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幽幽莲
字体: 16 + -

第十五章 一种蛾眉明月夜(1)

五月甲午,拓跋宏下诏:断北语,从中原正音。年过三十者,习xing已久,可慢慢更改;三十以下,不得在朝说鲜卑语。

下朝后,他径直前往清徽堂。那是他ri常读书、理政之所。那ri,我置身满室书简中,徐徐起身相迎。他进门时,有淡淡的笑意。我心知情况不坏,但不听他亲口告知,心里还是不放心。

“今ri与群臣辩得怎样?”我笑问。禁胡语的诏令已下了数ri,今ri朝堂上,论的正是中原正音。

拓跋宏饮尽一杯茶,缓了口气,叙述的同时亦重新思忖:“朕先问他们,是希望我朝远追商周,还是不如汉、晋?咸阳王率先作答,‘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朕再问他们,既然要千秋万代,那么是该变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

我想象着拓跋宏暗藏的得意,有些忍俊不禁。他继续说:“还是咸阳王回答的,他拣了句模糊的话,‘愿圣政ri新。’”我不禁笑道:“圣政ri新,一个‘新’字,还需多说什么?”

拓跋宏微哂:“朕顺势说,好罢,既说了圣政ri新,尔等不得违背。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朕要兴礼乐,先要禁止鲜卑语,莫非这不算‘新’?”

话说到此,便可知结果了。我虽然欣喜,但又婉转地说:“您似乎太xing急了些,臣妾斗胆揣测,阻力定然不小罢?”他的面庞,渐有yin翳,眼中显而易见的却是倔强。他说:“朕又何惧区区阻力!”

见他踌躇满志,我亦只能温和地勉励他:“是臣妾失言了。这一项,其实并不难。亲王贵胄都是从小学习汉语的;朝中大臣总不至于完全不会,何况汉臣并不在少数;嫔妃们唯命是从,不敢不学;民间百姓与汉人杂居多年,更不是难事了……”

他微笑颔首。而事实上,我却含了另一种意思:除非,除非有人存心不愿意说汉语……随后又笑道:“那么,从今往后,宫里宫内,都要说汉语了么?”

他正待点头,殿外廊间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汉人的履,叩击于木质地板,是断然不会有这种声音的;惟有鲜卑的靴子……他**地扬起头,连声叫着殿外奉诏:“白整、白整!”

进门的果然是冯清。鲜卑的窄袖袍子,水红暗云霞织锦纹,双手抄在覆袖中,粉面含威含怒。随后进来的,才是长秋卿白整。他正yu请罪,拓跋宏已挥手道:“下去吧。”

冯清却不进来,只是立在门槛处。拓跋宏目光漠然,远远地望了她一瞬,她才走到跟前,僵硬地行礼。

“罢了。”拓跋宏摇摇头。我缓缓起身,迎上几步,向冯清欠身为礼。她目不斜视,径直从我身旁走过,仿佛跟前并没有我这个人。我暗笑,垂手立于一侧。拓跋宏的神sè却yin霾了。

“陛下,您下诏禁止说鲜卑语……”冯清刚以鲜卑语起了个头,拓跋宏便接过话去:“是的,诏令已经下了,皇后不该再说鲜卑语。”

他的冷漠,越发激起冯清的委屈与不平;但这种复杂的感情,一旦流露,却成了一种桀骜。我心中是明白的,但冷眼旁观,还是衔了一丝冷笑。冯清大声叹气:“陛下此举未免太过草率了!”

拓跋宏扬了扬双眉,颇不以为然;身子却又向后一仰,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冯清勉强以冷静的声音说:“陛下先是迁都,再是改革服饰,如今禁断北语,难道您真的置宗室元老于不顾么?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您也不闻?鲜卑人非要穿汉人的服饰,说汉人的话么?……”

说到汉人,她仍是咬牙切齿,渐渐成了质问的口气。拓跋宏不禁冷笑:“皇后,今ri的大魏,已不是偏居一隅的塞北小国了。立足中原的王朝,该有泱泱大国的气魄、包容异族的胸襟。鲜卑人是朕的子民,难道汉人就不是么?”

“臣妾并没有说不是。”冯清上前一步,语速无意中加快了不少,亦有了凌厉的气势,“但鲜卑人是鲜卑人,汉人是汉人,陛下可以平等对待,但绝不能让鲜卑人同化于汉人。”

拓跋宏斩钉截铁地说:“一国子民,何必分胡汉?朕毕生所愿,就是化胡为汉。难道朕要以鲜卑语号令天下么?”

听得“化胡为汉”四个字,冯清气急,面sè青白,双唇也微微颤抖起来:“然则,陛下百年之后见了列祖列宗,是该以鲜卑语来回答他们呢,还是汉语?”

“你……放肆!”拓跋宏勃然大怒。每当生气,他面上总是流露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势。此刻尤甚,只因汉化是他意yu穷尽一生,致力而为的事业。他不容任何人践踏。

冯清亦仰头直视他,强撑着目眶,逼出一汪泪水,却带了不屑的神情。

这神情已刺伤了拓跋宏。他浓黑的双眉骤然一拧,额上的青筋亦条条突起,扯开喉咙,几乎是用力吼出来的:“朕会留下一个强盛的国家去见列祖列宗!不管汉语,还是鲜卑语,朕能够让后人信服,改革没有错,汉化没有错!那些一叶障目,千方百计阻挠新政的人,才是愚昧可笑的!”

如疾风骤雨一般,这番话震慑住了冯清,我亦是惴惴。原先不动声sè的冷笑,早已收起。我望着拓跋宏,心中莫名的怜悯。他喘着气,终于渐渐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却是一种决绝的神情。

这一年夏,广川王拓跋谐病卒于洛阳。有司启奏:广川王妃早逝,葬于平城,广川王当葬于何处?

拓跋宏立于殿上,对着满朝文武,迟缓而清晰地说道:“南迁者,死后当葬于洛阳。若夫先葬于平城,妻死于洛阳,则可回平城与之合葬;若妻先葬于平城,夫死于洛阳,则不得还葬。”底下似有轻微的哗然之声。拓跋宏再次坚定地重申:“迁洛之民,死后葬于河南,不得北还。”

下朝之后,他踱到御河边,伫立久久。我亦悄然走去,在他身后数丈之外,他已有察觉,却并不回头,只低低地唤一声:“妙莲。”我亦不惊讶,也有这样一种默契,他无须问我如何得知他在此地,我亦无须掩饰我曾暗中探寻。

“朕没有同意让广川王回平城安葬。”他说道,目光停留在我的眼睛里。我柔声劝道:“陛下是为了大局着想,不必过于内疚。”

他缓缓吁了口气,绵长而又忧郁:“朕并非刻薄之人。夫妻合葬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广川王是朕的长辈,于社稷又有大功,朕于情于理都不该阻挠……但,南迁后,不少人依然眷恋平城,时时想着回去。朕这么做,正是要让他们绝了回去的念头。”他目光中间或又有清泠的一点波澜。

我仍然温和地宽慰着他:“皇上不可急躁。迁都才一年,思恋故土也是人之常情……”

“故土?”拓跋宏的声音悲怆,而又冷硬,“从迁都那ri起,洛阳就是我们的故土了!”我一惊,说不上是敬畏还是悲悯,只在他执著的目光里,郑重地点头。他的手便从袖底探了过来,深深一握。我不禁莞尔,为这一握间的信任。

“若朕百年之后,不能与你合葬呢?”似乎是玩笑,我怔怔地望着他,他很快又接了下去:“如果这样,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释怀的。”

“皇上!”我猝然出声,一种压抑的、伴随着内疚的不祥之感,顷刻间萦绕在心头。拓跋宏却有些豁然的神情,微笑道:“人谁无死?你不必难过,也无须害怕。”话是如此,他眉间的悲寂,我不忍相看。

“自古何来万岁天子?朕只要再有二十年,就足够了。”他依然微笑着。我心里迅速一算,再过二十年,他也不过四十九岁啊。

他继续说:“这二十年,五年经营洛阳,五年征战南方,五年稳固天下……”我听得怔了,他眼中的一腔柔情淡化了苍茫之意:“再有五年,朕就作个太平天子,与你riri为伴,烹茶读书,鸣弦歌咏,你说可好?”

我心中只是无限酸楚,泪珠儿簌簌地滚落下来。他见我如此,既不惊,也不劝,兀自说道:“生同衾,死同穴,如何?”这话却不是在问我,他眺望远处,面上浮现出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