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枭霸世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火炮革命

    wed apr 29 22:08:21 cst 2015

    “把炮子拿来我看看”拿起一个8斤重的炮子,手一下沉下去了,赶紧用双手接住,张达一看这炮子跟上次造的3斤炮子一样,就是个铁球。

    “咦,这是什么?”张达指着炮子中间的一圈突出来的东西问到

    “这是将炮子合起时的痕迹,现在铸造炮子都是先铸两个半球,然后在将其合铸成一个球形炮子,而中间那圈突出来的就是合铸的痕迹。”

    “怪不得现在的火炮打不远。”张达心想道

    其实当时清朝火炮为什么又重又打不远,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炮管游隙的问题,因为弹不圆正,口不直顺清朝的火炮与炮子间的游隙达到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达到哪种标准完全靠炮匠的水平,好一点的师傅就能达到十分之一,当然这么大也有几种原因,其一就是炮子铸的不行,另一个就是大炮

    膛内不光滑,沙眼较多。而着这游隙大就造成漏气多,然后又造成了炮子打不远,而为了打远又要多加火药,多加火药又容易炸膛,为了不炸膛就只有加厚火炮的炮管了,这就造成火炮又重又打不远了,当然这火炮重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清朝所制的火炮的样式属于加农炮型,倍径较长,这也是火炮重的一个原因。

    就像鸦片战争时期,国人所说重几千斤的大炮打不过英国人几百斤大炮的原因了。看看现在中外火炮的对比你就知道了。

    清朝火炮的用药是炮子的一半,英国是三分之一

    火炮游隙十分之一和四十二分之一

    炮子的重量是炮的四百倍和一百五十倍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火炮的区别,当然现在的英国火炮可能还没这么好,可也相差不远了。当然清朝也不是没有好炮,比如清初康熙年间铸造的铜铁复合炮,性能是相当的不错,不论身射程和威力都是不比国外差的。只可惜到了乾隆后期重炮铸造处于停顿,而各地火炮制造也变成了粗制滥造,甚至于后来出现了水师上千斤重炮射程不过四百米的笑话,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火炮都造的这么烂,像属于大内的景山炮场(在1840前中国火炮工艺最好的,与国外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和广东的佛山炮场造的火炮还是不错的。

    “刘一刀,这次我去江南,发现那边有一种新式的制造炮子的方法失蜡法浇铸(这是丁拱辰发明的,当然现在还没发明出来呢),先用蜡作弹形围径取圆,再用泥包外模,上留一眼,用火焙其模,则蜡自熔泻而出,而模中自空然后从眼内倾铸开模,则其弹光滑无痕。若铸通心弹,先作泥心一条,将蜡配成弹子圆形,再用泥包外模亦如前法,泄蜡灌注,则模开弹出。中虚一孔,而围径亦光滑,你去试验一下。”

    “好的,想不到江南的炮场竟能想出这么好方法”。

    两天后,新炮子出来了,张达在炮场试放了新炮子,测量过后发现使用了新炮子比老炮子多打了二百多米。

    “老刘啊,这铸炮子的方法好吧。”

    “是的,用了这种方法后,炮子的工艺少了一半,不仅质量更好了,还更便宜了。”

    “现在浙江出了一种新的造炮方法,据说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啊,还有这种好的方法,快告诉我”刘一刀兴奋的说道

    “不要急吗,这上面有方法,你拿去看看,先用那种3斤小炮试试好,然后在造大点的知道吗?”说着张达拿出一打纸

    铁模制炮法:

    (1)首先按铁炮大小,分四到七节,作出泥炮。

    (2)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3)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4)用铁模铸造铁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铁模的特点是一模多铸,成本低、工时少,减少表面清理,镟铣内膛的工作量;铸型不含水分,少生气孔,用后收藏,维修方便,如果战时紧迫,能很快投产以应急需。

    二十天后,传来消息试验成功,所铸的三斤炮重三百斤,最大射程一千米,有效射程五百米,不过这种炮经较小,一共也只生产了十二门,我让人给他装上炮车,炮车重一百五十斤,每门炮配马两匹,用来配给陆丁使用,不过在很长时间里这种炮只能留在岛上因为他跟本没用。

    随后开始试造成船上用的炮,上次造的炮张达觉得不好,就在码头上建了个炮台,把那三门炮放在炮台上了。这次张达让刘一刀要制造的炮要炮身短点,发射药与弹子比要达到四比十(三斤炮上就是这个比例),本来张达想要一比三的,可惜担心他造不出来,这才降低了要求,另外就是要尽可能的轻。

    一个月后,这种新式的六斤炮就制造成功了,炮重一千二百斤,最大射程一千五百米,有效射程九百米,更为光键的是这种炮的游隙只有二十四分之一,这比清朝至少先进了二十年。试验过后,张达大喜这种炮比他要求的还要好,他本以为他要一千五百斤左右,哪知道他只有一千二百斤,问过才知道,刘一刀将炮身造溥了一些,他认为即然用的火药少了,就不需要炸膛了,那就不用再铸那么厚的炮管了,本来张达还以为自己可以再来充充大师的范来指导指导呢,哪想古人这么聪明能干,竟然自己就想出来了,可想后来清政府被人打的屁滚尿流的,完全是统治者无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