就是在中国进入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部落是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这时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由于是生食食物,就很容易受到疾病伤害,所以人的寿命极短。

    由于动物尸体中之磷的燃烧,裸露的煤炭因地表压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极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阳热量而引起的大面积燃烧,人类经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时可以见到连续不断的森林大火。但那时的人却不认识火,视为怪物,视火为不详,绕火而行,避火而居。

    随着中国原始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多,后来出现了一位智者。别人绕火而行,他却哪里有火便向哪里去;别人避火而居,他却经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别人捡到被火烧死的小动物总是随手扔掉,他发现被火烧死的小动物总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尝。通过长时间体验,他发现了火的妙用。在寒冷的时候,人靠近火堆或在太阳光下,身体比较舒服。吃被火烧熟的动物肉,比生食动物肉少了一股难闻的腥味,且口感较好、胃觉舒服。于是,他号召周围的人把捕获的动物或采摘的植物根茎放在火上烤着吃,使人类慢慢克服了生食的习惯。他带领周围的人在寒冷的时候靠近有火的地方或晒太阳,使人类找到了抵御寒冷的办法。而且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原来野兽也害怕火光。

    但是自然界中的火并不是到处都有,随时存在的,一场大风,一场大雨就有可能熄灭一场大火。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后来有一次智者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智者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智者立刻站了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智者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但是他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智者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为了使人类时时处处都能找到火与用上火,智者开始了艰难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经过千百次试验,后来又找到了点石击火和取枣杏之火两种方法,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与取火技术。由于钻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之为“燧”,称为“燧人氏”。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被后世称之为“燧明国”。

    中华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传统,对火的发现者并教会人类使用取火技术的人尊之为“燧皇”与“火神”或“火祖”。

    结语: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熟食生活,引起了生理的极大变革,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火的应用,使人类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从而使人类的肉体的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这段历史在《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中记载

    原文是: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丈,云雾出於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在庖羲之前,则火食起乎兹矣。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