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云诀
字体: 16 + -

番外之一:蒙宋之争

    蒙古帝国,是当今人类历史上连续土地最大的一个国家。毫不夸张的说,蒙古帝国才是真正意义上差点征服亚欧大陆的国家。

    在古代,游牧民族向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古代的马匹一直都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优良的草场和马匹资源,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是一个强国,所以,但凡我们强盛的朝代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拥有北方的草原。

    而蒙古人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崛起,就是因为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就是大草原,他们过的生活也是放牧打猎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就培养了一大批的骑兵。而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一直都是王牌兵种,其意义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一样,属于一种战略资源,所以,拥有骑兵者即可得天下,至少,在冷兵器时代是这样的。

    当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后,就开始了他的征服计划。其实一开始成吉思汗的计划并不是为了征服世界,他只是想寻找更多的草场而已。

    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能在世界各地让他的子民有草原可放羊。

    慢慢的,蒙古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可以与周边的大帝国相媲美,比如当时的东亚霸主-金国。金国也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国家,其人民也都是尚武的民族,在于金国的战争中,蒙古人花了23年将其灭亡,而且还是通过劣势兵力,而谁都不可能想到,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金国居然就这么被体量比自己小那么多的蒙古灭亡。

    然而,蒙古在攻打宋朝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蒙古灭金只花了23年,而蒙古灭宋却花了40余年,而且足足熬死了几任蒙古大汗。

    按道理来说宋朝更弱应该更容易灭亡啊,其实不然,宋朝弱只是因为没有骑兵,不能发动大规模的反攻,但是宋朝的守城还是相当强大的,一座钓鱼城就让蒙军心态爆炸,更别说别的了。而且,宋朝的凝聚力很强,人民对蒙古的侵略相当的抵制,或许这也是宋朝抵抗40余年的原因吧!

    那么,大宋的子民为什么如此坚强的抵抗蒙古侵略?

    实际上,在历史上最残酷、对整个人类伤害最大,又丝毫没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非蒙古军团莫属。他们像一群魔鬼一样,所到之处人畜不留。他们除了杀人就是抢劫,他们用蒙古屠刀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和就业问题。

    一战、二战全世界死亡人的总数能和蒙古军团的屠城相比吗?一战二战不但促进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更给世界划定了新的秩序,而蒙古军团做了什么?

    当然,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当时的大宋居然会联合蒙军灭掉了金国,这不是引狼入室吗?而蒙军灭掉了金之后,为什么不趁势去攻打大宋呢?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这中间有很多苦衷。

    我们都知道宋朝和蒙古并不接壤,这中间还隔着两个国家呢。所以蒙古如果想侵犯宋朝必须要先灭掉金国。而金国和西夏又和大宋有着旷日持久的争夺和摩擦。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吃饱了没事干的宋朝居然突发奇想,想联合蒙军对付他的邻居金国。这种赶走一只狼,迎来一只虎的做法真的是太英明了。这样方案想想都觉得搞笑,他们居然真的做了,还借道四川给蒙军去攻打金国。

    在这种联合军团的同时攻击下,金国是灭了。四川也被郭靖的好朋友托雷打下了40多个城池。本来这事就算完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宋朝却突然对蒙军发动了主动进攻,在被蒙军对方劈头盖脸打了一顿之后,又是送钱,又是送地,终于把这事给摆平了。

    依照蒙军的传统做法,他们这样的超级流氓,你不去惹他他还想吃人呢,更何况宋朝先发难的呢?蒙古为什么就这样嬉皮笑脸地把这事给糊弄过去了呢?原来他们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如果当时直接和宋朝开战的话,他是没有把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的。柿子先从软的捏,相比大宋,欧洲那些国家简直不值得一提。无论从军队数量,国家财富,文化制度,当时的欧洲都比不上宋朝繁荣先进。蒙古的计划是这样的,先在欧洲打一圈,一方面积累财富,另一方面权当练兵了。这就为以后攻打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成吉思汗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窝阔台对他老爹制定政策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为了他的贪婪和野心,他兵分两路。一路去进攻欧洲,一路来宋朝。对于攻打南宋他是很谨慎的,他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太子阔出。这样既能在战争中锻炼这位继承人,又为将来阔出登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如意算盘在遇到看似文弱不堪的南宋时变得那么的脆弱和无奈。不但损失了大批人马,他的太子也被南宋给干死了,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再看看欧洲那群人高马大的玩意,根本就抵挡不住蒙古的铁骑,人与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在窝阔台攻打南宋失败之后,他及时调整了作战政策。由以前的直线猛攻,改成后来的不定期骚扰。反正蒙古的优势是骑兵,每次来都能抢点财富和人口。这样不仅为今后的总攻积累了大量的战争资料,更把南宋的军队折腾得疲惫不堪。到了蒙哥之后,他觉得终于条件成熟了,是时候对南宋发出总攻了。然而这一次他不但输了战争,还把自己的命给断送了进去。

    他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那些整天吟诗作对的汉人怎么就那么难打呢?因为这时的宋朝有信念,有骨气,有思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再看看后来的清军入关,大明还没有完全灭亡就有几千举人削去长发进京赶考了。经过明朝朱熹理学的奴役之后,汉人还有气节和思想?这不正是朱元璋想要的吗?能怪那些读书人和清军吗?

    蒙古的老大一死,几个兄弟因为大汗之位争的是你死我活。南宋看着他们起了内讧,心里开心的得是不要不要的,就这样南宋又快快乐乐地生存了20年。

    直到忽必烈成功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之后,才用举国之力和南宋死磕到底。再加上南宋自己当时的内部混乱,朝廷无能,农民起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经历过崖山之战,宰相终于背着皇帝无奈地跳海了。

    综上所述,蒙古之所以最后才去攻打南宋,不是他们开始不想,而是真的有所顾忌。同时也告诉我们,决定一个国家战争的关键因素除了军事之外,还有民心和教育。

    那么,在我们纵观了蒙、金、宋的大致变迁史之后,它们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和其时间节点又是怎样的呢?

    1211年,野狐岭之战,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大破金军主力,此后金国无力与蒙古一战,多地被蒙古攻陷。

    当时金国的皇帝是刚即位不久的金宣宗。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战略天才”金宣宗作了一个决定,打南宋。金宣宗认为,金国从蒙古人那里失去的,要从宋人那里补回来。

    于是1217年,宋金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双方打成平手。一个名叫孟珙的南宋将领在战争崭露头角,他就是二十年后宋蒙第一次大战时南宋防线的主要构建者。

    1224年,在宋金战争爆发的第七年,金宣宗去世,宋金停战。金宣宗的继任者叫完颜守绪,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金哀宗。金哀宗即位时情况已经很严峻了,经过七年的宋金战争,金军的精锐伤亡大半。西夏国在成吉思汗的打击下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朝阳被蒙古军攻陷,关内与关外几乎失去了联系。金国关外的守将名叫万奴,就是盗墓笔记里那个万奴王的原型。

    金哀宗及时调整了他爹制定的国策,与南宋修好,专心抗击蒙古。然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大金国气数将尽。

    1227年,蒙古军进攻西夏。在围困西夏首都银川的时候,成吉思汗去世,蒙古人秘不发丧,继续围城。由于成吉思汗的死,银川如果再坚守几个月,蒙古很可能退兵。

    然而银川地震了!!!

    于是银川投降,国王被杀,西夏国灭。

    这之后,金国更加难以抵挡。

    1232年,蒙古进攻河南,金军大败。金国一个大将武仙被击败后在大别山里收拢了十几万残兵,这几乎是金国最后的武装力量。武仙是个汉人,却一心忠于金国。武仙认为以自己的实力无法击败蒙古人于是决定转而进攻南宋,取南宋之地作为复国的资本。南宋方面的守将孟珙却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给自己八千人就能击败这支残兵。

    武仙带领前锋一万多人与孟珙交战,被击败。前锋战败的消息传来,本来士气低落的金军迅速崩溃发生哗变。武仙领七千人北撤,遇蒙古军,不敌,被杀。不过这是《宋史》的说法,《金史》的说法是在行军途中,金军就纷纷开小差逃跑,最终崩溃。这两本史书都是元朝编的,不过此后等待金国的就只剩灭亡了。

    1233年,宋国决定出兵与蒙古联合灭金。孟珙带领两万人北上,与蒙古军共同围攻蔡州。1234年,破蔡州,金亡。

    对于金国,南宋方面有三种观点

    1.保金以拒蒙

    2.灭金

    3.联蒙灭金

    南宋大多数人持第二种观点。灭金与联蒙灭金不同,灭金未必要联合蒙古,金要灭,蒙古也要防。南宋在当时已经对于蒙古有了防范之心,因为蒙古的军事行动已经不仅针对金国了。1227年,蒙古突袭四川,夺取南宋五关。1230年,蒙古强行借道南宋,接连击溃南宋守军突袭金国。所以南宋朝廷大多数人反对与蒙古结成同盟。

    南宋朝廷的绝大多数人也反对保金,这不仅是靖康之耻的原因,几年前与金国的全面战争依然历历在目。南宋无法确信在帮助金国挡住蒙古后,金国不会继续攻宋。

    于是不联蒙灭金的思想影响下,南宋一面在宋金边界展开军事行动,一面对蒙古的盟约含糊处理。直到金国灭亡已成定局,南宋才表明态度。

    在此之后蒙古与南宋长达四十年的对峙开始了。

    灭金后,蒙古军撤回到黄河以北,宋军撤回长江附近。这时的河南因为遭受战乱已经极为残破,无法为军队提供补给。于是河南就成为了夹在蒙古与南宋之间的一块无人占领区。

    南宋对河南持两种观点。

    第一维持战线,因为河南遭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无法提供补给,占领河南很可能会引起蒙古的冲突。

    第二占领河南,据关守河,依托黄河与秦岭潼关跟蒙古对峙。

    南宋的大多数大臣都支持第一种观点,然而宋理宗支持第二种观点,于是宋军六万人踏上了北上收复二京之路。一路宋军到达了毫州,毫州只有七名守军,很快被宋军占领。另一路进入了仅有一千多户人家的开封。在占领开封后,宋军一万多人携五天军粮前往洛阳,蒙古军一万人也向洛阳进发,埋伏在洛阳附近。第一队宋军占领洛阳后,第二队宋军一万人带着大量粮草向洛阳进发,结果遭遇蒙古军伏击,大败。随后,蒙古军进军洛阳,与进驻洛阳的宋军交战。

    第一天,蒙古军与宋军激战不分胜负。

    第二天,蒙古步兵皆手持盾牌列方阵与宋军交战,蒙古军阵亡四百多人,宋军不详。

    第三天,宋军粮尽,洛阳无粮。突围,遇袭,大败,仅三百人回到宋地。

    南宋的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为“端平入洛”,在联手灭金仅仅几个月后,宋蒙开战。

    同年,宋理宗在临安召见孟珙,询问是否该与蒙古议和,孟珙答道,“臣是一个武夫,只知战,不知和。”于是,宋理宗任命孟珙管理黄州等三州兵马,主持湖北防御。

    蒙古军进攻南宋通常有三条线路——

    东路,经过江淮进攻长江中下游。

    中路,进攻湖北,由此攻入南宋腹地。

    西路,进攻四川,攻入四川后沿长江进攻南宋。

    1237年,蒙古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沿三条线路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东路蒙古军主力数万人在口温不花的带领下进攻安丰,守卫安丰的是六十岁老将杜杲。

    杜杲先在安丰城外埋伏,小挫蒙古军前锋。当蒙古主力到达时,宋军撤入安丰城内。蒙古军用投石机抛射爆炸火球攻击安丰,安丰守军一边修补城墙,一面造出数百个木制器械。这种器械高两三层,人可以站在上面。宋军将这种器械搬到城墙上,守卫城市,一时间蒙古军无法破城。

    中线,蒙古主力在塔察儿的带领下水路两面包围黄州。孟珙将大船集中起来排在前面,借江流冲破了蒙古封锁,于是超过一万名宋军进入了黄州城。

    再回到东线,蒙古勇士身着由十几层牛皮制成的盔甲攻安丰,三月不破。同时,南宋各地援军逐渐达到安丰城外,主将杜文徳扎下大营与蒙古对峙。夜间,蒙古主力袭击宋军大营,尽破之。同时,隐藏在另一方的宋军主力杀向安丰,尽破安丰包围。援军主力进入安丰,安丰更加难以攻破。一个月后,蒙古军攻安丰,不破后退。安丰守军趁乱出城决战,一举击退蒙古。此战,蒙古军阵亡可能超过一万人,杜杲在安丰城下阻止了蒙古在东线的攻势,这是宋蒙战争中宋军第一次重大胜利。

    至于西线,就是十万蒙古兵在阔端的带领下由川蜀进军。而第二卷的故事,也是正是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