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五行之金 1
基本信息折叠
元素名称:金
符号:a
a号:7440-57-5
金属密度:19.3/3
比热容:0.13kj/
原子序数:79
核电荷数:79
核外电子数:79
常见氧化数:+1、+3
原子半径:134
+离子半径:137
3+离子半径:85
+水合热:-644
升华热:385
原子体积::10.2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0.00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0.00000001‰
地壳中含量:0.000011‰
氧化态:aa+3
thra-1,a0,a+1,a+2,a+5
化学性质折叠
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溶于王水,硒酸,高氯酸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中。
金的化合物:氯化金:al?、氧化金:a??等
相对原子质量:196.9665
同位素及放射性:a-197
所属周期:6
所属族:b
外围电子层排布:5d1??61
核外电子排布:2-8-18-32-18-1
电子层:k-l----p
常见化合价:+1+3
电负性:2.54
电离能
-??890.1
??-2??1980
2+-3+2900
3+-4+4200
4+-5+5600
5+-6+7000
6+-7+9300
7+-8+11000
8+-9+12800
9+-10+14800
熔**:1064
沸**:2807
密度:19.32/3(20)
常温下金的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40
常温下,金的块体材料的电阻率:2.05**10??
描述:赤黄色金属,质软。延展性强.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407.82p
b=407.82p
=407.82p
a=90°
β=90°
γ=90°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2030
莫氏硬度:2.5。
金元素的形成折叠
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它撞击地球的时候陨石被熔化,金子也被留下来了,由于金的密度大,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
据科学家的测量和估算,地球的黄金总储量大约有48亿吨,而分布在地核内的约有47亿吨,地幔8600万吨,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不到1亿吨。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金的这种分布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地质上金矿床的分类折叠
1、砂金矿[1]
砂金矿有冲积和残坡积二类,以冲积为主。
(1)冲积砂金矿
区内冲积砂金矿分布广泛,矿体沿现代河谷分布,一般长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宽30~200。厚0.5~2,品位多为0.5~6/3。
含金砂砾层赋存于河床底部,由粘土、砂与砾石组成,以砂砾为主。砂以石英为主。含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等多种矿物;砾石以脉石英、燧石、硅质岩、铁矿块和绿岩为主。金赋存于砂砾层中,以底部最多。砂砾层被粘土或亚粘土所覆盖,覆盖层厚多为0.5~2。地表为腐植土。厚约30,生长热带林木。根系浅,易推倒剥离。
本区的砂金矿为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片状、板状、树枝状、棒状与浑圆状。金的粒度较大,为肉眼可见金,多数大于0.1,在岩金矿出露地段或近河流源头,常有大金块赋存。金含量多在92%以上。
(2)残坡积砂金矿
区内残坡积砂金矿发育于有岩金矿和铁帽红土型金矿赋存的低山丘陵地带。砂矿上部为腐植层,厚0.2~0.4,生长热带林木;下部为含金的沙土或粘土碎石层,一般厚0.5~1.5。砂以石英为主,含有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矿物;碎石为脉石英、燧石、赤铁矿、基岩碎石等。粘土含量20~50%不等。金品位多为0.5~6/3。金的形状、成色与冲积砂金矿类似,此类砂金矿易采易选。
2、铁帽―红土型金矿
产于含金高的岩石风化区或岩金矿的风化层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分布较普遍的一种金矿类型,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由表及里可分三层:
表层为腐植层,厚0.1~0.5,有腐植土组成,生长热带树木。
第二层为铁帽,由豆状赤铁矿、褐铁矿层或是硅、铁、铅、钙组成的硬壳组成,厚0.3~4不等。
第三层为红土,厚度3~10不等,红土中常含有碎石与铁矿块。
金矿品位一般2~6/3,在岩金矿赋存部位可高达十几至几十克吨。
这类金矿由风化残积和风化淋滤所形成,金粒普遍较粗,以1以上的金粒为主,几克至百余克的金块屡见不鲜,金多呈粒状、片状与块状,含量多在90%以上。
3、岩金矿床
区内现已发现的岩金矿床有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两大类。
(1)石英脉型金矿
石英脉型岩金矿是****绿岩带分布最广泛的岩金矿,目前正在开采的岩金矿,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区内广泛分布的含金砂砾层的砾石绝大部分为脉石英,一般脉石英越多,砂金矿越富,这说明砂金矿的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含金石英脉,这也说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比较发育,寻找这类金矿的前景是可观的。区内的石英脉型金矿以单脉型为主,也有网脉型。矿体多呈北东东与北北西走向,倾向不定,倾角多在45°以上,矿体长几十至几百米不等,宽几厘米至几米,含矿品位变化较大,自每吨零**几克到几百克,平均品位多为8~15/t。
这类金矿在氧化还原条件下可分为三带,上部为金的氧化富集带,中部在原始潜水面附近为金的还原富集带,下部为含金较低的原生金矿带。
金的赋存状态以单体自然金为主,也有赋存于黄铁矿晶体内的包体金与晶隙金,这些金也是自然金。金呈片状、粒状、树枝状、棒状、纤维状、粉末状与块状,粒径多在0.07以上,约有50%大于0.1。金粒中金的含量多在90%以上。
该类金矿在区内分布比较广泛。
(2)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控矿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挤压破碎强烈,沿断裂带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与片理发育。此乃为高角度的压扭性断裂带,具有多期多次活动的特**,故切剖较深,成为金矿良好的导矿与储矿构造,使含金热液沿断裂破碎带交代充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带。它既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又受云英闪长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带控制;使矿体产于断裂带与接触带内,矿体的展布与形态、产状、规模等均受两者控制,使之沿断裂带与接触带呈脉状、板状、透镜状产出,在多组断裂交汇与接触带转折部位矿体膨大。
元素名称:金
符号:a
a号:7440-57-5
金属密度:19.3/3
比热容:0.13kj/
原子序数:79
核电荷数:79
核外电子数:79
常见氧化数:+1、+3
原子半径:134
+离子半径:137
3+离子半径:85
+水合热:-644
升华热:385
原子体积::10.2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0.00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0.00000001‰
地壳中含量:0.000011‰
氧化态:aa+3
thra-1,a0,a+1,a+2,a+5
化学性质折叠
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溶于王水,硒酸,高氯酸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中。
金的化合物:氯化金:al?、氧化金:a??等
相对原子质量:196.9665
同位素及放射性:a-197
所属周期:6
所属族:b
外围电子层排布:5d1??61
核外电子排布:2-8-18-32-18-1
电子层:k-l----p
常见化合价:+1+3
电负性:2.54
电离能
-??890.1
??-2??1980
2+-3+2900
3+-4+4200
4+-5+5600
5+-6+7000
6+-7+9300
7+-8+11000
8+-9+12800
9+-10+14800
熔**:1064
沸**:2807
密度:19.32/3(20)
常温下金的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40
常温下,金的块体材料的电阻率:2.05**10??
描述:赤黄色金属,质软。延展性强.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407.82p
b=407.82p
=407.82p
a=90°
β=90°
γ=90°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2030
莫氏硬度:2.5。
金元素的形成折叠
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它撞击地球的时候陨石被熔化,金子也被留下来了,由于金的密度大,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
据科学家的测量和估算,地球的黄金总储量大约有48亿吨,而分布在地核内的约有47亿吨,地幔8600万吨,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不到1亿吨。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金的这种分布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地质上金矿床的分类折叠
1、砂金矿[1]
砂金矿有冲积和残坡积二类,以冲积为主。
(1)冲积砂金矿
区内冲积砂金矿分布广泛,矿体沿现代河谷分布,一般长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宽30~200。厚0.5~2,品位多为0.5~6/3。
含金砂砾层赋存于河床底部,由粘土、砂与砾石组成,以砂砾为主。砂以石英为主。含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等多种矿物;砾石以脉石英、燧石、硅质岩、铁矿块和绿岩为主。金赋存于砂砾层中,以底部最多。砂砾层被粘土或亚粘土所覆盖,覆盖层厚多为0.5~2。地表为腐植土。厚约30,生长热带林木。根系浅,易推倒剥离。
本区的砂金矿为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片状、板状、树枝状、棒状与浑圆状。金的粒度较大,为肉眼可见金,多数大于0.1,在岩金矿出露地段或近河流源头,常有大金块赋存。金含量多在92%以上。
(2)残坡积砂金矿
区内残坡积砂金矿发育于有岩金矿和铁帽红土型金矿赋存的低山丘陵地带。砂矿上部为腐植层,厚0.2~0.4,生长热带林木;下部为含金的沙土或粘土碎石层,一般厚0.5~1.5。砂以石英为主,含有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矿物;碎石为脉石英、燧石、赤铁矿、基岩碎石等。粘土含量20~50%不等。金品位多为0.5~6/3。金的形状、成色与冲积砂金矿类似,此类砂金矿易采易选。
2、铁帽―红土型金矿
产于含金高的岩石风化区或岩金矿的风化层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分布较普遍的一种金矿类型,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由表及里可分三层:
表层为腐植层,厚0.1~0.5,有腐植土组成,生长热带树木。
第二层为铁帽,由豆状赤铁矿、褐铁矿层或是硅、铁、铅、钙组成的硬壳组成,厚0.3~4不等。
第三层为红土,厚度3~10不等,红土中常含有碎石与铁矿块。
金矿品位一般2~6/3,在岩金矿赋存部位可高达十几至几十克吨。
这类金矿由风化残积和风化淋滤所形成,金粒普遍较粗,以1以上的金粒为主,几克至百余克的金块屡见不鲜,金多呈粒状、片状与块状,含量多在90%以上。
3、岩金矿床
区内现已发现的岩金矿床有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两大类。
(1)石英脉型金矿
石英脉型岩金矿是****绿岩带分布最广泛的岩金矿,目前正在开采的岩金矿,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区内广泛分布的含金砂砾层的砾石绝大部分为脉石英,一般脉石英越多,砂金矿越富,这说明砂金矿的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含金石英脉,这也说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比较发育,寻找这类金矿的前景是可观的。区内的石英脉型金矿以单脉型为主,也有网脉型。矿体多呈北东东与北北西走向,倾向不定,倾角多在45°以上,矿体长几十至几百米不等,宽几厘米至几米,含矿品位变化较大,自每吨零**几克到几百克,平均品位多为8~15/t。
这类金矿在氧化还原条件下可分为三带,上部为金的氧化富集带,中部在原始潜水面附近为金的还原富集带,下部为含金较低的原生金矿带。
金的赋存状态以单体自然金为主,也有赋存于黄铁矿晶体内的包体金与晶隙金,这些金也是自然金。金呈片状、粒状、树枝状、棒状、纤维状、粉末状与块状,粒径多在0.07以上,约有50%大于0.1。金粒中金的含量多在90%以上。
该类金矿在区内分布比较广泛。
(2)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控矿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挤压破碎强烈,沿断裂带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与片理发育。此乃为高角度的压扭性断裂带,具有多期多次活动的特**,故切剖较深,成为金矿良好的导矿与储矿构造,使含金热液沿断裂破碎带交代充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带。它既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又受云英闪长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带控制;使矿体产于断裂带与接触带内,矿体的展布与形态、产状、规模等均受两者控制,使之沿断裂带与接触带呈脉状、板状、透镜状产出,在多组断裂交汇与接触带转折部位矿体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