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
字体: 16 + -

第144章 走马观花

    sat nov 01 07:00:00 cst 2014

    黄福家的床又大又软,光滑柔软的锦被也是香喷喷地,徐诚忻这一觉睡得通透爽快,一直到日上三杆才起床。

    他一起床,府里的丫头、婆子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一伸手,衣服便套进来,一抬腿靴子便在脚下,连拧毛巾都不用他动手。早餐便有五种口味,五十多道小菜点心供他挑选。吃完早饭又是漱口、净手、更衣、上茶,一道道程序搞得他有些烦燥起来。对他们一挥道:“都退下,没我吩咐任何东西都别端上来。”

    刘武略带同情地说道:“徐大哥,我看着都累,您真是辛苦了!”

    “妈的,真想跟你换换。”徐诚忻左右看看,道:“趁现在没人,说说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都已经吩咐下去了,我怕这府里有探子,让兄弟们出去另找地方换衣服。身份也有好几种,游客、商人、难民、连乞丐都有,呵呵。”

    徐诚忻点点头,道:“这些兄弟都在知天下培训过,对付这些事情应该不会太难。但也要让他们小心点,扬州城能有今天的局面说明这些人都是不简单,别露出了破绽。”

    “这些我都已经交待过了,”刘武摩拳擦掌,“等把扬州的情况摸清了,就可以将他们绳之于法了吧?”

    “当然还不够,这只能算个旁证,我可不指望因此能扳倒他们。最关键的还是要搞到内帐的帐本,现在这事毫无头绪,所以我们得先查查他们的底,看看从哪位大人入手比较好。”

    “扬州的税赋徭役想要查清并不难,估计有个一、二天就能知道个大概。官员是清是贪也只能听听民风,把柄是抓不住的,更难的是赃银的数量与去向,还有地方驻军的情况。”

    北宋后期禁军也开始在地方驻防,主要是仁宗不忍直接抛弃淘汰下来的禁军,便将他们分派各地。这些禁军其实与厢军没多大分别,战斗力极差。不过整个禁军也只是北宋前期还算得上是精英,越到后面越窝囊。

    扬州城外正驻扎着一支六千多人的队伍,哲宗时期并没什么内乱,这支禁军也只是执行厢军一样的工作。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其说是禁军,不如说是“役兵”更为合适。

    正说着,有下人来报,说是有客来访。

    “还来啊!”刘武笑道:“再来东西都要把屋子堆满了。”

    “来送礼的?”

    “是啊,昨天晚上还要多。不过今天的礼更重,看来他们已经认定你是位贪官了。”

    徐诚忻哈哈笑道:“那就好,都收下。反正都是他们贪的,我们是来者不拒,快去吧。”

    刘武出去收礼了,他独自坐在院中饮了会茶,邹靖便来了。邹靖上门的时间掐得很准,只等徐诚忻吃过早饭,喝了早茶,稍坐片刻便到,这自然是有人通报过消息的。

    “徐大人休息得可好?”邹靖远远地就是叉手一礼。

    “不错不错。”徐诚忻微笑道:“邹大人来得正是时候,我刚感到有些无聊你便到了,好巧啊。”

    邹靖呵呵一笑,道:“果然是巧了,不过更巧的是今日下午扬州名角玉儿姑娘在‘冠六清’搭台唱戏。下官已经为大人安排好一切,午宴后便可去品茶听曲。”

    “好啊,久闻扬州的清曲儿别俱一格,这次定要好好见识一番。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得把圣上交待的事情先办好,这才是正事。邹大人,你看呢?”

    “理应如此,”邹靖面色一正,说道:“不知大人想巡视哪块地界,下官愿一路向导。”

    徐诚忻笑道:“我是第一次来扬州,哪认识路,还是有劳邹大人代为安排。圣上心忧百姓疾苦,我们就来一次微服私访,去看看扬州各处工商情况吧。”

    “一切凭大人安排。”

    于是二人换上便服,带上几名随从出发了,范斫自然也是要跟去的。

    扬州因为其长期做为海盐的集散中心在古代盐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扬州的发展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下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临大江,北接黄淮,从这里可以横穿东西,纵贯南北,是古代水运交通的最大枢纽。所以扬州早在唐朝就逐步发展成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不过南唐始,扬州城几易其主,屡次遭到战争摧残,因此北宋的扬州远没明后那么繁荣,城区面积也小得多。也是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一旦天下太平,它发展恢复起来也是很迅速的。

    一行人信马由缰,徜徉在扬州城的大街小巷,但见道路整洁有序,商铺林立、买卖繁荣,商户路人皆面有怡色,好一幅太平景象。

    邹靖一边陪着徐诚忻一边慢慢介绍扬州情况:“扬州有户主二万九千七十七,客约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五,人口大约在二十六万九千六百六十。因地处要冲,来往客商云集,故多以经商、货运者居多,也有不少规模较大的织造工坊。当然,最出名的自然是扬州的盐商了,大人请看......”

    言谈间,他们已经来到一处货运码头,江上船只林立,工人们正在装卸一袋袋食盐,看上去非常繁忙。

    徐诚忻早就听说扬州的盐商富得流油,不免好奇,下马上前询问。

    他找到一位看着象老板模样的中年人问道:“这位兄台可是贩盐的掌柜?”

    那人回头一看众人,赶紧面带笑容答道:“小,小可正是,不知客官有何指教?”

    “在下初来扬州,听说扬州盐业很发达,就想随便聊聊,不知会不会打扰生意?”

    “不会不会,官人有话尽量问就是,在下知无不言。”

    徐诚忻原本打算他还会推托几句,不想答应得这么干脆,不由愣了一下。也不去多想,便说:“你这运的可是官盐,手续都有吗?”

    “官人笑话了,运的自然是官盐。”又从怀中取出一张纸展示了一下,道:“这是官府开出的盐钞,时间、数量、路线都不一点不差。”

    徐诚忻取来一看,果然不错,就递回给他,又问:“生意做得怎么样,这盐税觉得重吗?”

    那掌柜微笑着说:“承圣上洪福、扬州父母官体恤,生意不错,这些年也赚了些银子。至于盐税嘛,十收三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了,再说给朝廷纳锐也是件很光彩的事嘛,呵呵。”

    “不错,纳锐光荣,呵呵......”徐诚忻嘴里笑着,心里却不由想起电视里那些官员作秀的新闻场景。妈的,赶紧走,再不走哥要吐了!

    接着他们又走访了一些手工业作坊,这些手工业者一般都是小门小户,以家族或几个家族为单位。邹靖将他带到一家最大的织造厂,徐诚忻进去一看也是大大赞叹。想不到北宋的制造业也有如此规模。

    几百号人同在几间屋子里做纺织,一排排织机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各司其职,赶、弹、卷、纺、軠、织、染等形成一套完整流水线,与现代的工厂模式几乎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织机还是相当原始。现在黄道婆还未出世,能有这样的场面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起萌吗?徐诚忻有些恍忽,想了想还是摇摇头,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总归不会有大的发展。在这种生产力下,这些工人的薪水也只够糊口而已,自然也不会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里来做工。否则失去农业这个根本,厂子办得再好,田地都荒芜了,这国家就危险了。

    应徐诚忻的建议,午饭只是在路上随便找了家饭店吃了点,却也是清新爽口,风味独特。饭后他们又逛了些地方,扬州城虽说不算很大,但一天时间也逛不了多少。粗略地看了下河工、榷关、易市等地,反正一切都妥妥当当,一幅万民安乐的盛况。

    “不必再看了,”徐诚忻也有些倦了,欣然说道:“邹大人及扬州各衙治理有方,这一路看来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大治景象。待我回京奏明圣上必有所褒奖,到时也要请诸位不要藏私,将治理经验与其余各路多多交流才是。”

    “岂敢岂敢......”邹靖嘴上客气着,却面露得色,建议道:“既然大人已经乏了,那么今天的公事就到此为止吧。您看现在的时辰也差不多了,不如就去‘冠六清’稍事休息,喝点茶,听听戏,如何?”

    对于听戏徐诚忻向来没兴趣,以前在电视里看到那些“咿咿呀呀”吊着嗓子半天不断,让他很气闷。但来到北宋后,再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娱乐,反正也是耗时间,就去见识一下古代的戏文吧。

    于是二人又骑上马,在小厮的牵引下来到扬州城最繁华的钞宝街。

    这钞宝街其实就是扬州城的红灯区,这里经营的店铺基本是青楼赌坊、酒店茶肆。扬州的富商财主、纨绔子弟大多云集于此,每天吆三喝四、撒金扔银,热闹非凡,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销金窟。

    “冠六清”正是钞宝街上最出名的一家茶馆,古时的茶馆并不如象现在这么多元,那是专门品茶的看戏的地方。赚的银子也都是从茶水上来的,那好的茶一通就抵得上平常百姓一年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