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六百年
字体: 16 + -

第73节 族谱

第60-120章 第七十三节族谱

秦副主任离开后。几个人各做各事,很是安静了一会儿。虽然有惊无险,却也是侥幸过关,后怕还是有的。然而,毕竟是年纪人心思浅,随着肚皮里抗议声起,他们就将刚去的风波丢到脑后了。宋世平伸了伸懒腰,挺胸仰首笑说张志高道:?

“诶,那个江匪的儿子已经开口了吧?找到藏宝的地方,别他妈吃独食做个人英雄,说什么也得让大家沾点光啊。”?

“算了吧,那个狗日的像你一样难缠,嘴被锡封了。我想从他家的族谱上打开缺口,可人家不给看呀。泡汤咯。不过你也别急,等我真发财了,一定给你娶个大姑娘,啊。呵呵呵。”?

张志高一边叫苦,一边反击着宋世平。宋世平正要伸手扯张志高耳朵,忽被周大顺阻止道:?

“诶,张志高的点子还真不错。我们到处找线索,为什么不也看看饶、袁两家的族谱呢?现成的文字线索嘛!”?

“对呀!”高良应声道:“一般情况下。族谱里反映的信息很多也很真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辅助资料,有时甚至是很关键的资料。不过,外人想看他们的族谱难度很大呀。”?

宋世平听高良说看族谱难,就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嘿嘿地一脸坏笑道:?

“小伙子啊,去求求桃花父亲不就行了吗?我们是不行哟,可你行呀。”?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在周大顺看来还就是个好点子。俗话说,‘一物服一行,大麦能熬糖’,那老头子好像挺对高良另眼相看的,便忍住笑,故作严肃认真地说:?

“诶,高良,你就试试看吧,我估计应该可以。你没看出来嘛,明欣老头子虽然还没完全与我们合作,其实心里也希望我们揭开谜底。所以我判断,在不影响他自己的情况下,他很可能会出面帮助。当然,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请得动的”?

周大顺言下之意,老头子家人对高良很有好感,此事非高良莫属。高良听他们亦笑亦真的话,开始有点恼火不自在,转念一想又不得不承认,办法确实不错。自己去求老头子也很合适。玩归玩,真归真,说不定能找到重要线索呢。?

中饭后,高良向明欣老人做了看族谱的请求。当然,理由充足而冠冕堂皇。高良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希望通过族谱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第二个理由,是他们四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族谱,现在“破四旧”又搞得厉害,以后怕是很难有机会了;第三个理由很打动人,他说,饶姓很少见,他们很想知道饶姓的源头,以及黄石矶饶姓的来历。三个理由加个保证:保证不将所看到的外传。?

明欣老人沉吟了好长时间,才迟疑地答复高良道:?

“你给我出了道难题呀。你见过谁家的族谱随便给外人看呀!就是我们自家人,也只有在续谱或祭祖时才拿出来,而且只能少数几个管事的看。嘿嘿嘿,你们呀,点子倒不少哦!我和另外几个老头商量一下,吃晚饭时再告诉你结果。不过有一点先说好,你们无论找到什么,都必须跟我讲清楚!”?

事情还算顺利。晚饭后。高良他们由明欣、明伦两位老人带着,来到村中间一户有两进天井的人家。房主人早就在家等着,门一喊便开,正要泡茶却被明欣老人拦住说:?

“先叫贤才领我们上去,等会儿再来喝茶。”?

房主人随即喊出一个十四、五岁的大男孩子,交代清楚以后便退到一边。贤才领着明欣、明伦,高良、周大顺等四人紧随其后,拐过第一个天井,再进入第二进。在第二进西侧后隐蔽处有个小门,门内有楼梯直通二楼小阁。上楼之前,明欣老人招呼几个年轻人说:?

“不能带火柴、打火机,只可用手电照明。本来晚上是不能进的。”?

木阁楼很小且四周封闭,只有进来的一个小门,一扇通风的小窗户被钉死了,四周一片漆黑;手电光下,只见门后还堆放着家具、农具等一些破烂杂物。走在前面的贤才搬开几件农具,在对面板壁上鼓捣了几下,另一扇隐蔽的小木门“吱呀”应声而开。?

嘿,夹层房!?

隐蔽小门里面的空间比外面大得多,竟然还有点微光。高良觉得很奇怪,便仔细搜索四周——没有任何异样;再抬头看房顶才发现,这间密室顶部还有一层中间留空的隔板,微光就是源自隔板中空处。高良指指上面,悄悄问明欣老人说:?

“从哪里来的亮光呀?”?

老人笑笑说:“房间四角屋顶上装有四个明瓦,月光透过明瓦照到隔板上,再通过隔板中间的空洞反射进来。这可是秘密呀。不过,从屋顶向下看,就只能看到上面的隔板了。呵呵呵。”?

密室四周三方都是大厨子,另一方及中间摆放着五六个大木箱。明欣、明伦两位老人借助手电光。照到其中一个厨子,便分别用自己手中的钥匙打开一个扣上的两把锁。也就是说,每个厨子必须由两个人同时开锁。难怪两个老人不辞辛苦地爬上来了。厨门打开后,明欣老人道:?

“你们自己看吧。要守信哟。贤才你看着啊,他们只能看一本,最多两本。我们在楼下等。”?

如果运气好,他们也只需看一本。周大顺对族谱了解得多些,他知道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一般都在第一卷即第一本上记载。果然,第一卷开篇第一句就是:?

“饶氏者,本尧姓也,乃帝尧之后裔。…”?

关于饶氏源流,所载甚多。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封帝尧23世孙“京”于蓟(今北京附近)。“京”的儿子“理”又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就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子孙遂散迁天下。其中第54世尧萱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至56世尧濙时又就职于西汉朝廷。时逢汉宣帝刘询即位,。?

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并诏告全国都要避皇帝名讳“询”。如还将姓“荀”的改为姓“孙”,等等。尧濙当时任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帝,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即变成了“饶”。遂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诏告全国。凡是天下姓“尧”的均应改姓“饶”。?

“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29世饶次守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乃“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饶”氏家族的最初发祥地,是古代的饶阳(今属河北)。《姓氏辨证》上记载:“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饶阳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其历史较为悠久。《史记.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了。?

高良等四人就着手电光,仔细翻阅宗谱。卷前记载的差不多也就是上述内容,一直到最后了,才略略提到黄石矶,而且还是支离破碎、甚至是跳跃性的。如:?

“祖考携祖妣于明初即已至黄石矶”。?

这句话很有歧义,从文理上讲很是不妥。按文理应该是“于明初至”或“明初已至”,“于”和“即”放一起就令人糊涂了。到底是明朝开国时已经到了,还是明代初年才到?仅此一句,可见当时执笔人的文化水平了!?

再向后又见“两祖苦辛,夜成于伏燕渡河”。?

这句话也是大不通、大不明。从字面看,两个祖宗非常辛苦,夜间在伏燕渡河那里有了成果。有了什么成就?没有说。再说了,一夜间就有了成就,还能算苦辛吗??

张志高打趣说,那就将“于”除掉。宋世平拐了他一下,骂道:?

“放你的兜卵子屁!那不成了一夜之间堆了一座山吗?”?

接下来的一句是:“建祖屋而定乾坤”。高良在心里暗暗啐了一口:说大话也没个普。定什么乾坤呀?不就是定你们的宗族嘛!没劲!?

再看下去基本都是如何置地、如何建房等一些没用的,只是其中有两处倒引起了他们的格外注意。其一是:?

“祖考数次外出经年,言曾助三宝”。?

外出经年?也就是说他们的男性老祖宗曾经数次离家外出,且每次都有一年时间。他外出干什么?为什么还要数次?经商、当兵、做土匪?又是没有说明。?

周大顺见宋世平皱着眉毛又要开骂,急忙“嘘”一声。嘴巴又向贤才歪歪,再轻声说:?

“我看过的族谱也不算少了,可没一部像这样简单草率、含糊不清。族谱嘛,一般都对祖宗的事迹记载得越详细越好。清楚的就记载明确,不清楚的就干脆不提。对于半清不楚的,则知道多少就记多少,最忌捕风捉影,哪能这样说一半留一半呢!如果这段内容是后人补记,即使外出的具体时间不清楚,那他具体做什么事或因什么缘故总该知道吧?哼哼。真是不可理解。”?

“这有什么奇怪的呀”高良说:“你没听他们讲嘛,几百年来都不许考文科举人,哪里还有大手笔写族谱啊?”?

“说得也是。不过总觉得这都是起码的语言常识,就是一般的秀才也不至于写成这样啊?连我们这些半吊子都能看出来,难道古时候专门攻文的秀才们都不知道?”张志高似有不信地说。?

“哟,你们看,这又是个无头公案。”?

周大顺说着,禁不住噗嗤一笑。高良、宋世平和张志高都亮起手电伸头看,原来是一句:?

“祖考住此120年后与祖妣相继仙逝;祖考葬吉阳,祖妣悬葬老虎背”。?

张志高全然不顾旁边的贤才,竟然大声说道:?

“120岁?也太能吹了吧!”?

高良用肘子提醒了他一下,说道:?

“你惊讶什么?这并不是说那两个祖宗只活了120岁,而是指在黄石矶这个地方‘住’了120年!你明白吗?意思是说,他们两个的实际年龄应远远不止120岁。如果加上‘数次外出’的那几年,年龄就更大!?

你算算看,他们夫妇刚到黄石矶时,就按20岁计算,在此住了120年,又数次外出几年,起码得有一百四十几岁以上!如果真是活了这么长,那么,这部族谱第一卷开头这一部分,很可能还是他们两个祖宗所写的呢。如果真是这样自己写自己,他们为了刻意隐瞒自己的某种历史,而有意隐晦、曲折,这不就可以理解了么。?

嘿嘿嘿,我也就是瞎猜猜取乐,人怎么可能活一百四十多岁呀!”?

“我看这部族谱啊”宋世平打趣道:“就像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讲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似地,语焉不详不说,还把你弄得神魂颠倒的。你不信吧,上面又言之凿凿;你信吧,可每段历史连起码的确切纪年都没有。我说这族谱不看也罢,别浪费了时间、精力,还折腾了两个老人家。”?

“诶”高良说:“你别急躁呀。你看,皮猴子和明欣老人都说,他们的女老祖宗悬棺葬在老虎背,这里不就有记载吗?‘祖考葬吉阳,祖妣悬葬于老虎背’,这一句多么确切,而且语句、用词都非常老练,完全不同于前面的语言风格。”?

周大顺经此提醒,又凑近看了看,若有所思地说:?

“区别的确太大了,前后完全不像一个人的手笔。可是……同一篇记载不可能由两个人执笔呀!嗯,不过有一点还是相同的,就是遇事只点题,不说明。‘祖妣’为什么悬葬?是她自己的意思吗?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她的后代子孙总不会这么主张吧,除非是她自己。要么是这位女祖宗因犯了什么事,而被朝廷或宗族强制悬棺而葬的?不,不,不。宗族强制也不存在,因为她是第一代女主人,除了她的丈夫就没有人可以强制;而男老人又是和她相继去世,其他人又哪敢做此主张。?

哎呀,还是让人一头雾水。罢了,罢了。”?

宋世平见周大顺都没多大兴趣了,就催着要走。高良要求再稍等一会儿,就和周大顺仍然耐着性子看下去,见后面到“祖考葬吉阳,祖妣悬葬老虎背”就结束了。再一页页翻下去,除了历代昭穆和纪年而外,再也没有其他史迹记载。?

一直到明朝末年开始,文章类的东西才慢慢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祖辈有隐士,也有武官之类的,但就是没有文职官员。很遗憾,他们要找的就是前期内容,中后期对于他们来说,有与没有都一样。?

高良将手上的第一卷放进厨子,又随手拿出一本,翻了翻,放回去又准备再拿一本,可是立即就被贤才这小鬼东西给阻止了。只见他大瞪着眼睛说:?

“两个大爹都说了,只准你们最多看两本。”?

高良笑笑,无奈地摇摇头,正准备关厨子门。忽然发现在一摞族谱后面,放着一张叠起来的发黄的牛皮纸,就又笑着和贤才说:?

“我不看族谱了,看一下里面的那张纸总可以吧?你也不算失职。”?

贤才看了看厨子里发黄的牛皮纸,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点点头说:?

“那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