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驴试蹄
字体: 16 + -

漂上冰塔林

黑沟距离乌鲁木齐不过100多公里,但是能到黑沟看冰川欣赏冰塔林的人不足万分之一。从黑沟乡的东天山脚下到冰川没有公路可走,贪图舒适的游客们不可能到达,所以那里的环境还是原生态。想用一天的时间徒步看冰川的驴友,又很难完成往返28公里的高山跋涉,个别暴驴虽然勉强可以,但是缺少时间来感悟冰川之灵异,欣赏冰塔林之壮美。于是就有智者想到用漂大厢(用拉矿的自卸卡车拉人)把驴友尽可能的上移后再徒步到冰川的方法,帮助更多的驴友完成夙愿。我也在无意中闯入他们的行列,开始了这次美妙的旅程。

    周六早上八点,队伍就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达坂城后便向黑沟村驶去,十点时面包车已经无路可走,好在接我们的大卡车如约而至,山友们兴高采烈的爬上车厢后便开始了有趣的漂大厢之旅。卡车沿着一条满是石块的坎坷之路缓缓而行,山友们大多在车厢里盘腿而坐,只有少数几个抓着车帮站立,目光搜索着沿途可以算作发现的美景、罕物。汽车碾过较大的石块时,车厢颠簸,坐着的山友们也跟着起起落落,刚开始时还有人抱怨司机的水平欠佳,等到经过几个剧烈的转弯后,山友们的身体在车厢里左右平移时,已经没有人再用驾驶技术这种话题证明自己的无知了。汽车开上象鼻梁子后,站在后边的我几乎被挤成了相片,我旁边的东北老弟一只脚竟然无法落地,想让前面的山友们努努力回到以前的位置,可是坡度太陡以至于他们无法上移,没办法东北老弟只能继续苦练独脚功了。站我身前的獬豸(xiezhi)领队,一点也没有用神兽的法力解救苦难山友的意思,反而一付惯看春风秋月的渔樵之派头,让我肃然。

    十二点时终于结束了漂大厢的行程,到了我们徒步的起点,海拔三千三百米处。冰川消融而成的大冰湖就在右前方的谷底,湖水经过上游的小冰湖沉淀已成翡翠色,可能是天气原因吧,冰湖只有波光粼粼不见浮冰飘荡。为了节约时间山友们远眺一阵后,就在领队的带领下,沿着山腰横切而去。我们所选的路线距离冰川最近,但是山石嶙峋、绵延无际,行走在上面就像是在梅花桩上跳动,只是梅花桩尚有规律可循而山石排列杂乱、无章可循罢了。为了早一点看到冰川,山友们都在乱石丛中快步穿行。身手矫健者几个兔起鹘落便飘然而去,功夫一般者通过在石块上不断地变换落脚点尾随而上,就连我的妻子也在腾挪转移之间随我而上。转过两个弯道就可看到冰川,乳白色的冰川填满山谷,青灰色的山体在冰川旁突兀而起,遥不可及的博格达顶峰通过冰川延伸到我们的身前。把此时此景定格便如一幅国画,我们可以成为画面中的一个小小墨点,东天山南坡可以占有画面中的所有着墨,冰川则是画中的留白,不着笔墨却是灵魂。

    山友们一鼓作气,下午两点时便走到了冰川脚下,原先看起来匍匐在地的冰川此时成了高山,断面处砂砾混合其中硬是把冰川染成了淡淡的灰白色,而冰舌上一条条的纹络则告诉山友,壮观来自于层层叠压。冰水消融让冰川的中间形成一条冰沟,汩汩而出的冰川水顺着冰沟下流,在平坦处汇聚成一个乳白色小湖即小冰湖。冰川通过色彩再此提醒人们冰清玉洁只是表象,包容万物才是本真。

    山友们在冰川脚下简单的午餐后,便开始零距离的接触冰川。本打算沿着冰沟前进,可是水流湍急无法上行,只好改向侧面沿着山体向上爬升。过河就能到侧面的山体,但是气温太低不便涉水,我们只好沿着冰舌的边缘绕过河水而行。行走在冰川侧面的缓坡上,身体灵巧的山友在手杖的支撑下可以勉强通过,但是那个大块头山友就难了,穿上冰爪还是难逃掉进河里的命运。这时候一位天津口音的美女挺身而出,冰爪配上手杖让她牢牢的站在了关键点上,终于帮助后面的山友逐个通过。随后便踩着高低起伏的山石上行,三千四百米的海拔高度上我尚能健步快行,妻子就有些吃力了,但是为了那久仰的冰塔林,她还是坚持前进,我想这就是希望的力量。活着时只要有希望就有奔头,有奔头就有实现它的能量,此时我们的目标是冰塔林,脚步是实现目标的唯一工具,所以我们都有无穷的力量让脚印不断的上移。找到一个合适的进入点后,我们便爬上冰川,踏着冰川的脊背向着冰塔林继续前进。

    冰塔林已在我们的身边,一座座冰塔犹如人工修建一般散落在冰川之上,阳光下耀眼炫目,美不胜收。仔细看,有的象雅丹地貌里面的造型,有的又有金字塔样的外表,有的像株蘑菇,有的就像个馒头,个别的还真象一座佛塔般静立。我爬到一处最近的圆形塔顶,想来一个金鸡独立,但因为担心滑落终究没敢实行。来时的路上,獬豸领队讲,七十年前远来东瀛的白水小姐登顶博格达峰成功,但在下撤的途中不慎跌入冰缝之中,当时她的声音隐隐可闻但是身体却不可见,无奈之间她只好独自留在了茫茫冰川之中。我们同情白水小姐的孤寂,但是缺乏留下来陪她的勇气,所以在冰面上行走时小心翼翼,不敢有半分马虎。此时的海拔在三千五百米,往高处看,估计是三千七八百米处,也有大片的塔林,看外形比这里的棱角分明,更象立体几何图形,虽是千姿百态却又错落有致,只让人心荡神驰、恍若梦境,只可惜时间紧迫无法亲临它的身边,触摸它的肌肤了。

    下午四点时我们开始下撤,鉴于上行时的教训,獬豸领队解开绳索由穿着冰爪的几位山友拉拽形成一条保护绳,山友们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冰舌侧边。下到山石组成的丛林时,我一时大意让胫骨外皮层与山石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还好只是表皮破裂没伤及筋骨,疼痛倒是难免,看来想要练成凌波微步尚需时日。下午六点时,队友们准时来到集结地,再次漂大厢。与上午不同的是现在前面的驴友挤成了肉饼,后面的山友需要紧抓车帮才不至于摔倒。傍晚的山风如刀,刮的我身体冰凉;脚下的厢体如簧,抖动的我不能端庄;山友们的激情如火,烧的我心情沸腾。就这样一路冷风,一路颠簸,一路快乐的漂过两个小时后,换乘了舒适的面包车返回乌鲁木齐。

    今日回想,快乐源于漂,壮观源于冰,瑰丽源于塔。

    亩心振宇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