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枭霸世
字体: 16 + -

第五章 试枪与财路

    wed apr 15 22:05:03 cst 2015

    张达拿着新枪来到开阔点的地方,叫人在五十米外立了个靶子,“嘭”的一声巨响靶子上出现了一个大洞。“好”张达高兴的叫道,并立即赏了王洪十两白银,其他几个参与制作的每人五两,还让他们在做十把。

    清朝私盐泛滥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不合理的食盐专卖制度的直接产物,有盐业专卖就必然有私盐,盐业专卖越严,私盐越好卖,利润越高。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私盐泛滥首先是利润奇高,据私盐研究专家估算,盐的零售价格要高于产地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盐价奇高的原因之一是沉重的盐税负担。以两淮盐课而言,盐课清单包括奏销正课共二十五项、考核正课共九项、不入奏考正课四项、不入奏考杂项三十项、不入奏考杂费二十五项。以两淮到汉口的盐为例,一引盐的正课是一两一钱起分零,但即使在道光年间经过清理整顿后,陆续加上各种杂课后已达十二两。除了这种正规或非正规苛捐杂税外,还有各种养活庞大盐政人员的支出要盐商交纳。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尹曾向康熙汇报,两淮盐政的浮费包括各衙门所取共计每年20多万两银子。

    盐商除了以上支出外,还要用捐赠、捐官等形式向官府行贿。尽管这样,盐商仍然是天下最富有的。读读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的盐商们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就知道他们多有钱了。乾隆七次下江南主要由盐商出资接待。

    当然,私盐得以盛行的原因还在于供求关系。在清朝,一方面,人口激增,乾隆二十五年,人口达2亿,30年以后,人口突破3亿。盐为生活必需品,人口增加,食盐的需求也大增。另一方面,盐的生产能力也提高了。据《清盐法志》记载,这时沿海已将煎盐改为晒盐,工本减少,产量大增,盐的产区扩大了。但由于盐业专卖,政府控制了盐的运销,人为地造成了盐的供求失衡,价格上升,本来供求可以平衡的盐业由于受政府控制而失衡。既有需求,又有供给,这样私盐就有了发展的条件。官府无法控制的盐经走私渠道进入市场。有许多官盐没有进入或不愿进入的偏僻地区成为私盐的目标市场,即使有官盐的地区,私盐仍可以凭借价格优势进入。私盐的动机与条件都具备,当然就越禁越活跃了。

    清朝百姓所吃的盐,有一半是私盐,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其实主要是两点,一是官盐价太高,二就是利益。清初主要使用的煮盐的方法,要烧柴草和准备铁锅,每斤盐的成本高达五至八文,而到了乾隆后期晒盐法开始兴起后每斤盐的成本只有两文左右,看看卖价多高的利润,就算私盐只能卖出一半价那也是十倍的收益。

    晒盐其实很简单,在海边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为了壮大资本张达也瞄上了私盐

    “吴斌,盐晒的怎么样了”张达问道

    “回大当家的,这岛小,没开多少盐田,估摸着一月也就一万斤左右吧,现在已经收了一半左右了。”

    “山东的私盐买多少啊”

    “从盐贩子手里买的话差不多要二十五文一斤,咱们卖给盐贩的话能有十五文一斤就不错了。”

    “你再到附近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做盐田,这点量太少了”

    “是,大当家”。

    试完枪张达我就去看船只的改造。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要想走私就必须需有好船,在陆地上要走的快,就得要马,在海上就得靠船,现在水师的战船一般速度也就四到六节,渔船的速度差不多,这样一旦被水师发现就跑不掉了。清朝船只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不少,这时的船只基本上前面都是方形的,而西方的船只基本上都是尖的这样明显更利排水,这时候西方最快的船已经可以跑到十二节左右,比中国船快一倍。另一个就是轮舵,这时中国的帆船还是使用橹的,明显不如。最后就是为渔船加上便于拆装的明轮,这样在无风的情况下也可快速逃跑。

    张达特地上船试了一下,速度比原来快了近一倍,为此还特地为其取名:飞梭

    为防万一这些船上装上木炮,就是把大树掏空,然后用来打散弹,就是里面放点火药外面装上铅子,小石块之类的东西,也就三五十米的杀伤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张达命吴斌去登州一带打探消息,再去莱州一带联系私盐贩子(兔子不吃窝边草)。

    “大当家,我回来了”刚回来的吴斌就来报告此行成果

    “事情怎么样了啊”张达急道。

    “风头早过了,盐贩子也联系到了,在新河口上去四十里左右有个鱼镇,里面全是收盐的盐贩,而且我还发现了,镇子边上就有码头,船可以直接到镇子上”。

    “好,准备准备,过两天我们上岸。”

    刚剃了光头的张达(猪尾巴不招张达喜欢,又不能短发,唯有光着头了)感觉极不习惯,海风一吹凉嗖嗖的,赶紧找个顶瓜皮帽带着了。

    几天后,三艘飞梭全部改装好了,每艘六人,装一千斤盐,顺着清晨的海风直奔莱州而去。这次张达只带了六条小船,大沙船一条没带,所有的盐都分开装载,以防黑吃黑,虽说吴斌一再保证没事,可张达还是坚持,以防万一吗?当天晚上差不多十点左右,我们就到了新河入海口处。

    “到内河休息一晚,明天再去鱼镇”张达吩咐道。

    第二天一早,张达他们就起锚向鱼儿镇赶去,内河不像大海上,没什么大风,帆是用不了,主要就靠明轮赶路了,十点左右就看到鱼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