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字体: 16 + -

第六十一章 荀彧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一章荀彧

(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若说到曹cāo手下第一谋士,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早死的郭嘉吧,而且在与诸葛亮的比较时,大家总会把郭嘉提出来,但是这更多的则是演义的影响和郭嘉死后曹cāo对郭嘉的缅怀所故。无论,无论是曹cāo手下第一谋士还是与诸葛亮的相象程度,荀彧都应该是当然也可以说无庸置疑的人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yin人,祖辈中多有名士,可称得上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荀彧年轻时南阳何颙惊讶他的才能,称其为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他看到局势不稳定,断定天下必将大乱,寻机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将家人迁往冀州避祸。但是他在冀州并没有呆多久,当时冀州已为袁绍所有,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cāo,他与曹cāo的相遇可说是堪比诸葛亮遇刘备那般,曹cāo在见到荀彧后称:“吾之子房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投奔绝对是曹cāo的幸运,因为荀彧不单是张良,他更象是萧何张良的结合体。

刘邦在提及汉初三杰时曾说:萧何之能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张良之能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荀彧呢?

兴平元年,曹cāo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兖州起乱,兖州各处群起响应,这可以说是曹cāo起兵以来最大的危机,假若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曹cāo则无归路,这样的下场只怕比ri后失去徐州的刘备好不了多少。正是荀彧在兖州主持大局,片语退郭贡,为曹cāo保住了兖州三城,从而得以立足。曹cāo征伐多亲历亲为,每次出征为之留守后方的便是荀彧,调集粮草,稳定政局,处理军国大事。曹cāo每次征伐能屡屡胜之而不忧心其后,多因荀彧之故。其能便是萧何再世,也不过如此。

萧何之功,其中有一为推荐韩信这一千古名将,而荀彧为曹cāo举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个个都是良臣谋士。

所谓相才,便要如萧何一般辅佐主公,镇抚天下,举荐良才,荀彧在这点上可说是出类拔萃,说他为萧何再世不委过也,但是何颙称他为“王佐之才”并不是限于此而已。

曹cāo身边以谋士众多著称,一提到曹cāo总想到他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而说到刘备便总想到一个诸葛亮,这虽然有演义的因素,但是曹cāo麾下谋臣众多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荀彧在其中也是绝对的第一谋臣,无人可及。

曹cāo在兖州与吕布对峙时,陶谦身亡,曹cāo一度想攻打徐州夺其地再回击吕布,此时的曹cāo处于危机中,已经比较急噪了。(之前一度想答应袁绍的要求,遣家居鄴,被程昱所阻。)此时曹cāo的实力不同当年全据兖州,与吕布对峙又不利,士气不高,假如此时攻打徐州,一旦不得进,吕布在背后一击,曹cāo可说无路可逃了。幸亏荀彧劝阻了他,并献计,曹cāo才决心集中兵力,先击败吕布。此荀彧献策其一功也。

献帝东归,因兖州刚平,韩暹、杨奉又在天子身边,曹cāo手下众将都认为不宜在此时迎接献帝,荀彧劝说曹cāo迎接献帝,(这个原因在第十三章的附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在诸侯中占得一点主动,此荀彧献策其二功也。

袁绍与曹cāo为敌,袁绍势大,曹cāo上下惶恐之,便连曹cāo自己也坐立不安,在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说,以定众人之心,并献计先破吕布再敌袁绍之策,并举荐钟繇镇关中,从而抓紧时间在决战来到之前完成了战略部署,而在官渡之战曹cāo心意动摇之时力主坚持,(说起来曹cāo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毕竟还是凡人,有时确实比较容易动摇,没有荀彧这样的谋士推一把也有麻烦。)最终迎来了官渡的大逆转。此荀彧其三功也。

此三大功可说为曹cāo奠定了大半天下,荀彧虽然因要镇守后方而常不在曹cāo身边出谋划策,但是战前曹cāo便询问之,而战时虽远隔千里,也不忘以书信询问荀彧之意见,而荀彧之谋可说每每必中,曹cāo出征荆州,荀彧进言:““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cāo从其计,荆州迅速平定。留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

荀彧之才,可说是三国曹魏中第一人,他与诸葛亮乃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便是那种“王佐之才”,而不是仅仅限于谋士或者名臣这样的限制之中,但是在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加工成为那种在军帐之中神机妙算的人物,而曹魏这边郭嘉因为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相近而倍受注目,反而是真正的第一谋臣荀彧被忽略了。

荀彧当年弃袁绍而就曹cāo,又为曹cāo出谋划策多年,但是在最后两人还是发生了矛盾,这便是本回演义提及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言曹cāo进爵国公,并备以九锡,以此事咨询荀彧。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演义中对此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种礼仪实在是太高了,几乎不能为人臣所用,尤其是当年王莽篡位前便得九锡,九锡至此便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前奏。(之后的曹魏,西晋等古代权臣篡位大都是以九锡为前奏,当然也有如桓温这样谋取九锡失败者。)曹cāo动九锡的脑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荀彧虽说为曹cāo手下,但是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臣子,对此他出言劝阻。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阻引起了曹cāo的不满,此年征孙权,荀彧不再留守后方,而是先以劳军名义至谯,顺势留荀彧于军中,而荀彧也没能回到许都,再寿chun死去,一说忧愁成疾而死,一说因曹cāo送空盒至而饮药自杀。演义采取了第二种说法,三国志陈寿写的是第一种说法,在其后仅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