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乱
字体: 16 + -

第611章 西方军史三更1

    下面从一种典型的古罗马攻城作战体制的概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古代攻城作战的清晰画面:一、罗马军队进入作战区域,必先安扎设防的兵营,同时也是攻城作战的基地。二、总指挥官在下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的协助下,首先对敌城堡防御设施及周围地域实施全面侦察,查清当地的术材、石料、牲畜、食物、饲料等资源状况,作为全面估计形势的基础。三、一旦作出攻城决策,即令部队的一部分封锁敌城堡防御设施,其余部队着手搜集构筑工事和攻城机械所需的材料。四、制成移动防护板和移动廊房,架好攻城机械的支架。五、沿攻城阵地的周围建立一条防护障碍带,这样原先孤立的攻城确堡就由一条围城工事连接起来,从而对守城部队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这项工作是与第三、四个步骤同时进行的。另外,有时还要修筑一条面向城外的壁垒,以对付守城部队援兵的进攻和袭击。皑撒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构筑这种双重防御墙。六、由移动防护板、移动廊房和堡垒等形成了一整套有护盖的野外防御工事,通常在几个不同地点同时向城墙移动。他们逐步推进到坑道口、地下通道和前方攻城机械的阵地。不久,攻城机械开始骚扰守城部队和居民。这时双方开始连续使用轻、重型武器,弹射器、抛石机及其他各种类似的武器袭击对方。七、在移动防护板的掩护下,从离敌城的防御壁垒较远的位置起,开始修筑阶梯式平台,类似于亚历山大在加沙所筑的那种平台,,每隔一段升高一级,逐步向城墙延伸。八、通常在土台上构筑几座能够俯视城墙的塔架,再将这些塔架放置在相当大的圆木上,然后逐步推至城墙。塔架的底部由步兵部队警惕地守卫,他们各自用盾保护自己免受守城部队的破坏性袭击。九、如果城堡或要塞的周围开掘有护城河,那么在构筑攻城平台的前方以及想要打开突破口的那一段河道,通常要用土将它填平。十、最后突击。通常是在城墙上的突破口打开后开始冲击,有时攻城部队也在没有突破口的情况下实施攻击。他们移动塔架或云梯,或用升降吊箱,或同时使用几种手段,强行登上城墙的壁垒。有时则通过地道将一支先遣部队秘密送至城内,然后打开城门,或者在里面袭击守城部队。在攻城突击阶段,古罗马士兵曾有过一项创举,即将许多士兵的盾联成一片,举在头顶,形成龟甲形的防护物,在它的掩护下,可将一个步兵中队推到城墙脚下。公元200-400年间之战术

    通过378年的阿德里安堡会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时期军事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第一,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受到日耳曼民族的挑战,

    开始崩溃;第二,步兵的地位和作用下降,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这是军事历史上最重要的战术**之一。和前面一个时期一样,这个时期在最高层次上没有出现真正伟大的领袖人物,但在罗马有几位***还是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像罗马帝国的克劳狄二世、奥勒良?普洛巴斯和尤里安,但是他们都在有机会成为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前死去;其他一些能力出众的将军是:罗马的卡鲁斯、君士坦丁和狄奥多西(即狄奥多西大帝),罗马民族的斯提利科,阿拉伯的伍德奈斯,中国的司马炎,波斯的阿塔薛西斯和沙普尔一世,可能还应当算上印度的萨姆陀罗复多。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日耳曼民族的无比凶猛和强悍并不能完全战胜罗马的技巧、纪律和组织。3世纪中叶,罗马内部混乱加剧,叛变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几乎断送他们自己的帝国。此时,这些蛮族人的存在对罗马构成了威胁。也是从那时起,蛮族变得更加罗马化,而且能够在自信心和取得的一些成就上同罗马竞争。尽管如此,而且他们在阿德里安堡会战中还取得了胜利,但是条顿人既不能从罗马兵团的手中夺取城市,也不能将罗马人从帝国的疆土内驱赶出去——只有达西亚地区(大部分在今罗马尼亚,一部分在今匈牙利——编者注)和后来的不列颠例外。在那里,罗马行政管理上的问题多于军事上的问题。日耳曼人没有推翻罗马帝国,他们只是在古罗马消亡时占据了这个帝国的西部领土。蛮族人的军事理论或战术没有典型的模式。日耳曼西北地区的法兰克人实质上是一个兵种,即步兵,尽管他们在作战中也使用了一些骑兵;日耳曼地区南部的阿勒曼尼人(又称阿勒曼人),像远东的夸地人一样,其军队主要是骑兵,但是在他们的山地部队中也有一些轻步兵;萨尔马希亚人的军队也是骑兵,其组成模式更具有亚洲地区的特点,他们可能是西徐亚人与日耳曼人的混血儿,与远东突厥族的阿兰人有着密切关系。

    哥特人似乎也是西徐亚人与日耳曼人的后裔,但是同萨尔马希亚人相比,其亚洲人的血统要少一些。他们被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部分称为东哥特人,占据了第聂伯河和顿河之间的大草原地区,其军队主要是骑兵;另一部分称为西哥特人,其军队的组成形式是兵团,由骑兵和步兵渴合组成,而步兵占据统治地位。像他们的兄弟民族赫鲁利人一样,哥特人也逐渐变为一个海上民族,而且他们大多数对罗马的毁灭性袭击是从黑海和爱琴海实施的:日耳曼北部的撒克逊人也是一个海上民族,他们经常对不列颠和高卢的海岸进行袭击。日耳曼民族最值得注意的军事改革可能

    是哥特人的运货马车。当他们大规模迁移或是作战时,都是用巨大的马车运输来机动的。每到晚上,他们将这种马车围成一个圆圈,组成一个有效的壁垒。这种壁垒不但可以用作在危险环境中的防御堡垒,而且也可以用作进攻(和掠夺)前的准备基地。这些日耳曼人在行军时,总是同这些马车在一起,作为一个活动的堡垒。这种马车是他们自己独创的,还是从亚洲继承过来的,或者是根据罗马的样式改装而成?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这一时期以后,蛮族人在罗马军队中的作用不断增大。君士坦丁非常重视使用这些蛮族人,给予他们权力,让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在这方面,蛮族人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民族。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尤里安统治期,而到狄奥多西时期达到了顶峰。此时,这些蛮族人已经同整个帝国联系在一起,很明显,他们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帝国中大部分军事将领也来自于蛮族人。

    骑兵战术除了印度以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战争中,骑兵在很早以前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亚洲的骑兵在同希腊、马其顿和罗马训练有素的步兵作战时,还从来没有做到屡战屡胜。然而,这时有许多因素促使骑兵在欧洲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阿德里安堡会战,证明了骑兵在欧洲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其在亚洲战争中的一样,都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力量。

    罗马在使用多兵种进行联合作战时,从来没有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那样娴熟和协调。现在他们要在东部沙漠和欧洲东部平原这样广阔而平坦的区域作战,其军队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机动性、更高的运动速度和更灵活的调遣能力。与此同时,投射式兵器(弹射器、弹弩和抛石机等)的扩大应用,使步兵的队形逐步趋向于又长又窄,更容易被骑兵冲击所突破,也减少了步兵自刃战的机会。从本质上来说,人们都想通过广泛的战场机动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和损失。在这方面,安息人在卡雷会战中所使用的战术,给罗马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此外,由于古罗马军队的纪律正在缓慢而又明显地松懈,军团士兵更难抵挡敌人骑兵的冲锋突击。最后,由于蛮族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蛮族骑兵压境,罗马人需大大加强其漫长的边界防卫,不得不逐步削减军团重步兵的力量,而扩大骑兵和轻步兵的比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