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枭霸世
字体: 16 + -

第八章 造大船

    sat apr 25 15:05:17 cst 2015

    这次吴斌不仅运回了近五百吨的木料,还招回了十五个船工,全是登州船厂的老工人,个个水平都不错。

    这次张达要造大飞梭,就是原有小飞梭的放大版,这次以东南沿海的大对渔船为原型。这种船长约四丈,船宽一丈,型深四尺,载重量约十吨。这种船很适合运私盐用,船不算太大,但每船船的载重是小飞梭的十倍以上,有了这种船就不用在用沙船运盐了,每次只在一两条这种大飞梭就行了。

    张达说了下自己的要求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工头和杨十三的事了,新设计的船长十二米,宽三米,深八十厘米载重五吨,主要是为个进入内河,吃水不能太深船也不能太长。采了双桅和明轮装置,至于轮舵以后所的船都使用,以后就不在说了。其中前桅可以放下,主要是进了内河不能明显的违制,至于,船超宽到时就得看银弹的威力了。

    至于大船,张达不太懂也不好提什么要求,便让他们自己合计,结是这个他们却争的是头破血流啊,其实他们也不是非要争的那么严重,只是王工头觉得杨十三带的人比他多,会造的船也比他多,严重威胁了他的地位。王工头因为是民间船厂的见的船少,所以他认为应该造山东最好的战船双篷船。双篷船又称同安舟古船,原为福建同安建造的沿海优良运输船,改为战船时在舷墙顶上加装女墙及档板,缺口处设置炮位。双桅,四橹。船长二十米,宽五米,深一点三米,排水量四十八吨。当时造价白银七百到六千两不等。

    杨十三则不认为,他认为双篷船较小不适合远洋,已不适合现在使用,而广东的大米艇坚固灵捷,历年捕盗,俱赁用东莞米艇,广东水师也大量装备大米艇。由此可见,应改造大米艇。最大的大米艇船长三十一米,宽六点五米,深三米,约一百五十吨,造价白银约4四千四百两。

    综合这两人的意见,张达也认为应造大米艇,清朝造双篷船,主要是为了近海使用的,跟自己的目的不符,而广东大米艇主要是走外洋航线的,去吕宋的。其实他更想造的是另一个有名的船,广东的红单船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中,是主力战船。只是此时北方没有装备过,不像大米艇杨十三就曾建造过,有经验。最后决定就建大米艇,但李才任管事,杨十三任副管事。

    果然这样的安排,双方都很满意。但对即将建造的大米艇,张达还是有些要求的,这艘船张达想做为试验船,此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了,他想在这艘船上加上西方船的一些技术。而最主要的就是船首斜桅:斜桅是船舶桅杆的一种形式,通常常船舶桅杆是直立在甲板上,斜桅设置在船首部位,从船头向前伸出。斜桅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

    斜桅上的风帆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同时,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另外一个就是风帆,这时中国使用的硬帆,而西方使用的是软帆,张达打算中间的主桅上用中式硬帆,前后两桅上用上西方的软帆。中式硬帆,受风效率高;可以绕桅杆转动,能迎风。硬帆更轻,因为有支持骨,所以帆质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没有关系。硬帆操作灵活,适应多变的风向和复杂的海区,落帆比软帆要省很多事。软帆主要是横帆和纵帆,横帆虽然受风效率低于中式的硬帆,但是优势是面积能够做得比硬帆大得多,桅杆可以更高。横帆不能逆风行走,要用纵帆。

    所以造出的船必然非常奇怪,另一个改变就是此时中国的船着都是两头高高的跷起,像个半圆一样,感觉非常奇怪,像我们现在看的船一般都是平的,而当时西方的战列舰也都是平的甲板,所以我让他们将船造成平的。其实此时中国的水师战船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此时所有的火炮都放在最上层的甲板上,都没有个地方遮风挡雨的地方,而西方战船的火炮都放在专门的炮舱中,可安心的发射火炮,不过此次主要是制造商船,所以还以中国的样式,主要是现在没有火炮,根本用不着。

    不过他们现在船工有限,只有十九人,所以只能先拣重要的造,现在最主要的是要运私盐,所以造大飞梭是现在第一等事,张达打算先造十五只大飞梭,这将足够他们在半年内的使用,这是考虑私盐的产量的。

    为了加快速度,张达让王工头加快拉人,对于一些有技术的如果不愿意就把他全家绑过来,除了在找这些技术工人,对普通人也加快招收,哪怕条件放低点也没事,反正在海上,没船他们也跑不了,更别提去报官了。

    一个月后,看到停在海边一串的大飞梭,张达别提多高兴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别提马上准备制造的大船。

    七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在祭拜过各过神仙后,这艘被张达命名这“星火号”的大船正式开始安放龙骨了。

    三个月后这艘星火号长三十五米,宽七点五米米,深三点五米米,排水量约二百二十吨,分九个水密舱,设三桅,主桅高二十一米,头桅高度十七米,尾桅高十三米。采用了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不过这艘船我怎么看怎么别扭,中间挂着中式的黑帆,两边挂着西式的白帆,整个就是一个黑白配吗。

    还有就是造这艘船的时间大大出乎张达的意料,此时他已招集船工六十余人,本以为有两个月就够了的,哪知还花了这么长时间。原来不到二十个人一个月能造十五艘大飞梭,看来造小船和造大船的区别是很大的。看看广东水师乾隆五十八年,因广东海盗充斥乃筹款十五万两,制造二千五百石大米艇四十七艘,二千石中米艇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小米艇二十艘,限三月造竣,三个月造了八十多艘。看来现在南方民间的造船能力是很强大的,要想有足够的船还得到南方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