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破魔录
字体: 16 + -

十一章 古寺遇奇丐

    春风街,布衣巷。

    虽然是冬季,出门的人少了许多,但还算热闹。

    “测字算前程,卜卦问吉凶,不灵分文不取。”一个穿着灰旧道袍,颇有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沿街吆喝。

    手里执着一根竹竿,杆子白色布条上写着:神仙下凡。看到有人经过,总是会问上一句:“施主,可要算上一卦,不灵不收钱。”

    有些心情好的,还会和老道唠叨几句。这不,碰到个心情不好的,直接开骂:“滚开,死道士,碰到和尚道士尼姑,总没好事。”这人估计是个赌徒,输了钱,一肚子的火,老道士碰了一鼻子灰。

    老道也不生气,只是捋了捋胡须,口中念叨着:“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静则生辉,动则生昏。”说完,又继续吆喝,继续和心情好的人唠叨唠叨,说些闲言碎语,拉拉家长里短。见到眼缘好的,免费给人算上一卦,皆大欢喜。

    ------------------

    李天乐和陈素英分开之后,偷得浮生半日闲,闲庭信步。

    街道上巡逻的兵士明显比往常多了些。那些本来平时没事,喜欢聚在一起恃强凌弱的地痞闲汉,也识趣的不再抛头露面。

    看到有出售书籍的铺子,李天乐就进去转了一圈,挑选了一本价格还算公道的书籍,买了下来。向书店老板打听清楚清河郡城周边的名胜古迹,出得城门。

    走了约摸二个时辰,来到‘乌江’渡,渡过河,不一会就到翠屏山脚下了。

    千年古刹‘宝相寺’就在山腰,求驱凶辟邪最是灵验。传说佛祖云游自此,见妖魔作祟,不忍生灵涂炭,降下身外神,化作寺庙,震慑妖邪,造福一方。

    沿着青石台阶而上,偶遇些下山的善男信女。

    一路上,苍松与冰雪交融,山崖与沟壑为伍,起伏连绵,叹为观止。

    到了“敬佛亭”,就能看到古寺一角了,红墙斑驳,绿瓦飞檐。亭内角落,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少了一腿一臂的残疾乞丐蜷缩着休息。似乎与这佛门圣地,慈悲之所,显得格格不入。

    李天乐见这名乞丐气息粗壮,不似普通人,估计身遭厄难,自暴自弃,沦为乞丐。于是掏出身上的一些碎银子放下,说道:“请你喝酒。”说着摇摇头走进古寺。

    遇见江湖腥风血雨,他可以做到袖手旁观。因为他懂,江湖即血湖。但遇见妇孺老弱,他常起恻隐之心。在他内心深处,对幼年那件事,偶感内疚。

    深山古刹,曲径通幽,文人骚客皆留下佳篇诗作,碑刻铭文,以图流芳。

    大雄宝殿,佛祖庄严。数不尽的罗汉弟子,千姿百态,就是不知能否护佑芸芸众生?

    李天乐虽然不是信徒,但置身其中,也别有一番意境。。。。。。

    收获良多,走出寺庙门口,二名迎客僧人双手合十,口诵佛号。

    李天乐还礼下山,经过‘敬佛亭’,见残疾的乞丐已经不在,估计得了银子,下山买吃食了。谁知,刚走到山脚下,那个残疾的乞丐坐在路边一块大青石上,一手拿着酒葫芦,一手握着拐杖,大口的喝酒,嘴里吟唱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吾若当初便身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复谁知!”

    李天乐心道,这乞丐有些古怪。也不去理他,独自向城里走去。

    ------------------------

    晚饭过后,将军府不见余老道。

    回到暖阁,李天乐拿出那本买来的书籍,慢慢翻阅。

    唐元年,太祖皇帝杨天广带领百万正义之师,攻打乌蒙国最后一道屏障“虎踞关”。

    乌蒙元帅百里太极率举国之兵六十万据守。

    双方血战十天十夜,‘虎踞关下’鲜血染红了城墙,尸体堆积成了山丘。敌人以逸待劳,太祖军队久攻不下,士气低落,战事陷入胶着。

    正当太祖皇帝一筹莫展之际,大将梁显忠如神兵天降,攻陷了乌蒙国都‘武京’。

    原来太祖皇帝以百万大军攻打‘虎踞关’为饵,诱乌蒙举国之兵,是为另一支二万人的奇兵,穿过死亡沙漠,翻过玉龙雪山,争取时间。

    乌蒙国灭,暴君百里宏泽自缢,姓百里者,诛九族。

    唐兴百年,乌蒙国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

    -------------------

    夜深,寒风呼啸,飞雪飘零。

    暖阁里,已经灯火通明。

    李天乐和余沧海对坐在安置张大鹏的房间里。

    “道长今天可有收获?”李天乐询问道。

    “意外收获,总算没有白忙。”余沧海手捻胡须,笑着答道。

    “有何线索?”李天乐期盼的看着余沧海,询问道。

    “右康年。”余沧海老神再在,神秘的说道。

    “如何?”李天乐追问道。

    “右康年早年住在春风街,布衣巷。”余沧海

    “哦,这就奇怪了。”李天乐低头沉思。

    “这就有点意思了。”余沧海手指敲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

    “道长的消息出自何处?”李天乐脸色凝重,审慎的问道。

    “御马街南塘巷。”余沧海微笑着说道。

    “道长快详细说来听听。”李天乐迫不及待的说道。

    原来,今天余沧海乔装成一个道士,出门打探消息。心血来潮,就走到了威龙镖局看一看那里的情况。见镖局外围,到处是兵士,还是处于封锁状态。于是继续沿街开始吆喝。谁知走到御马街南塘巷的时候,和一妪叫攀谈,这老妪心善,对方外之人礼遇有加,还请余沧海进家门喝口水。闲聊之间,得知老妪是本地人,十多年前,是一户人家的下人。后因年老,就辞了老东家,跟做买卖的儿子迁往了别处。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十多年后能重返故土,嘴里念叨着菩萨,真人保佑。正应了那句老话:落叶须归根。

    “那老妪是怎么认得右康年的?”李天乐疑惑的问道。

    “有意思的就在这里,”余沧海继续说道:“老妪当年的东家,就是右康年的父亲,右博通。右康年威风凛凛带兵包围威龙镖局的时候,老妪就在人群之中。而且,右康年幼年的时候名叫‘右平安’。”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妪年纪又大,他怎么就这么肯定,右康年就是当年的右平安呢?”李天乐慎重的问道。

    “当时我也有此一问,老妪说,右康年和他父亲长的有七八分像,况且老妪在右家呆了几十年,从小就看着右康年长大,一眼就能认出,错不了。”

    “嗯,”李天乐点头道:“道长辛苦了,可还有其他线索?”

    “我在布衣巷打听到,右博通早年是做米行的,生意做得很大,也算是青河郡城的富商。可惜在十年前,浮日江上突遇暴风雨,十几条船的货和人都没了。自此以后,右府没落。右康年的母亲带着十岁左右的右康年不知去向。”

    李天乐低头沉默,心里感叹人生无常。

    余沧海继续说道:“老妪还说起一件事,她离开右家那年,老东家开心的说起,给右平安定了门亲,成亲的时候,一定叫老妪来喝喜酒呢。”

    李天乐问道:“谁家的姑娘?”

    余沧海摇头,说道:“打听不到。就听说是一家姓严的人家。”

    李天乐“哦”了一声,想了想说道:“我们先不要惊动右康年,这些陈年往事,和目前的案子,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余沧海点头答应,望着李天乐问道:“小友可有发现?”

    李天乐把今天遇见陈素英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我明天准备走一趟游鱼帮。”

    余沧海提醒道:“小友可得小心,暗中可有很多双眼睛窥探呢。”

    李天乐一笑,镇定的说道:“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