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龙
字体: 16 + -

第六章 苏轼

    破碎的光斑打在陈缙云的脸庞上,陈缙云伸了个懒腰眯眼看向庙外的景致。



    昨夜的酒劲实在太大,迷迷糊糊中似乎听见了许多人在他耳边轻声耳语,只是一想起他们要说什么,他的脑袋就疼得厉害,之后他就睡着了,直到日上三竿才醒转。



    此时庙里空无一人,之前刚拜了把子的三个大哥都全无踪影,那和尚与道士他倒不是太在意,倒是那个二十年前就已穿越而来的大哥老李,着实让他难以放下。



    他倒是有很多问题想要询问,只是昨夜吃酒过头,今天有寻不到人,实在有些郁闷。



    陈缙云翻了个身,眼神一顿,破了半边身子的佛像上刻了方方正正的字,不知是谁恶作剧。



    昨夜也来不及细看佛像是否早已刻字,只是平常按照陈缙云的“过客”思维,是决计不会猜测这刻的是什么字,只是,这字现在在他眼里竟是如此生动形象。



    “七日后,苍松峰顶,观云台一见。”



    陈缙云看着刻字念道,愣了愣神,这字,是简体字!



    原来这字是老李留下,看来自己心里的困惑,在七日后就有了答案。陈缙云心里琢磨了一下,眼下也并不用急于一时。



    这么一想,陈缙云心里舒坦了不少,陡然一个翻身就站直了身躯,打量了一下这间破庙。



    这一打量突觉不对,这庙中三面墙壁不知何时现出了奇怪的画面。



    “这是什么?”



    陈缙云看向东面的墙壁,只见两行字批在前头,以陈缙云昔日公子哥的识字本能,大致读懂了这两行字。



    “遍览大道三千卷,天上地下无抗手!”



    好大的魄气!陈缙云心里有些感叹,也不知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吹的起这么大的牛皮。



    自古至今,豪杰林立,荣辱生死走过一生,能在史官笔下走上一遭的能有几个,写了这两句牛皮的仁兄,已经不把自己当人了,只觉自己是个得道真仙,只要他在世上一天,他就是最牛比的那一个。



    是他,是他,就是他。



    无敌英雄小……



    陈缙云差点就要唱出声来,不过还是忍住了,只是心里不免有些鄙视写这话的人,这可是科学的国度,哦不,再过几百年,科学就从大洋彼岸兴起了,哪来的鬼怪神仙,这仁兄妥妥的神仙志异看多了。



    不会这位兄台通过某些渠道搞了几个修仙法门,然后练了个肾结石出来当金丹了吧?



    陈缙云心中暗暗想着,不过也没当回事,又瞥了几眼之后的几幅画面,不过是几个动作画面,姿势平常,一点都没有仙风道骨的意思。



    第一幅画面是个平常的盘腿打坐的姿势,也不是五心向天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的人并指与眉心齐高,做了个道家的手印。



    旁边还有一行批注:大鹏展翅到南冥,气冲神霄信天游。



    陈缙云看了几遍,忽然觉得有趣,《庄子·逍遥游》中说道,北冥有大鱼鲲,可化身大鹏,背负青天而飞,目标是南冥。



    按照前世的记忆,这只是将庄子的思想跳脱,超越肉体的界限的一面表现出来,没想到此时一见,却觉得画这些的人似乎并不只是瞎练一气,竟然还能从庄子的文章里发掘出或许是他认为可行的修炼方式。



    想着,陈缙云坐在墙壁面前,细细思考了起来,批注所言,大鹏展翅到南冥,大概指的是修炼的路线,而气冲神霄信天游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鹏从北冥飞到南冥,那么就涉及到了北冥与南冥两个点,这两个地方指的到底是什么?



    陈缙云苦苦思考,忽然福至心灵,一拍脑袋,“哈哈,我懂了。”



    随即,陈缙云盘腿而坐,照着墙上的画面做了个道家手印,脑海里默默的幻想起逍遥游中鲲鹏飞翔的景象。



    一刻钟……



    两刻钟……



    陈缙云瘫在地上,他失败了。



    什么北冥与南冥都是指的确切的东西,并非指的幻想出来的。



    果然,要想就这样练成神功还是太异想天开了,想必这位想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修炼方式的仁兄最后还是尝试失败了吧。



    不过陈缙云还是坐起身来,接着看后面的画,只是眼下他只是为那位仁兄可惜,的确是个人才,可是修炼办法不行啊。



    第二幅画很奇特,或者说太过寻常,让陈缙云诧异不已。



    第二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出拳的动作,动作栩栩如生,双脚错开,一拳直冲,一拳收在腰间,仿若在练拳。



    同样,旁边有条批注,只是这条批注,让陈缙云一愣,因为这条批注是简体字!



    拳法有神,一心一意。



    其意很是明显,说是这拳法有神意,需要一心一意出拳。



    只是陈缙云左看右看,比划了一番,就停下了。实在是因为他真的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神意……



    放弃之后,陈缙云看着第二幅画惋惜了一阵,毕竟这应该是老李学过的拳,说不定他也能试试看的,结果却令他有些失望。



    第三幅画是最后一幅画,画中是一团祥云,简简单单几笔勾绘似要透墙而出,若是仔细看,云中似乎画了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人站着,却不知在干什么。



    旁边依然有批注,虽然不是老李所写,但这句批注陈缙云想是无数人已经熟读过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算起来,应当是大诗人苏轼于两百年前在取道庐山时所作。



    尽管,心中有百般破绽证明,这批注非是苏轼所写,光是苏轼死了这么久,而且这破庙存在在这都不可能有这么久的历史。



    但是,陈缙云的心中还是升起了一个荒诞的想法,几十年前,在这间土地庙里,东坡先生再现世间,并且留下了这么一副画?



    人一旦有了第一个想法,就会有第二个,陈缙云就是这样,不能抑制的想了下去。



    如果,或者说假设苏轼几十年出现,那就代表着他还没死,几百年未死,除非是……



    陈缙云心中一顿,脸色有些惊慌,再次看向墙壁,神色突然僵在了原地。



    墙壁上的画,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