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无双
字体: 16 + -

第一卷:书山有路 第六十九章:山顶老翁,坐山垂钓

    冀州境内山地平缓,没有益州大开大合的山川走势,也没有扬州徐州境内的河流交错, 更多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因此,在九州之内,冀州又有着另一个小有雅致的别称:冀州平原。在风剑王朝的历史中,冀州却是一个英雄辈出之地,这里百姓的血性,并没有被处处可见的平原所磨平。如在三皇时期,跟随刘姓皇亲打天下赵姓将军,还有在始皇时期,勇于献身刺杀始皇的荆姓刺客,如果要说起冀州的英雄故事,带上一坛老酒,再加上一碟小菜,可能三天三夜都未必说得完,这便是冀州的武道。

    至于冀州的文运,杯酒释兵权,胡服骑射固中原,单单这两位赵姓皇帝,便足以撑起整个冀州的文运之道。再加上冀州紧邻文学胜地青州,在潜移默化之下,冀州的文武之道,在九州之中,一直名列之前,只不过碍于与京城相连,所以那风头尽被京城抢了去。再加上冀州之内没有名山河流,不能将冀州的文运武道聚集起来,所以,自京城从豫州迁至幽州之后,这冀州便一直被幽州的龙运所压制。是怕冀州出了英雄造反?或是冀州的文运武道被先皇以逆天之术抢夺去了幽州?这里面众说芸芸,怕是难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广平郡的北侧,有一座高达三百多丈的高山,山名固龙,传闻是先帝游历冀州时,路过此地,见此山高耸入云,在冀州境内实属罕见,于是便一时兴起,将此山命名为固龙。这座山也因先帝的命名使冀州的百姓骄傲,也吸引到了许多修道者来到此山修筑道观寺庙。此山如果放到其余八州内任何一州,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山丘,不能称之为大山。可是天下何不是物以稀为贵?

    在固龙山上,大大小小有六七座寺庙,寺庙皆坐南朝北,遥望京城。在这七座寺庙中,以摘星观为首,相传摘星观的观主,先前在朝廷内是为皇上占星卜卦的奇人,后来因为年迈,便恳求皇上开了京城,并向皇上要了这一座固龙山,希望在这座山上度过自己的余生。皇上念及到这位奇人生平为朝廷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便大手一挥,将固龙山赏给了他,并且工部在这座山上修建了摘星观,作为对他的封赏。

    这位在朝中经历了三代皇帝的奇人,早就无人知晓他的名字,甚至说他自己都忘记了。当他来到固龙山时,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倾尽一生心血,在固龙山上摆下了九龙摘星阵,以九棵百年榆树为阵基,以山顶的摘星观为阵眼,阵基与阵眼交错相印,此阵一出,阵法精妙令当时天下修道之人赞叹。说来也奇怪,在那阵法出来之后,百年来,冀州之内的文运与武道一直平平无奇,而京城内却出现了文武鼎盛的场面。一时间,这摘星观便成为了冀州百姓心中难以抹去的疙瘩,当然,这些人仅仅是一小部分。

    今日摘星观中依然香火鼎盛,还未到正午,摘星观里便来了百位烧香敬拜的香客,如今摘星观的观主名叫星阳散人,是一位已经年过甲子的老者。如今在摘星观中,加上星阳散人,仅仅有八位道士。再加上星阳散人对于观中之事早已不再过问,所以这观中的大小事务便交到了七位道士的身上。

    “三师兄,这年刚过,怎么今年前来敬拜的香客比起去年多出了三倍?”忙过了正午,在招待香客吃过素斋之后,一位满脸带着稚嫩的道士对着身边正在收拾碗筷的道士说道。

    “小师弟,这你就不懂了吧?正月初一的时候,皇上亲自去了青州清风观敬香拜祖,在年前更是颁布圣旨,天下道观以清风观为首,修道者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今日前来我们观中敬拜三清的香客,多半也是因为这个。”那年长的道者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转过身耐心地向小道士解释道。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道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埋头收拾碗筷,今日前来烧香的香客着实太多,偏房里都坐满了人,更别提正厅里了。六位师兄中,大师兄与二师兄还在大殿里接待前来烧香敬拜的香客,四师兄应该还在后面准备饭菜,而六师兄与五师兄应该在正厅里面收拾。至于师傅他老人家,此时应该躲在山上的某一处悠然地歇息着。

    在将偏房里的碗筷收拾过后,很快便涌入了又一批的香客,小道士了连忙跑起来招待这一批香客,偶尔一瞥,小道士看到了一男一女两个学子打扮的孩童,心里便来了兴趣,在给香客们上饭菜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多看了几眼。只不过这两个孩童并没有说话,只是一脸虔诚地吃着素斋,觉得无趣后,小道士便不再注意这两个孩童。

    待这一批香客离去之后,小道士进屋想要收拾碗筷,发现那两个孩童还坐在那里不动。是不是他们没有吃好?一向热心的小道士便走上前问道两

    人,是不是还未吃饱?还是有其他的事情?

    “道长好,我叫项遥,是稷下学院的一位学子,此次前来摘星观,一是为了烧香敬拜,二是为了拜见星阳散人,还望道长能够引荐一下。”这两位孩童正是按照师兄师姐们画制的地志图,前来摘星观的项遥与虞清,在地地志图上对于摘星观有一行字:“恐惊天上人”。

    “原来你们两个是稷下学院的学子,难怪看起来与平常人有所不同。只不过此时我也不知道我师傅在哪里,如果二位不嫌弃,还请在摘星观里待上一会儿,到了太阳落山之时,我那出去游玩的师傅自然会回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无聊,可以去固龙山上走上一走。”小道士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连忙走到虞清和项遥面前,朝两人拱手作礼道。

    “在广平郡的时候便听百姓说道,这固龙山是方面百里难得一见的高山,今日前来一看,果然不同凡响。既然星阳散人不在观中,那我们便去这山上走走看看。”看到那小道士作礼,项遥连忙按照道家的礼仪对他还礼。在小道士报以歉笑离开之后,便同虞清一起走出了摘星观,朝山上继续走去。

    在固龙山上,沉积了一冬的冰雪虽说早已融化,虽说今日艳阳高照,穿了一身厚厚棉衣的虞清仍然感觉到了丝丝冷意。摘星观不大,大大小小的房间算下来仅有六间,刚才在烧香敬拜的时候,听那道士说道,除了一处供香客敬拜的大殿,其余的五间房子,两间是道士休息时用的,另外三间,有两间是用来招待香客的,最后那一间,只有星阳散人进去过,对于里面放置了什么,其余的道士一概不知。

    此时还有不少的香客山上敬拜,项遥和虞清走出了摘星观后,径直朝山上走去。在广平郡,百姓说摘星观位于固龙山的山顶之处,看来这句话并不属实。因为刚过了寒冷的季节,山顶上还是一片荒芜,只有几棵青翠不老的松树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一路上,虞清四处张望,站在固龙山上,周围的景色一望无遗,颇有一种“一望众山小”的心旷神怡。而项遥手中拿着一个八卦盘,跟随这盘中的指针,看着四周景物,时而皱眉,时而惊喜。

    约莫过了半盏茶的时间,两人终于到达了山顶。伴随着阵阵微风,虞清不禁缩了缩身子躲到了项遥的身后。一心看着罗盘的项遥并未发现虞清的变化,仍是专心地看着罗盘里还在不时转动的指针,相比刚才,指针转动的幅度已经越来越小。跟随着指针的指引,项遥在一处石头前停下了脚步,而罗盘里的指针,此时也渐渐停了下来。

    “就是这里了!”在看到那指针完全停止之后,项遥重重地出了一口气,转身一脸笑意地看着虞清,在看到虞清一脸埋怨地看着自己后,项遥注意到了虞清嘴唇泛白,身体不停地颤抖着,于是连忙脱下了自己的外衣披到了虞清的身上。

    “项遥哥哥,你说的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待项遥将外衣披到虞清身上后,虞清的脸色慢慢好转,看着身前那普通的石头,一脸不解地问道。

    “在广平郡的时候,百姓说道摘星观位于固龙山的山顶,刚才我们出了摘星观,走了半盏茶的时间才走到了山顶,你说奇怪不奇怪?”项遥看虞清还在不时地颤抖,于是便拉着她走到了背风的地方蹲了下来。

    “你的意思是说,这固龙山一直在上升?这怎么可能嘛,山又不是活的。”虞清一脸鄙夷地看着项遥,看着一脸凝重的项遥,不带好气地说道。

    “对于其他山脉来说,这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可是你别忘了,在百年之前,这座山上被高人布下了九龙摘星阵!之前在山下的时候,你我都看到了那九棵参天榆树,传言在榆树之上,最容易招引到修道的妖灵和散仙,换另一种说法,就是那榆树之上聚集着方圆百里的文运武道以及灵气。再加上那鬼神莫测的九龙摘星阵,以及摘星观的香火,这固龙山升高也不是怪事了。”项遥尽量解释得简单一些,可是看到虞清仍是一脸不解,便暗自作罢。寻找固龙山升高的原因只是自己一时兴起,虞清不理解这些也情有可原。

    项遥说完之后,虞清便站起身说道想去远处再看一看,项遥点头,将罗盘收了起来,然后带着虞清朝前方走去。在走到那石头之时,项遥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了那石头背面刻有“升龙石”三个大字,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如果不细心观看,根本看不出来。在看到那三个大字后,项遥微微皱眉,只不过虞清一直在催促着,项遥便转过身朝前方走去。

    两人在山上转悠了约一盏茶的时间后,并未再看到有什么奇异的地方,眼见太阳渐渐西落,山上的温度也越来越低,便有了回去的念头。项遥搀扶着虞清原路

    返回,在走过那石头的时候,猛然间项遥看到前方有一位身着白色衣装的老者,此时正坐在那石头前方,手持一根鱼竿,像是在垂钓,可是那鱼钩竟然是直的。

    项遥两人走到那老者身前,看了那老者的样貌后,用鹤发童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老者一脸慈祥,像是注意到了项遥与虞清,便微微转身朝两人脸带微笑,轻轻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项遥拱手朝那老者还礼,对于这奇特的老者,项遥心中不想打扰,只把他当作是一个闲来无事的老人,正要离开之际,身旁的虞清却突然开口问道:“老爷爷,您这是在钓鱼吗?这山上可没有鱼啊。”

    “呵呵,小姑娘所言极是,这山顶确实没有雨,可是老夫的心中,却有着一条鱼。”那老人在听到虞清的疑问后,缓慢地转过了身子,然后朝着两人沙哑地说道,眼中与脸上尽是笑意。

    “那老爷爷你心中的那条鱼,是什么样的呢?这么多年都没有钓到,没想过去其他的地方看一看吗?”老者的话让虞清有些心疼,在虞清眼里,这位头发花白,行动也可能不方便的老者,看样子在这山上已经等了很久了,这是不是道清观主口中所说的大道?

    “该来的自然回来,不会来的,自然求不到。老夫已经等了五十年,再等上几年又何妨?之前在睡梦中,我听到了这位书生对于固龙山上升之势的分析,句句在理,可是又违背常理,不知道这位书生,师承何人?”老者像是自言自语地回答,只不过说了一半后便转头问向了项遥。

    “老爷爷,我们两个是稷下学院的学子,师傅是院主知天。在经过清风观的时候,与清风观上任观主道清道长有过一面之缘,结了忘年之交。”本想离去的项遥,因为虞清的一个提问而停下了脚步,在听到老者问自己的时候,本想只说出自己是稷下学院的学子,可是略微思考了一番后,又将已经西游的道清道长说了出来。

    “原来是知天大学士的弟子,难怪能够看出固龙山的上升之势。只不过老夫心有疑问,你与道清观主,单单是忘年之交的关系吗?”老者恍然大悟,只不过眼中仍有一丝疑问。

    “老爷爷,我与道清观主,的确是属于忘年之交,只不过在他西游之际,留给我了一些东西,无极剑,清风观道袍,一本书以及一个道家罗盘。”对于这位老者,项遥并未隐瞒什么,听那老者的语气,他与师傅以及道清观主都认识。

    “原来这这样,这就说通了。在我年轻之时,与道清有着一面之缘,那时候他已经是清风观最年轻的观主,那时候他的道行远远不如他的师弟,被选为观主,实在匪夷所思。在去年他放弃飞升西游之际,老夫才明白,他的道行这一辈子,都难以到达飞升,可是他的道心,却是千古难有的,说比清风观的第一任观主高也不为过。

    冀州自古以来便是文运武道昌盛之地,在朝廷还未划分九州之时,冀州被天下道中之人称之为幽燕,或者燕赵之地,‘自古勇者,皆出燕赵’,说的便是冀州了。冀州之勇,被天下所知,只不过坐在那龙椅上的,却心生不安,生怕冀州造反。于是便将古都迁至到了幽州,并且安排朝中奇人,以禁制之术在固龙山上摆出了九龙摘星阵,以此达到牵制冀州的目的。九龙摘星,何苦妙哉?”

    “老爷爷,你也是修道的道士吗?”听那老者缓慢地说道,项遥脸上越发凝重,待那老者说完,项遥朝那老者拱手作礼问道。

    “是又何妨?不是又何妨?苦了道清观主,西游之际还挂念着天下修道之人,可是没有了武运,这天下的人,如何修道?”对于项遥的问题,老者模糊不清地回答道,说完之后便闭上了眼睛。

    项遥见此,心中已经了然,对于老者的身份也猜出了一个大概,对着已经闭目的老人深深鞠躬,随后便带着虞清朝山下走去,看着日渐西落的照样,耳旁又响起了道清的话:“我愿再守护天下修道之人百年,愿守护天下苍生...”

    在项遥离虞清离开之后,坐在山顶垂钓的老者缓缓起身,朝着摘星观走去,到了观中,七位道士皆朝那老者喊道观主。那老者微微点头,随后便走进了那间只有观主才有资格进入的房间。关上门后,老者看着身前那已经存了百年之久的沙盘,如果项遥在,便会发现这沙盘与手中的地志图一模一样。在沙盘中的九座山脉上,皆有一个灵印,灵印汇聚着天下的文运武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北方京城,而老人眼中所望的,正是固龙山。

    “百年了,等了几百年了,终于等到了。”老者缓缓地坐到了沙盘对面,似乎是累了,沉沉地闭上了眼睛,在老者的左侧,还有三具盘坐的老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