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华崛起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 李鸿章来掺沙子

    fri mar 27 11:48:13 cst 2015

    来到了总督府衙门,递上拜帖。不一会就见张之洞的师爷亲自到门口来迎接,跟随师爷来到后堂。刚进门口就见上首坐着张之洞 ,下首坐着一个老熟人---盛宣怀,还有另外2个20多岁的人,不过强文没有见过。

    强文先上前请安“见过总督大人,盛大人,这俩位大人?”强文不认识也不好见礼,只好拱拱手。不过心里对盛宣怀出现这里还是有点疑惑,张之洞是要通过盛宣怀的融资买机器,但是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人,这么大的事这么可能叫盛宣怀参与那。莫非李鸿章也要染指钢厂?不过现在还是先观察下再说,先看看这帮人葫芦里面卖什么药再说。

    这时候盛宣怀说“小文,给你引荐一下,这俩位是陈荣贵和邝荣光,这是你的同行,也是学习矿业的。也是留美学生啊。”

    “见过俩位学长,强文有礼了。久仰久仰”知道了俩人的身份,强文也马上谦卑道。陈荣贵倒是不熟悉,不过印象中是矿业工程师。但是邝荣光倒是非常有印象,主要是这哥们有一个强大的技能----特别能活,活了102岁,强文上学的时候还对这个哥们有过兴趣,不是老爷子的专业,而是看老前辈有什么长寿秘诀。就查过资料。这哥们留洋的时候才10岁,到达美国后,根据美国康涅狄格州教育局的决定,邝荣光等中国留**童被分散到美国人的家中居住。1874年,经李鸿章授权,容闳在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柯林斯街兴建房屋以作为幼童出洋肄业局驻美总部。该房屋建成后,邝荣光等中国留**童搬入居住。中学毕业后,邝荣光选择了工科,后进入美国拉法叶学院攻读地矿专业。1881年,由于清政府下令召回所有留学生,邝荣光等中断学业回国。

    被召回国后,邝荣光被分配到河北省唐山开滦煤矿,成为采矿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师。此后他参与了许多煤矿的勘测工作,发现了湖南省湘潭煤矿。他绘制了《直隶省地质图》和《直隶省矿产图》,填补了中国矿产业的空白。他还培养了大批中国地质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日俄双方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的《朴茨茅斯条约》,长春以南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被划入日本势力范围。乘此机会,日本人未向清政府申请便强占了本溪湖煤矿。1906年9月,清政府指令奉天省政府同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周朝霖奉命到本溪照会日方,禁止日本人开采本溪湖煤矿。后来基于当时处境,中方提出与日方合办本溪湖煤矿。1909年,邝荣光第二次奉清政府之命到本溪湖勘察煤矿储量,与日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1910年5月,中日双方在《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合同》上正式签字,中国争回本溪湖煤矿的一半矿权。

    1962年,邝荣光在天津去世,享年102岁,是120名中国留**童中的最长寿者。

    想到邝荣光的身份,和盛宣怀的出现。强文更加肯定了,李鸿章是对兴建钢厂有了分一杯羹的用意。

    这一切也怪强文自己,把牛皮吹的太大了。可行性报告和建设方案太完美了对于现在而言。张之洞受到报告后自己是在是对专业方面不懂。就找到盛宣怀推荐人才,盛宣怀就推荐了邝荣光他们俩。俩人都是专业的人才,一个是矿业勘探的人才一个是矿业工程师。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一看专业部分就惊为天人。大力赞同强文的方案,建设和引进机械方面,张之洞对流程也不是白瞎,一看就知道玄机所在。两者一结合就知道这份报告的的分量。不过这件事情要是想按计划做出来,就这么也绕不过一个人就是强文。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人,邝荣光也是李鸿章手下的,当然要汇报给李鸿章。李鸿章马上拿到了报告的副本,虽然是白话文的报告,但是更加的通俗易懂。李鸿章马上意识到其中的重大商机,如果钢厂建成一切顺利的话。一年按四套炼钢炉的最低产量也有20万吨。其中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利益,李鸿章不会让张之洞独得的,于是派出盛宣怀跟张之洞谈判。毕竟李鸿章在朝廷的影响力比张之洞大多了,不由得张之洞不屈服,所以就有了俩家联合跟强文谈合作了。

    “老夫也随杏荪叫你小文了,李大人也对钢厂的事宜非常挂怀,所以派出杏荪跟俩位贤达来帮衬老夫,老夫也不能推脱渐甫的美意。不过小文要是操持建设事业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不是,呵呵”张之洞说

    张之洞的意思强文听出来了,第一,自己是不愿意李鸿章的插手的,第二,自己是没有办法拒绝李鸿章的。不过可能会跟强文联合,保证自己在钢厂的主导权。

    听完张之洞的话,强文马上上路的说“单听总督大人差遣,莫不从命。”

    “呵呵,大家商量着来,拿出章程来再说”张之洞说。这就是说看各家在其中能捞的多少利益了。

    “不知中堂大人和总督大人是否已有草仪?”强文先投石问路。

    “嗯,杏荪先说说吧”张之洞断气茶碗先让盛宣怀说。

    “是这样,张大人向朝廷的奏折是官办汉阳钢厂,不过朝廷财力紧张。只能播出46万两经费,离所需甚远。所以商议可以官商合办,可钢厂乃是我大清大计,所以中堂大人让出大冶铁矿和命在下筹集50万两以支持钢厂的开建。以解张大人的燃眉之急。”说完向张之洞拱拱手。这是又想当**又想立牌坊。本来原来李鸿章是看张之洞得不到朝廷的拨款,想建钢厂只有自筹资金,自己的大冶铁矿也是资金紧张,无力买机械开采。所以就把大冶铁矿送给张之洞,现在一看有门了,又想来捞油水。怪不得张之洞不满,让谁都不会满意的。

    “哦,中堂大人大义啊,学生都感到了中堂大人的一颗公心啊,实在是钦佩。对中堂大人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年不绝啊!”强文说

    说完这句话,大厅做的几位都听出了强文的不满和讽刺。钢厂强文的建设预算是360万两。这本身就不包括铁矿的矿石投资,只有机械引进,厂房和配套设施的修建,人员的聘用和培训。和运输道路铁路的修缮。50万银子和铁矿估计最少要作价100万两。第一是增加了钢厂的负担,就是大冶的矿石以后要单独要给李鸿章购买的额外费用。要是不想付购买矿石的资金,那就要作价给李鸿章股份。50万银子和铁矿估计最少要作价100万两,甚至更多,所以才说李鸿章是伟大的政客,政客就是用最美妙的语言说出最不要脸的话。强文的性子一下子爆发了。你拿一个自己的鸡肋矿场和50万的银子就想占三成的股份,也未免吃相太难看了。

    盛宣怀听完这话也是老脸一红,不过他是李鸿章的人,为自己大人争取利益也是天经地义。邝荣光俩个是技术人员,但不关心几个人的利益之争,只在那里门头喝茶。一个中堂一个总督俩人都得罪不起,只有做壁上观。

    张之洞倒是一喜,觉得利用强文争取自己的利益。

    “中堂大人也是好意一片,老夫也是敬仰啊,不过还要从长计议。大家先就讨论一番再呈报朝廷和中堂大人吧!”张之洞订了调子。

    接下来,几个人讨论了各种的细节,应对办法等等,不过对股份占比都有意的的回避,盛宣怀估计还要征求李鸿章的意思,所以就商量3天后在谈论资金投入的问题。

    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盛宣怀三人起身告辞,张之洞假意挽留,不过几个人识趣,都感谢后离去了。张之洞转身说“小文啊,你上次来广州来去匆匆,老夫都没有尽一份心意。你伯父原来也与老夫一起在安南携手抗敌,我们也有兄弟之谊。今天你就留下吃一顿家宴,见见你几位不成器的兄弟,是万万不能走的!”

    “小侄敢不从命,且听大人安排”强文也知道张之洞有事跟自己商量,所以也就没有推辞。

    来到后面的内堂,安排了洗漱。张之洞的夫人出来见礼,张之洞一生娶过三位夫人,前面俩位夫人早年病故,这是二夫人王夫人的妹妹,作了张之洞的续弦。不过也是一位温良贤惠的妇女。温和的问了强文的家事等等,这时候管家来请,3人来到客厅,早早摆好了简单家宴。这时候张之洞有2个儿子长子:张仁权,1860年(咸丰十年)出生。现在29岁。次子:张仁颋,1871年5月出生。现在18岁一个女儿长女:张仁准,1877年12月出生现在12岁。众人一起落座,不过少了二儿子。张之洞说身体有恙不变出来相见。跟大家见礼后,张仁颋对强武很感兴趣。一直问东问西,对美国的事情,还对强文带来的奶糖,巧克力,可乐等礼物非常喜欢,再说很少见到外面的男子,特别是留洋归来的男子。本来强文回来头上戴了个假辫子不过在家宴上,张之洞也比较开明,让强文把连着假辫子的帽子脱了。精神的发型还有本来强文张的虽然不是提别帅,但是很有精神和气质,一下子吸引了张仁准。对这个风趣的大哥哥很是亲近。

    张仁权是读旧学的人,读四书五经,写八股的,不过对西洋学术也很感兴趣。虽然快而立之年,不过也不耻下问,问了好多强文各方面的知识。最后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官员之道和朝廷取士之道。

    张仁权问“贤弟,不知怎么看现在的科举制度啊?”

    “有利有弊,不过现在已不合时宜?”强文说

    “愿闻其详,贤弟有何高见”张仁权说

    “科举千百年以后为各个朝代提供了大量的文官执政基础,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大清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好多死读书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大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有就是把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强文说完,张之洞和张仁权也频频点头。不过张之洞说“那怎样取材才适合那,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可以抛头露面啊?”

    “大人,你想朝廷取士只重文采和德行,但不重视工科和数学。打比方说,我朝皇权不下乡,县令就是最基层的行政长官。管理一个县的税赋徭役,刑名等等事务。如果不懂工科和数学预算。就不知如何修缮道路,如何安排生产,不知钱粮消耗,不懂财政预算,尽管可以招募师爷,但是自身无知如何监管下面的人,不知如何合理安排人力钱粮,就给了浪费和腐败。

    还有妇女问题,我们崇尚无才便是德。但是发达国家早就提出了有优秀的母亲才有优秀的后代。女性地位的提高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解放妇女还能提高生产力,妇女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还能就放壮劳力增加更多的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我们现在的用工来源现在很充足,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女性劳动力。”强文说

    “小文说的有一定道理,老夫不觉得你全对,不过可以一试。仁权啊,你后年才参加乡试,不如这段时候跟着小文学习些强国之道。”张之洞说

    强文一听,在这等着我那。这是要把儿子安在我身边,监视自己。不过一个张仁权还玩不过自己,所以说“大人安排,敢不从命。小侄也想跟仁权兄学习亲近那。”

    一顿饭吃的是宾主尽欢。吃完晚宴,张之洞带强文来到书房,给强文交了底。钢厂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过也不能让李鸿章难看。最好是强文和张之洞合资,股份要占六成。李鸿章占三成。不过李鸿章要投资100万的银子,大冶铁矿无偿交给钢厂。朝廷占一成不过要有三成的分红。几个人各自派出代表监督工厂的建设和财务。强文和张之洞商量完了已经很晚了,就住在了总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