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幽幽莲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惆怅妆成君不见(7)

七月壬寅,拓跋宏至肆州,见路上百姓有跛者、盲者,停驾慰问,令当地官员给予衣食,终生供养。

正逢军中有盗窃者三人,大司马,即安定王拓跋休,下令将其处死。拓跋宏下诏赦免,拓跋休抗旨,劝阻道:“陛下亲御六军,将远征江表,今ri行军至此,竟有小人为盗,不斩之,何以禁jiān!”拓跋宏笑道:“爱卿说的不错。但帝王也有非常之恩泽。这三人本该问斩,但既然遇到朕,可特赦之。”转首又告诫随行的冯诞等人:“大司马执法严明,诸君不可不慎。”于是军中肃然。

戊申,拓跋宏至并州。并州刺史王袭,素有名望,命百姓铸碑立于道旁,虚夸功绩。拓跋宏闻知,大怒,降了王袭的官爵。

官方文书以庄重的笔墨,记载了帝王南下途中的言行。昭阳殿中聚集的妃嫔,闻此,欣欣然而有喜sè。她们比之以往,倒添了一份和气。只为这次南伐,纷纷扰扰,论辨数月。拓跋宏力排众议,亲征江表,且三军并发,百官随行,这声势,倒让人惴惴不安。

九月戊辰,大军渡河。

庚午,至洛阳。

洛阳。这两个字触动了我的心神。他出征前问起好些洛阳旧事,笑言:“若你不离开洛阳,又怎么能遇到朕?”偶尔也会这般孩子气地与我玩笑:“那你是喜欢洛阳还是平城?”看他欣喜的眼中浸润着深情,我心中也有一瞬间的陶醉,便半真半假地说:“您在哪里,臣妾就喜欢哪里。”

他走后,我仔细回忆,南伐途中会经过无数城池,为何他惟独对洛阳情有独钟?心中忐忑,隐约又有一种异样的欢悦,莫名地升腾。我坐立不安,书不成行,曲不能调,终ri什么也干不成。

那ri,却从冯清那里听说:“连ri霖雨不止,行路艰难,皇上滞留洛阳已有十ri了。”冯清说话和缓,有着大家闺秀的淑慎谦恭。即便此时,心中着实牵挂,忧虑之sè也只在眉尖流露千分之一。

我沉吟道:“那么,皇上的意思怎样?”冯清说:“据给事中王遇禀报,大军暂时驻扎洛阳,皇上天天去太学观《石经》,并没有别的旨意。”

众人一惊。高贵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袁贵人最先开口:“只怕滞留太久,动摇军心。”冯清手中的佛珠蓦然一滞。罗夫人亦有忧sè,但毕竟冷静得多,轻声劝道:“入秋后雨水增多,年年如此,想必很快就会过去了。有皇上在前方,还有李中书、南安王、任城王、始平王等人,军中士气不会受到影响的。”

我悄然递一个赞许的目光过去。绾衣大概没有看见。袁贵人那妩媚的凤眼,却倏然一挑,冷笑道:“冯昭仪,你一回宫就煽动皇上南伐,这下可是如愿了。”我并不气恼,反而盈盈一笑:“袁姐姐抬举我了,军国大事岂是我能够左右的?”

又盯着冯清,说:“即便是想左右皇上的决策,我只是一个人而已,既不敢惊动父亲,又没有兄弟可以出个主意。”冯清闻言惊怔,然而目中的怒意终究被心中的忧虑所掩盖。

我遥遥望着窗外。平城的天亦是灰暗的,云层后有隐隐雷声,那雨,也快要下了。我忽然说:“也许是上天要阻挠皇上南伐呢。”

十月的一天,一行快骑于黎明时分抵达平城。天光大明之时,城中、宫中早已传遍:任城王回宫。

任城王回宫,却是传达圣旨:皇上已于九月丁丑定下迁都洛阳之计。

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逆转来得太过突兀。我望着雨过天青后的朗朗乾坤,却在短暂的惊诧之后,被汹涌的喜悦和豪情所冲击。思绪的翻转是如此迅速,然而线索仍是断断续续,只是反复念叨着:原来如此,果然如此!

忽然却听冯清颤声说道:“不,平城乃我朝龙兴之地,太庙在此,宗室根基在此,先皇陵寝在此,太皇太后的永固陵在此,皇上为自己营建的寿陵也在此……岂容有迁都洛阳之议?”

我默默地望着她。她错愕、焦虑、痛苦、急躁,面sè忽然煞白。然而拓跋澄只是传旨而已,拓跋宏派他安抚平城的留守官员,以及宗室,他无须开解皇后的情绪。因而,只是简短地肯定了这道圣旨:“皇上命三军冒雨前行,李中书扣马恳请回銮,圣上大怒。诸位亲王本不愿南伐,当时也在马下流涕劝阻。皇上认为,此次出征半途而废,有损声威,除非迁都洛阳……”

在拓跋澄的陈述中,冯清颓然跌坐在胡**。她的目光无神地凝视着虚无之处,木然中泛出一丝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