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六百年
字体: 16 + -

第87节 地宫3

aizheli.com 第八十七节 地宫3

高良其实也非常害怕。当他颤抖着手将钥匙小心地cha进锁孔时,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见cha进去没有异常,不觉吁了口气,松手甩了几甩,稍停片刻再毅然捏住钥匙把向右一转。只听“咔哒”一声,随着暗锁开启,盒子盖便自动弹起来。高良长呼了一口气,转脸向外喊道:?

“打开了。你们进来吧。”?

盒子里的东西被一块黄锦缎规整地包裹着。周大顺将锦缎包裹整个儿端出来,轻轻放到圆石墩上,再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当第一层包裹揭开时,一股异香便直冲鼻孔。高良闻之向后一跳,大叫一声道:?

“毒气!”?

周大顺听说有毒气,吓得赶紧撒手捂鼻连着倒退几步,当得知高良是指包裹中的香气时,便摇头怀疑道:?

“不会吧?都让我们进来了,何必还置我们于死地呢?我看不会的!如果真是毒气,我还不早倒了呀。”?

另三人想想也是,再放开鼻子嗅嗅,除了沁人心脾的香味,根本没有其他不适感觉,便都自嘲地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随着第二、第三层包裹打开。奇异的百草花香便已充塞了整个圆形房间。几个人贪婪地嗅着鼻子,早已心旷神怡、精神大振,浑身格外轻松舒爽,犹如置身于浓春时的油菜花海,使人顿生欲仙欲醉、腾空飞升之感。?

当打开最后一层锦缎包裹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方金晃晃的印章,印章下是佛珠,佛珠下有好多张黄色字纸,黄纸下又是陈旧的黄色册子,最下面垫底的却是一件破旧的红色长衫。?

当周大顺拿出册页时,高良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太监王钺从红色铁皮箱子里拿出的,被称为“度牒”的东西!他从周大顺手上接过册页,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写着释应文的名字、籍贯、年龄、俗家姓氏等。高良心中大喜,终于坐实了就是朱允炆干的这一切!他一时间心花怒放,举着度牒手舞足蹈地说:?

“哈哈哈,就是朱允炆。看看,这就是最有力证据!”?

“证据?这是什么呀?”张志高不解地问道。?

“度牒,和尚的度牒。呵呵呵。我也是那天从老虎背回来以后,查资料、咨询老年人才知道度牒是怎么回事的。”?

“怎么回事?”宋世平追问道。?

“度牒在唐代被称作‘祠部牒’,由祠部发放。有‘祠部牒’的才算正规僧人。制作度牒的材料,先前是锦素佃轴,北宋改为纸质,到南宋又改为绢。度牒上详细记载僧尼的本来籍贯、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等。僧尼持度牒不但有了明确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呢。”?

几个人除了高良而外。别说没见过,就是听都没听过还有度牒这么回事。以前只知道人有户籍身份,想不到出家的和尚竟也有入籍证明之类的文书。宋世平笑道:?

“看来历史上就有假和尚啊,不然为什么还给和尚搞什么身份证明哟?”?

张志高从高良手里拿过度牒,随便看了看,就随手递给周大顺,又从圆石墩上拎起红色长衫抖了两下,再举起来仔细审视一番,很不屑地笑道:?

“我以为什么高贵的东西呢,不就是件打了几个补丁的长衫嘛!还这么煞有介事当个宝贝似地。”?

高良指着张志高手里的红色长衫说:?

“那可不是普通人穿的衣服,是和尚的袈裟。袈裟总知道吧?准确地说,这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由皇宫里穿出来的,他祖父朱元璋遗留给他的那件袈裟!难道这还不算贵重??

说起和尚袈裟,那可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它也有极严格的规制。袈裟的颜色虽有几种,但在各个时期却都是有定规的。比如明朝,在洪武初年就规定了僧侣的服色。明《礼部志稿》载:‘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还有云栖的《竹窗二笔》中也提到:‘衣则禅者褐色,讲者蓝色,律者黑色’。?

又《山堂肆考》载:‘今制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珈僧,今应赴僧也’。可见到了明代末期僧侣衣制便逐渐变更。现在很多寺庙,每当传戒时住持仍着黑常服、红袈裟。而求戒者则着黄常服、黑袈裟,仍然还保留着明代旧制。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是褐、黄、灰色。北方有黄绿色,称为湘色的。”?

宋世平见高良介绍了这么多袈裟知识,不觉好笑道:?

“我们又不是去当和尚,你辛辛苦苦说这么多干嘛?别耽误时间了,快看看其他东西哟!”?

“高良你别朱允炆、朱允炆的好不好?到目前为止,还没一件东西可以证明这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呀。你说这些都是你曾经见到过的,可哪个能证明你没有胡说八道啊!应文就是朱允炆?切!”张志高嗤道。?

高良正要与他争辩,转念一想也是啊,这都是他一个人的经历,如没有更强有力的证据,谁能心服口服呀!虽然打开前面的几个机关都和他这个经历紧密相关,可别人或许以为这只是一种巧合呢。?

这时,张志高和周大顺已各拿一方印章在手里,上下左右地端详着。印章一大一小,大的边长约三厘米,小的边长约两厘米,均为方形印座、飞龙印纽。张志高手上拿着大的,因不识篆文只好递给周大顺说:?

“你那个印章的印文是什么呀?再看看我这个大的。”?

周大顺一边将手里的印章递给高良,一边强压着兴奋说:?

“这可能就是玉玺呢!你看这个,印文可能是‘建文御笔之宝’几个字,但我还不能肯定,你看看。”?

高良接到手里,先看看通体,再看印文。其实他对篆文也不是很懂,仅只是了解点皮毛而已。听周大顺说是“建文御笔之宝”几个字,就对照着细细研判起来。好一会儿,他突然大声喊道:?

“是“建文御笔之宝”,是玉玺!看来这都是朱允炆一直随身的。嘿,竟然逃亡时都没舍得丢下,真是迂腐的可以呀!”?

张志高听高良还在提朱允炆,就不满地说:“见到建文皇帝的玉玺,就能肯定是朱允炆自己呀?我看不见得!我要是拿着一本《**语录》,你是不是就说我是**呀?我记得你说过,和朱允炆一道逃出来的不是有二十多个吗?还分了几路,每一路都有人假称是朱允炆,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是别的人呢?”?

高良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以笑作答。周大顺又递过大印章说:?

“我也不说,你先看,然后再同时说出来。可好?”?

高良笑着接过来说:“你是怕我先入为主吧?也好,省得你说出来限制了我的独立认知。”?

说着就仔细端详了一会,然后抬头笑眯眯地看着周大顺,两人几乎同时喊出:?

“天子信宝!”?

两人哈哈大笑。张志高见两人说得完全一致,就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嘿嘿笑起来。?

宋世平见他们几个只顾站着傻笑,就举着那几张字纸凑到高良身边,假装生气地骂道:?

“你们都是他妈的财迷吧?见到金的、银的,就舍不得放手了。我就不信,还能比这几张纸的价值更高?你们看看吧。这可是那个傻逼朱允炆写的东西呢!”?

说着,他就递给了高良。高良数了数,共有七页,均为极漂亮的小楷写成。虽然小楷很好认,但由于是繁体字,他估计自己难以认全,就将字纸分放在圆台上,叫大家围在四周,以便于提示自己。随即就从第一张开始,一字一句地慢声念道:?

“皇天后土,天道昭昭。银汉未藐浅渠之流,艳阳不欺萤火之光。然千年易过,百日难当;国难好赴,家仇泱泱。成千年之皇业,焚万载之龙乡。奈何天人相应,气息相通;积怨难解,欠债必偿。遂致叔夺侄位,四方无所救援;燕兵一到,京城遂为国殇。?

时燕兵攻城已破,皇城无故火起,随余仓惶出宫者二十有三人,夜宿神乐观。中有自称卓侍郎之子者,示之以方,教之以法,然晨起则不知其所踪,仅留“再见”二字相告慰。其所言皆不虚,疑为神人也。?

余率从人出神乐观至吴江,居月余,因风声甚紧,遂沿太湖、过杭州、经建德,而至婺源之潋溪。小住三日,二十三人遂分三路:兵部侍郎廖平领一路至闽西,刑部侍郎金焦领一路奔川中,余自领叶希贤、杨应能、程济、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七人,自潋溪南行二百余里,忽北返至彭蠡湖鲶鱼墩,乘船西行至湖口。恐lou行藏,遂三易舟船。?

出湖口顺江东下,途径柴桑。至靖节先生艺菊处,始悟东流者乃东流县也。遵嘱再行,过极阳矶,江面豁然开朗,波翻浪涌、浩淼如海。沿右岸行二十里,忽见山岛耸峙、氤氲蒸腾,其势雄壮,美不可言。遂登岸赏览,问之。答曰“黄石矶”也。顿思“应名则止”,得悟“黄石矶”即“皇失基”,岂非余此时之境遇耶?非应名若何?乃与从人议,当止于此也。?

时有村中无须长者,称盘龙顶西腰平坦处可住锡立庙,并施舍三间小庙之资。余思曾贵为天子,今罹难至此隐名为僧,可谓由“大显”至“大隐”也。又因所经浙赣诸地五显庙颇多,从人又以余本为帝,即以“五显大帝庙”为此寺名之。五显者,无显也,亦正与“无显六百年”相合。?

随从七人,应贤即叶希贤结庐居今之叶家,应能即杨应能居杨山,共为陆路护持;程济建道观于大黄石嘴,以察东路水面。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随师同居本庙。?

无须长者自称饶氏,问其年何及所从来,皆不答;虽常来访,亦多资助,然不言其他。居此越数年,饶氏谈及太祖皇帝并刘伯温故事,以至百窑来历,老僧方知此处与太祖之怨恨纠纷,始彻悟太祖遗命,乃谢罪耳!因果相报,伐桃煅烧龙脉,报以宫室无故被焚,乃“一火还一火”也。太祖皇帝出自佛门,老僧亦步其后尘,乃“一僧续一僧”也。自此之后,寺僧于每年二月初二日,齐至老虎背之山,替太祖谢罪,为百姓祈福。?

尝思“无显六百年”,自洪武元年始耶?自开坛之永乐二年始耶?或自老僧知情之永乐八年始耶?老僧今略述因果,希冀六百年后之“忠良”者以正我名,以明我踪。并警世人,损人而利己者必遭报应。或报己身,或应子孙,天道无从可避矣!?

老僧尝思“忠良”者,乃隐语,应为留置“再见”二字之人也。若然,则老僧之大幸也。尝嘱后世弟子,待师坐化即置缸中,于庙前平地向东垒坟,以期魂归故地耳!?

饶氏面润无须,夫妇皆数十年不老,不知何故。其所谈皆玄奥,天上人间、上下数千年,无不知晓,真乃天人也!老僧踪迹,后世必随意猜测,穿凿附会,甚或招摇撞骗。敬请忠良见此文后,广为传布,以正视听。?

饶氏助余设地宫,置放度牒一册、太祖所赐袈裟一袭、佛珠一串、曾用玉玺两枚,并此文。曾言:地宫有二进,有缘者得入也!?

僧?无显即朱允炆”?

高良等费了好大的劲念完,痴痴地望着朱允炆曾用过的这些东西,一时间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朱允炆,一个体恤民情,一心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一个被自己亲叔父夺去皇位的可怜人,竟然沦落为一个偏僻小庙里的和尚!?

本来皇位被夺就够苦恼的了,但若从庙堂、尘世蒸发,隐居起来做个普通老百姓,仍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万万没想到,为了代替祖父偿还罪责,竟然被打发到这个当时少有人烟的地方,在小庙里伴着晨钟暮鼓、古佛青灯度过余生!想想他的心情、他的际遇,真是:怨常在,恨难消,却将九五之尊换了个袈裟僧袍!?

高良转过身问张志高道:“现在信不信了?还是胡说八道、哗众取宠么?”?

张志高很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尴尬地说:?

“还真是想不到啊!以前虽听你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我就没相信过。我估计宋世平和周大顺也和我一样吧?你也知道,历史书上多数说建文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了。而其他民间说法虽然很多,但毕竟查无实据,况且说法最多的是东南亚、闽西、云南、四川等等,谁也不会想到,他竟然躲到长江要冲,距离南京又近的黄石矶五显大帝庙里了!现在我就是不信都不行了,这几张纸介绍得这么具体,令人无法怀疑呀!”?

周大顺接过话头说:“原来他这个‘五显’,只是为了遮盖和隐喻真正的‘无显’,而无显就是不显lou,完全恰如其分。一个被夺位的皇帝,哪里还敢显山lou水哟!他自称‘无显白玉大和尚’。‘白玉’凑起来比‘皇’字多一点,意思说他才是正统,朱棣只是篡位的“贼”。同时也是暗示,他就是曾经的大明皇帝。?

另外七个人也交代的很清楚。蛟龙口那里的山之所以叫‘杨山’,估计就是因为杨应能住在那里而得名。叶希贤住叶家,其义不言自明。不过到底他是住现在的前叶、中叶还是后叶,没有说清楚。也可能是写这篇东西的时候,还没有前、中、后叶之分。?

还有一点,传说中的五显菩萨是五个人,这也得到了印证。‘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随师同居本庙’,五显庙里连朱允炆一起正好是五个人!?

估计当时他们五个人在江边做了不少好事,救了不少人,以至于后来就被慢慢神话了,与真正的‘五显菩萨’混淆到一起。”?

宋世平也cha道:“浙江人将黄石矶读成‘王失机’,就应了宁王朱宸濠‘失机’失败。想不到‘黄石矶’却又应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失基’!你们说可有意思?这个朱元璋啊,与黄石矶真是纠缠不清喏。”?

几个人嗟叹不已,一是为朱允炆怀恨、遗憾,二是为黄石矶与大明朝的恩怨纠结。想到恩怨纠结,高良又说:?

“还有几点,其一,朱允炆也提到了‘六百年’这件事,但没说具体,也不知道六百年从哪年算起。?

其二,五显大帝庙和尚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二,上老虎背饶氏祖坟山去念经,原来是因为烧窑断了此地的龙脉,所以谢罪、祈福。?

其三,‘忠良’就是指的我,忠为高嘛,所以我必须为他恢复真名。不过现在还不行。如果按朱允炆最保守的猜测,就是从永乐八年开始算起。永乐八年就是公元1409年,那么这件事的公开必须等到2009年!?

其四,庙前坐缸中就是朱允炆遗骨!按他的遗愿,我们还得想办法将他的遗骨迁葬到南京。?

其五,黄石矶的人有说自己的祖辈可能来自江西婺源一带,其实不一定。他们并不知道来自何方。江西婺源一说,只是朱允炆的经历而已,是‘无须老者’等本地人借用去了。?

其六则是个大疑惑。‘饶氏面润无须,夫妇皆数十年不老,不知何故;所谈皆玄奥,天上人间、上下数千年,无不知晓’。朱允炆所说的饶氏夫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数十年不老’,而且还‘所谈皆玄奥,天上人间、上下数千年,无不知晓’。?

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是玄奥?如果将我们手里的电灯带到那个时代,他们会认为是‘玄奥’;如果向他们解说现代科技知识,他们更会感到玄奥!可以肯定,那个‘数十年不老’的人有着极其高深的科技知识,并且还通晓或者是可以知道人间前后数千年的事情。你们说那会是什么人?”?

宋世平不假思索地说:?

“真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