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庶女:田赐良缘
字体: 16 + -

第231章 鱼塘

第二百三十一章 鱼塘

杨二姑娘这副稀罕珍视的模样,看来他这份礼送对了胃口。

念头闪过,安六爷看向安九郎。

安家布料的生意是安九郎打理的,安九郎接到安六爷的眼色,垂在身侧的手比划了个数目。

安六爷微微颔首,转眼看向杨彩芽笑道,“杨二姑娘要是喜欢,我们名下铺子里还有几匹存货,回头我让九郎给你送过来。”

听安九郎刚才所说,跑一趟西北商道也不过得几十匹,又点明了是一金难求的好东西。

加之之前问起小权氏时,小权氏却没有提到市面上有这样好品相的细棉布流通,可见安氏手上留下的这些,并不是拿来卖的。

一个箱笼里压了两匹细棉布,两口箱笼就是四匹

上回中秋节里小权氏可是一送就送了一大包裹过来,可见安九郎所言不虚,这西域“进口”的细棉布是精贵物件。

安六爷说还有几匹,她却不能再要,杨彩芽仔细将布匹收回箱笼里,直起身笑道,“多谢安六爷的好意,我和翠花能各得两匹已经很难得了。”

不等安六爷再开口,话锋一转接着问道,“刚才听你们说的话,似乎安氏也难得做这西域细棉布的生意。不知道一年能出多少匹?”

安六爷心中有数,却把话留给安九郎去说,安九郎接口道,“这生意做不起来,西域虽盛产棉花,但和关内产的棉花质量相差不多。能得这样品相的细棉布,也不过是工序上比关内多费了点人力罢了。市场打不开,症结全在棉花和织法上。至今一年也就出不了这个数,大半全都送去了京城,也就是我们安氏在西域名头大一些,能留下几匹自用或是送人。”

边说边张手比了个数。

一年竟然不过百匹,怪不得跑一趟西北商道只能拉几十匹而已。

症结全在棉花和织法上……

也就是说后世的工艺不仅还未应用起来,甚至根本就还没人琢磨出来。

杨彩芽想到这里心头一震,原先搁置的想法再次浮上心头,思绪纷乱间嘴上不动声色,“这几间铺子的契纸我先收下,至于要做什么生意,细处怎么安排,等以后我去了苏州府再去请教三位。还望三位到时候别嫌麻烦。”

做生意可不是在幕后光动嘴皮子就行的,总要实地去看过才好定章程。

听杨彩芽这么说,安六爷不作他想,自然笑着应下。

杨彩芽心中有事,没有再深问安氏名下的生意,招呼三位重新落座,吃茶说些家常闲话、商路见闻。

往后若是有可能,安氏巴不得能和杨彩芽多走动,安六爷来之前早交待过两个侄子,安九郎和安十郎也不急着谈生意,见杨彩芽有意换了话题,便顺口说些家中的人事。

因杨家有外客,院门便没有如往常般虚掩着,大开着一眼就能望进穿堂,隐隐还能听见后院上房传出的说话声。

李广余两兄弟和翠花从李长贵家出来,听见里头的说话声,再看门外车马俱在,便知安六爷三人尚未告辞。

算算他们也避出去大半个时辰,有什么话安六爷也应该说得差不多了,安六爷要是个知礼的,也不会再多逗留,李广余偏头看了李广年和翠花一眼。

刚才和李长贵家的长辈小辈在一块儿,两人也没能说上几句话,李广余有意给他们制造机会,便指着木工店的马车,笑道,“我检查下车轴和骡子的套绳,你送翠花回去。顺便带我跟彩芽道个别,我就不进去了。”

天色不早,李广年没有多说,点头应下,和翠花径自进了杨家门

好容易得了独处的机会,李广年反而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迈步的腿脚都有些僵硬起来。

翠花没有注意到李广年的异样,略一想反而说起二狗来,“广年哥,你回镇上要是有机会见到二狗哥,帮我带句话。”

说着将杨家的决定,等权氏月底回转后,吴氏就要提前去苏州府打理新房的事说了。

这是有意给二狗提个醒,让他争取和吴氏走这一趟——二狗既然打定主意要跟在彩芽身边做事,不如趁早去打个前锋,心里有底以后在长史府也好施展。

她心里的念想随着卢午阳的出现反而成了泡影,二狗心中的念想也随着彩芽亲事落定成了泡影。

同病相怜,二狗不是个心思糊涂的人,她能帮二狗就多帮一把。

翠花这样想,李广年却是听得一愣,想到之前三人喝闷酒的情形,心中不由泛起涟漪。

只是仔细看翠花的神色却丝毫没有异样,李广年心思转了几转,终究没有胡乱追问,只认真应下。

安六爷三人见翠花回转,便起身告辞,说定等在苏州府喝过喜酒一定再来青山村讨翠花的喜酒吃,才乐呵呵的揽着李广年一道出了门。

安九郎和安十郎翻身上马,安六爷自己赶着马车,坠在木工铺的车子后头,一起拐上村中大道,驶向青山镇。

学堂那头,余然和两位新先生的小厮已经做上了手,柳氏出了学堂去小作坊点了个卯,就悠悠哉哉的回了家。

进门看了安六爷送来添妆箱笼和铺子,立时乐得合不拢嘴。

柳氏巴巴的取了纸笔来,和杨彩芽翠花一起,将安氏的人情往来记上册子,又将箱笼抬去南房放好,乐滋滋的把几张契纸收到了专用来装两个小姑娘的嫁妆契纸的小盒子里,只等着权氏那里带回消息,再商量着如何分配。

白叔进门时,却带了谢大娘一起。

谢大娘这几天忙着养水放苗,整整累瘦了一圈,冬日的厚衣裳都掩饰不住,精神头却是十足,满脸如释重负的喜色,接过茶碗谢了一声,直奔主题,“好叫东家知道,鱼塘我已经拾掇清楚了。今天特意盯了一天,引的新水虽瘦了些,不过养了这几天鱼苗投下去,倒也养得住。我在观察几天,想来问题不大。”

“看这天气,今年少不得要下雪的。不过江南的雪不如北地那样大那样多,对鱼塘影响不大。等鱼苗养住了,都不用我亲眼盯着,我家那几个小的也能看得住。”

谢大娘是渔民出身,说起养鱼的事难免带出些行话,却也交待得清楚明白。

杨彩芽听了也不乱问,看向白叔,白叔点点头,“鱼塘入冬要用的油布棚子和网兜,谢大姐都跟我商量过了

。今天先让谢大姐回去歇一晚上,明天我就和谢大姐跑一趟镇上。”

青山镇何止一条下河,游船都有渔具,镇上自然也有专卖渔具的铺子。

有白叔盯着,杨彩芽没有不放心的,让柳氏装了些家里的菜肉包给谢大娘,又嘱咐几句,就让谢大娘先家去安顿。

谢大娘和另两户佃户赶在村南落脚,菜地什么都还没打理出来,杨家时不时就帮着接济些小东西,谢大娘也不多客气,笑着谢过才告辞出门。

晚饭桌上,白叔才和杨彩芽商量,“之前县令夫人留下的几个闲帮,有一个就是五里村出身的。我看着人挺踏实能干,鱼塘事了他又私下找过我几次,似乎是有意来我们家谋条稳定的出路。今天我问过谢大娘,也说他是个肯出力,性子踏实的。我想着过一阵我们要去苏州府过年,不如就雇了他给谢大娘打下手,有什么事也好和另两户佃户一起照应着。”

那个闲帮姓汪,家中行四,上头几个哥哥姐姐都成了家,汪四郎不喜农务又读不了书,家里就任他在镇上做了闲帮,接点零散活计赚几个大钱。

自在归自在,却也不是个正经生计,既然想到来杨家做活,心里应该也是有些成算的。

如今的杨家也不怕谁敢动什么歪心思。

杨彩芽倒没有反对,只交待白叔,“您先去县衙问清楚汪四郎的底细。要是能用,至少要签个活契。”

王超和马航跟着曹卓去了府衙,临走前特意带了个关系铁的衙役同僚上杨家认脸,杨家有什么事都找这个衙役帮忙。

白叔无有不应,次日带着谢大娘去镇上时,顺便去了趟县衙,找上那衙役帮忙办汪四郎的事。

五里村是青山镇外的老村落,不似青山村的李氏族人是后来才建起的村子,祖上几辈都好查,那衙役不过半天就从户房那里抄了份攥本,亲自送到白叔手上。

汪四郎在镇上做闲帮也有些年头,非但没惹过事,家底也清白,白叔放下心来,和杨彩芽知会一声,就带着汪四郎去县衙办了活契。

五年活契,汪四郎要是个能干的,也足够他做出番样子来。

那汪四郎倒也是个会来事的,来杨家认过门,转头就去了谢大娘那里,打起下手来没有丝毫抱怨,全凭谢大娘吩咐,看谢大娘家没个顶事的男丁,每天除了鱼塘的活计,晚上下工前都回去谢大娘家,帮着做些粗活脏活,没两天就和谢大娘的闺女小子打成了一片。谢大娘对汪四郎赞不绝口,也肯教他鱼塘的事,听白叔回来说起,杨彩芽闻言笑了笑,不置可否——表面功夫做起来容易,人到底如何还要多看些时日。杨家隔壁的新居进入收尾工程时,权氏坐着马车回了青山村。

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