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庶女:田赐良缘
字体: 16 + -

第147章 奇趣民俗,少年心思

第一百四十七章 奇趣民俗,少年心思

外头的脚步声渐行渐近,夹杂着低声寒暄。

大郎探头往外看。

耳边就响起翠花有些意外的声音,“是李二叔家的广余哥,还有李三叔家的广年哥。”

李三叔家指的是杨家对门李长贵家,大郎恍然大悟,蹬着腿跳下椅子,扯了扯本就平整衣襟,规规矩矩站在桌边。

杨彩芽领着李广余两兄弟走进帐房,进门见大郎这幅正经模样不由一愣。

大郎已经上前一步,抱手行礼,“广余哥,广年哥。”

李广年长得像长贵媳妇,大郎睃了二人一眼,一叫一个准。

杨彩芽和翠花相视一笑:大郎这点随柳氏,内外分的十分清楚。对着自家人怎样闹腾随意都行,在外人跟前礼数周全。

李广余和李光年忙笑着还礼,心知这是杨家二房长子,见大郎虽年幼却端庄有礼,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清朗做派,不由心生好感,温声和大郎寒暄起来。

翠花已经搬了椅子分好茶,请众人重新落座,问道,“怎么一大早来了北坊?不是特意来我家吃早点的吧?”

南坊珠翠绸缎各式铺面过节正是赚钱的时候,自然不关门放假,像李广余兄弟所属的工匠铺这类手艺铺子,除了留伙计在铺子里卖成品,其他匠人不分师徒也放一天假

是以李广余二人特意一早找来,才让人觉得意外。

大郎闻言便将菜碟推到二人跟前,尽地主之谊的介绍新菜,请二人用早点。

李广余二人也不过多客气,各样尝了一口,赞叹几声才说起来意,“我们过来是跟彩芽讨个日子。你们家定的书架椅子已经做好了,这几天天气好已经晾晒完工。今天又是节日,怕你们开店忙,大早就赶紧过来问一声。要是方便,最好这两天送过去,等过了中元节雨水就多了起来。”

过完七夕再过八天就是七月十五中元节。

杨彩芽眼睛一亮,笑道,“那就定明天。”

她已经有半个月没回过杨家,用作书房绣房的南房就等着搬进新家具,还没正经收拾过——忙过七夕铺子稳定下来,她正好回家好好拾掇一下南房,食肆后院到底比不上杨家有归属感,她真是想家了!

“麻烦你们明天一早送来,验过没问题我就把余钱解了。”杨彩芽几乎有些迫不及待,冲大郎挤眉弄眼,“摇椅做成了,下回你回来书房就要焕然一新了!”

大郎却是哀叹,嘟囔着怎么每次家里有事都没赶上他放假——明天还得回书院,晚上过完节大郎就歇在食肆后院,明早去书院也近便。

众人一阵笑,李广余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木匣子,放到桌上也不打开,笑道,“还有一件事。这是我二伯母特意让几个小侄子捉的,特意选了三只大的!给吴婶子和彩芽,翠花过节用。”

杨彩芽和翠花也不用看里头装的是什么,闻言恍然点头。

七夕女眷过节,除了要拜月吃巧果,“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亦是乞巧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是捉了蜘蛛养在盒子里,次日看蜘蛛结网的疏密应巧;后者是准备五彩细线,对月穿针验巧。

李富贵媳妇知道吴氏三人住在食肆后院,怕她们铺子刚翻修洒扫过一时捉不到蜘蛛,特意帮她们准备了一份。

拳拳善意透着亲昵,杨彩芽和翠花也不提吴氏已经捉了三只小蜘蛛,接过盒子笑着道谢。

一旁大郎肩头登时就耷拉下来,从包袱里的书册字帖下抽出个大同小异的小匣子,眼巴巴望着杨彩芽和翠花。

无独有偶,原来大郎昨晚忙活大半夜,也特意帮她们捉了蜘蛛。

杨彩芽一把搂过大郎,照着小脑门啵的亲了一大口,“大郎乖!你放心,你的心意可不能白费了。我和你翠花姐一人分一只,都养在盒子里,明天看哪只结的网密,回头告诉你!”

为了不让大郎和家里的节奏脱节,杨彩芽三天两头都会送些吃食去书院,顺带和大郎通短信——大郎功课上但凡有进益或是疑难,也通过书信和曹卓这个师父汇报请教

大郎闻言咯咯笑着直点头,捂着额头又羞又喜,当着李广余两兄弟的面又要做出副正经的小大人样。

帐房内就响起一阵笑语喧阗,杨彩芽松开大郎,冲翠花使了个眼色,待翠花去后院抱了一包物什折身回来,便接过绸布包着的扁平物什给李广余,笑道,“这些是我自己画的团扇,本来还想着抽空送去李二叔家,给王婶婶和几位嫂子过节把玩,正好广余哥过来,一并带回去还省得我跑一趟。”

关系亲近的人家,七夕过节女眷间会互相赠送些小玩意和巧果吃食。

李广余大方收下,带着李广年起身告辞,“那我们去和吴婶婶打声招呼,晚上镇上热闹起来,我们再过来,就是不用帮忙,也能带着大郎一起去夜市,互相照看做个伴。”

李广余兄弟算是镇上地头蛇,哪里好玩哪里好吃一清二楚,大郎满脸发亮。

众人说定就去前头找吴氏。

吴氏刚送完一轮小推车,和李广余两兄弟打过招呼,笑呵呵道,“试吃的十份新菜眨眼就抢空了!彩芽说的那个什么‘限量’的话我已经放出去了,就看中午晚上卖的如何!”

几人笑着议论几句,听李广余说起送家具的事,吴氏眼珠子一转,和杨彩芽商量,“店里还没到忙的时候,我和翠花留着尽够了,干脆你送大郎回家去,把大马车赶回家用。一来带大郎收拾下南房,二来下午过来的人多,曹家不是还来了两位亲戚?多一辆马车省得大家都挤一块儿。”

许巧儿这两天老实的很,也不见曹卓那位姨母来镇上露过面,也没听家里传来什么话。

杨彩芽心头微动,笑着应下。

李广年忽然“啊”了一声,偷眼睃了翠花一眼,插话道,“那我替彩芽和大郎赶车,今天工匠铺放假,我顺道回家,晚点跟我爹娘一块儿进镇。”

一惯神色内敛的脸上几不可见的微微泛红。

杨彩芽见状没有多想,只当他是热的。

李广余却是微愣,念头一转已猜到李广年突然提出要回青山村是为了什么,心中暗笑,嘴上却是跟着附和。

一行人分了两路,李广余拿着绸布包自回李家,李广年则和杨彩芽和大郎去大车店取车。

马车驶下官道,刚拐进通往青山村的土路,远远就听见村子东南面一阵震天的喧闹声,不时夹杂着噗通噗通的水响。

杨彩芽听得一抖,掀开车窗帘忙往外张望:这什么声音?大过节的不会有人跳河吧?

水声还真是从东南面的青山河那头传来的

离得远看不真切,只能隐约看见靠近林地的上游河段处,沿着林地山坡凸起的一块河水冲出的高台上,稀稀拉拉站着一列身影,不时有人高声笑闹催促,紧接着排在前头的身影就往后退几步,甩着手中衣物,边发泄似的喊叫,边往高台尽头冲,临到边上纵身一跃,褪下外衫的半果身形在高台半空短暂停留,眨眼瞬间就划出一道下坠弧线,扎进高台下青山河水。

高台上起哄的说笑声震天震岳,有种乡野少年特有的直爽清朗。

水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细碎阳光穿洒其间,镀出一片片晃人眼的璀璨耀眼的光芒。

笑闹喧天,水花四溅,热闹非凡。

杨彩芽看得樱唇微张,挤在她身旁探出小脑袋的大郎了然笑起来,语带兴奋,“彩芽姐,去年七夕青山河也这样热闹呢!这是男儿家过七夕的特有玩法!”

只听说过女儿家过七夕要乞巧拜月的,没听说男儿家除了趁机勾/搭意中人,居然还要玩跳河?

杨彩芽好奇的眨眼睛,车外李广年放慢车速,接着大郎的话解释给杨彩芽听。

原来这是青山镇十里八乡独有的风俗——这附近不缺繁华大镇,不缺村庄官道,更不缺河流溪水。每到七夕,有河有溪的村落少年们就会集结到水边,有意中人的就默念意中人的名字,情窦未开的小男孩就许其他愿望,叫嚣着跳入河中,溅起的水花越高越大,心愿成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官里村有过年抢头水的习俗,这里七夕少年们“跳河祈愿”也有类似讲究,第一个跳河的自然兆头最好,这最后一个跳的就是兆头次等的一个——是以一列站着的少年才会推搡起哄,抢不到第一个,都等着留到最后跳。

这就好比女儿家拜月乞巧,求心灵手巧求姻缘一个道理,十里八乡不约俗成,整了这么个“简单粗暴”的男儿家祈愿的玩法出来,有没有依据说法不重要,权当图个过节的热闹。

杨彩芽恍然点头:这样奇趣的风俗,倒也应时应景!光这么远远看着,就让人莫名被感染得心情愉悦起来。

外头李广年却有些欲言又止。

杨彩芽眼睛忽闪,脑中突然闪过方才李广年隐隐泛红的脸。

电光火石间,她心头一动,状似不经意的提议道,“广年哥,要不我们绕去青山河看看?你带着大郎也去凑凑热闹?”

大郎一早跟曹卓学了一手泅水的本领,只是之前心中有牵挂顾不上玩乐,此刻闻言小脑袋点头如捣蒜。李广年眼睛大亮。猜测得到了无声的确认,杨彩芽抿嘴暗笑,看着李广年浑身都透出踌躇满志的兴奋,一双桃花眼,就弯成了弯月。

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