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尔摩斯探案集
字体: 16 + -

二十案情发布会二一舌战众记者

二十案情发布会二一“舌战”众记者

二十案情发布会

大礼堂里人挤得水泄不通。案情发布会正在举行。

人多,大量的口在一呼一吸,吐出大量的废气,并且越聚越多,空气有点浑浊;窗上也爬满人,遮挡得光线有点幽暗。

嗡嗡声如无数蜜蜂飞舞,久久不停。那是无数张嘴在窃窃私语,交换看法、信息……

在无数的记者、镁光灯、摄像机的围裹中,王科长表情平静,开始宣布对事情来龙去脉的推测:

“……张丽娟那天进城以后,某天,突然邂逅了自己的孪生姐姐,两人相认了,方才知晓实情……她们本是孪生姐妹,张丽娟从小被抱养到王陵县一户农家……经过交谈,彼此知道了对方眼下的生活现状。接着两人相携到南山旅游。张丽娟不慎从山崖坠亡。其姐悲痛欲绝,正欲喊人,忽生一念。便悄悄离开现场,走掉了。

“原来,其姐与城里丈夫感情长期不和,又掌握了妹妹张丽娟的基本家庭情况,为了追求刺激?为了冒险?或是为了故意让丈夫着急?或是觉得妹妹死得太惨,想去慰藉一下妹夫的心灵?想去看看妹妹生前的生存状态?她便想好了一整套冒充妹妹复活、去与妹夫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找借口离开

“经过几天准备,她便乘火车直奔王陵县,选晚上去敲妹夫刘志强的房门,谎称自己是张丽娟,已从棺中复活。因她已熟悉张丽娟的一切,所以伪装得惟妙惟肖,使刘志强深信不疑;又因她心中有鬼,所以一直不敢暴露于人前。后来时间长了,吓唬丈夫与安慰妹夫其妻没死和其他目的都已达到,便决定离去返家,收拾了东西……谁知刘志强已挖开棺材见到妻子尸体,回来把她当鬼打死了。”

“轰”。满室哗然,议论声抬起了房顶。

这个推理的来龙去脉非常鲜美可口,“吃”得全场人个个余味无穷。

有人赞同地点头。

有人低首品味。

也有人觉得漏洞多多。

王科长朝椅背上一靠,呈略歪姿势坐着,那姿势略微向左倾斜30度,宽大的椅背立刻撑住了他上身的重量。他身体放松,摆开舌战群儒架势,准备回答记者的提问。二一“舌战”众记者

有人踌躇了一下,提问:“王科长,你怎样证明张丽娟和姐姐在城里相认过?”

“姐姐只有与妹妹相认了才能掌握妹妹的全部情况,才能来妹妹家冒充妹妹死而复生。”

“姐姐为什么要冒充妹妹?”

“难以判断其动机,但不超出我刚才画下的范围。”

“何以知道姐姐并不打算长久冒充妹妹?”

“那些收拾好的东西,那找出来的许多钱,以及刘志强在举棍时她正在说’……我是鬼……’等能证明这一点。”

“你为什么能肯定城里的是姐,而张丽娟是妹呢?”

“这是因为,张丽娟的丈夫已经讲出张丽娟是抱养的,那就是城里人把孩子送给了乡下人,而按习惯是留姐送妹的。”

“轰”。大家顿觉拨云见天,纷纷慨叹王科长分析得有理。

“那何以见得这个跑回家的不是张丽娟本人呢?”有个记者斜刺里杀出,将了王科长一军。

王科长如当年诸葛亮般从容不迫,轻轻一拨:“此人是孪生姐姐无疑,这从她的时髦发型,阔绰穿戴,手指上还戴着个大金戒指上可以佐证。”

“那么你怎样证明你的全部推理呢?”

“设法找到姐姐的丈夫。”

“怎么去找?广登寻人启事吗?”

“不用登寻人启事,只要各位在报上登出关于这一案情的消息,以及张丽娟的照片,其姐姐的丈夫看到照片消息,必然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会赶回来,他还不定怎样着急呢?”

“他要是不来呢?”

“不来?”王科长似乎愣了一下,想了一下说:“那他必然有了外遇,与妻子貌合神离。”

有人又提出问题:“你怎能断定这位姐姐已婚?”

“如果是未婚,不会有冒充妹妹的念头,一个大姑娘想想就羞死人……”

事后记者们评价说:“想不到公安战线还有这样好口才人,天知道他何以如此对答如流,快赶上新闻发言人了。是思维天生敏捷?还是事先缜密思考过,有了充分准备?

待记者招待会散后,王科长回到办公室坐下,忽然发现多天来构筑的推理宫殿还有一丝破绽,牵一发而易全体垮塌,因而岌岌可危……他百般苦思也难弥补这一破绽,他脸上再度布满了乌云。(简短说明:1本书《中国福尔摩斯探案集》突出高智商破案。2避免情节落入俗套,尽力提供新鲜故事、新鲜情节,力图篇篇曲折离奇、奇诡多变,让人猜不出结尾。欢迎收看。继续说明:1试图打破传统的“白描手法”(几乎所有的书),创新一种“文学描手法”。是为强化文章的文学性(即可读性),尽管还差强人意,但不会再回到“白描”手法。2试图打破传统的“以破案过程为主线”结构方法,即“发现尸体——追查线索——捕获罪犯”的老程式,创新一种“以在大脑里破案过程为主线”的结构方法,甚至有“以案件发展过程为主线,破案过程反为辅线”的结构方法。比如《鲜花和牛粪》中,罪犯几捉几逃,再捉则难似上青天。但王科长绝妙创意——巧布“鼠笼”捕住罪犯之过程却放到副线,甚至虚写。让人看着不像侦破小说。3试图“将纯文学的元素植入侦破小说”,以图改变旧形式,给人们除破案以外更多的东西。比如《长江上的惨案》在一波三折的破案过程中还极写了世象百态,宣传“希望小,失望就少”的浅显哲理。《叫花子的奇怪艳遇》中以中国“改收容为救助”现实,痛斥了“中国没有*”谬论。《复活的美女》(第十案)中不但披露“社会存在着差异”现实,也批判了“穷途潦倒不得不违法”的错误观念。另注意破案角度创新、题材另辟蹊境等。总之,创新才有出路,试图尝试适当改造旧侦破写法,起抛砖引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