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结
字体: 16 + -

7.2 暂时做稳了奴才

这商委机关里,都是些阅人无数的人精,个个透着机灵劲儿。

    大部分人都是从商场营业员、酒店服务员岗位摸爬滚打出来的,都练就了一身洞察人心的本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察言观色、热情周到、能说会道、随机应变等人际交往能力,都在孟繁英之上。

    孟繁英坐在商委机关的大厅里,看着眼前形形**人等,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总结过的:

    “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

    鲁迅先生是把中国历史分成了以上两个时代,而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划分眼前形形**人等是再适合不过了。

    不过,把机关里的人称为“奴才”好像比“奴隶”更恰当些,因为这里都是些有着奴性媚骨的人才。

    只听话不行,需要的时候还要有点才干才成。

    还是先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的吧:“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这就应该是眼前的这个官场的真实写照。

    放眼望去,商委机关里,暂时做稳了奴才的大有人在:

    大领导的根基都不浅:

    商委主任、党组书记是前任市长的多年栽培出来的。

    常务副主任是分管商业的副市长提拨起来的。

    副书记是市委副书记选派来的。

    分管业务副主任的舅舅是省商业厅副厅长。

    组织人事处内部也一样:

    郑处长原来在市委组织部干过。

    付处长是商委副书记提拨起来的。

    分管劳动工资的副处调,由于分管业务副主任出了车祸,在医院帮助照看了三个多月,不但工资不受影响,还与副主任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感情。

    分管党务工作的美少妇,据说是某位大领导的情妇,穿的用的都很高档,经常不上班或出去办事,什么都不受影响,也没见过哪个领导过问。

    分管干部考核的老李,是处长的忠实走狗,唯处长命是从。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过了几百年,官场的情景还是没有大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找到:

    官员不是公开选举产生的,是上级任命的,任命时也没有公开公正的考核依据;而获得的权力又不是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也就是失去了监督,这就能带来无尽的利益。

    而人的天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不是看表面上怎样说,而是看实际上怎样做,攀附权贵的狗奴才能得到升迁,而勤劳恳干的老黄牛总被遗忘,还有几个人愿做老黄牛,而不做狗奴才呢?

    官员攀附权贵,与女人傍大款,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旁观者只能恨攀附权贵无门了。

    而且,张天娇家的灾难也给孟繁英留下了深刻印象:

    得罪权贵,后果很严重,护官符还是需要的,虽然自己现在还做不了多大官,但收集信息毕竟是基础工作。

    能暂时做稳奴才的,都不是一般战士。

    不是创造机会、抓牢机会的高手;就是发掘自身优势、出卖自身优势的高手;要不然就是洞察人性、智商情商超群的高手。

    社会这所大学,没有老师,也没有习题,全靠自学。

    但教科书到处都是,身边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动的案例。

    到机关大半年就被边缘化的孟繁英,正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努力自学着,选的教材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付处长。

    通过观察研究,孟繁英得出结论:

    付处长能暂时做稳奴才,绝对不是白给的,靠的是长期摸爬滚打练就的四身本领:

    第一身本领是“自来熟”:

    不管遇到谁,明明是素昧平生,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三五句过后,总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不能攀上老乡,那对方的家乡他也是去过的,至少是听说过,而且更想了解那里的乡土人情。

    如果不能攀上战友,那对方的部队他也是熟悉的,至少都是当兵的,而且更想了解那个部队的战斗生活。

    如果不能攀上同学,那对方的学校他也是听说过的,至少是向往过,而且更想了解大学里的美好时光。

    其实,他只在望海市的一所财经大学进修过本科文凭。

    付处长更擅长与领导家的老人及孩子聊天,总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那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有时还得事前做功课。

    第二身本领是“拍马屁”:

    付处长对“拍马”是有深入研究的,不做则已,要做,就要成为专家。

    据付处长的研究,“拍马”应该起源于元朝,那是蒙古人在中原当主子时留下的一种习俗。

    蒙古人马上得天下,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马就如同今天的车,是领导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领导的马就等于是夸领导。

    那么怎样夸呢?一定要一边拍着马背一边观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用恰到好处的言辞夸赞这匹马。

    可以由“膘肥体壮”引申出“追风赶月”,但只说这是一匹千里马,远不是拍马的最高境界,最终都要回到能驾驭识别这匹千里马的人身上,可以进而夸赞领导的神勇或者有伯乐之识。

    如果只说这匹马好,就显得既没水平,又无诚意。

    要想夸得到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得掌握好火候,不要泛泛地夸,要抓牢一点,可以适当夸大,但不可肉麻,不要让领导感觉油嘴滑舌。

    付处长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领导看似不经意,实则深思熟虑,意蕴深远”。

    经他一挖掘,原本没啥深意,领导的随口一说,却能品出人生哲理,能代表商业发展的大方向。

    但拍马是不能拍马屁股的,那是让马快跑的意思,本来是为了讨好领导,怎能把领导赶跑呢?

    但为什么后来把“拍马”演化成了“拍马屁”呢?

    付处长研究的结果是:

    不能总是一味地说领导的东西好,时间长了,不容易再找到东西夸赞还是小事,领导会不会以为你对那东西动了贪念?

    就比如说,领导有了小情人,你不断地夸赞那小情人长得国色天香,啥意思?是不是也想横刀夺爱?

    只有领导讲的话,姑且当成马屁吧,总会源源不断地放出来的,不用愁没东西夸赞,领导也不会以为拍马屁者动了贪念,一句话,一个马屁,是没法占为已有的,这样不犯领导的忌。

    因此,才有“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俗语。

    既然拍马屁的主要任务是奉承领导讲的话,那就对拍马屁者的语言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付处长的文凭不高,但积累了很多适用于拍马的语句:

    “山不在高,在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等,

    这些语句,都能精准地反映出领导的核心地位和谋略修养。

    孟繁英刚开始还未拿这些老掉牙的话当回事,但一点点品味,这些老话用得恰当,确实很能讨领导欢喜。

    比一些直白的说法:“领导真厉害!”或“领导真了不起!”的效果要好,因为这样的说法太直白、太泛泛。

    也比一些自谦的说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或“我真得好好学着点!”的效果要好,因为这种说法既贬低了自己,又有“欲与领导试比高”之嫌。

    第三身本领是:“打小报告”:

    付处长非常注意舆情动向,立志成为领导的耳目。

    领导走到哪里,目标太过明显,听到的多是阿虞奉承之言,看到的也多是经过粉饰后的太平。领导最担心的是:

    威胁自己权力的人或事,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但却没能及时发现,未能防患于未然,至少也应该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如果任其发展,最后尾大不掉,必将酿成大祸。

    付处长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能为领导打出有份量的“小报告”,而不只是浅层次的“背后说人坏话”。

    付处长下功夫去倾听群众意见,尤其是一些司机,还有那些“想做奴才而不得”的人的牢骚,也包括一些小道消息。付处长教训过孟繁英:

    “小道消息,不可不听啊,空穴来风的情况不多,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真的。”

    对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出有倾向性的,或者对某位领导不利的信息,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领导。

    有的领导甚至养成了定期请付处长到办公室聊天、了解情况的习惯。付处长有一次酒后吐真言时,不无得意地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不控制水温,但能敏锐地感受到水温的轻微变化。”

    这是付处长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清朝的密折制度而得到的心得体会。

    清朝可说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最高峰,是统治最严密的时代,堵塞了以前许多朝代的统治漏洞。

    密折制度让清朝的皇帝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如果不是被西方的尖船利炮打开了大门,也许严密的皇权统治不定持续多长时间呢!

    从密折制度中,付处长嗅出了领导的需求,把准了领导的脉搏。

    而且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也确实有了用武之地,为大领导捍卫权力的斗争做出了贡献。

    打小报告,还要考虑群众的感觉。付处长打的是高级的小报告,不是低级的“扯老婆舌”,不去人为地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因此并不招人烦。

    群众的感觉是:他在领导面前说话有份量,他有可能影响领导的决策,因而是不敢得罪他的。

    付处长也在有意识地传授和训练孟繁英,在付处长的谆谆教诲和频频询问下,孟繁英也被动地成了领导的耳目。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据说,“常戚戚”应解释成“患得患失,心不安宁”,但孟繁英更愿意理解为“偷偷地打小报告的样子”。

    一个坦荡荡的青年才俊就要变成常戚戚的官场小人了。

    第四身本领是“穿小鞋”:

    付处长就是那种谁都得罪不起的小人。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付处长报仇是不分早晚!

    付处长这身“穿小鞋”的本领,也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少年,被人欺负暗算,甚至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吃了许多亏后总结出来的。

    “穿小鞋”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不能让对手觉察到“穿小鞋”,要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二步,穿上后一定要有越穿越紧的感觉,要逐渐施加压力。

    第三步,穿小鞋不是目的,诛心才是根本,适时脱下,也是一种艺术。

    没有亲自品尝过被“穿小鞋”的滋味,是不会知道付处长的厉害的。

    孟繁英在《望海日报》发表那几篇文章之后,不知哪里得罪了付处长,就被穿了一次小鞋:

    第一步,不能让对手觉察到“穿小鞋”:

    “小孟啊,领导年终总结肯定会用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情况,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吗,你先把情况拢一下。”

    出师有名、大大方方、名正言顺、甚至可用冠冕堂皇来形容。

    第二步,穿上后一定要有越穿越紧的感觉:

    “小孟啊,这太简单了,得认真总结一下。”

    “小孟啊,还是不够,你得有典型事迹介绍,才显得更生动。”

    “小孟啊,你可以从下属企业收集一些资料,先让他们写个总结交上来。”

    “小孟啊,单写事例也还是不够,你得有分析,得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才行。”

    “小孟啊,拿给领导看的材料,得拿出一个能指导全商委系统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方法才行。”

    “小孟啊,你这文字还得再润色一下,得体现出研究生水平啊。”

    ……

    第三步,穿小鞋不是目的,诛心才是根本:

    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但那是孟繁英有雅兴赋诗填词的时候,写些应用类的文章,几乎都是一挥而就的。

    最后,孟繁英感觉到不对劲了,“付处长,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刚来不长时间,有些规矩还不大懂,你得多指点。”

    见“小奴才”服了软,付处长才意味深长地揭开谜底:

    “其实,你并没有做错什么。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在机关里写材料,与在报纸上发豆腐块是两码事!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啊!”

    正因为有了这些“暂时做稳了奴才”的人,才造成“官场无小事。”

    有些看似小事,会被无限放大,针鼻大的窟窿有可能产生牛头大的风,而且上纲上线,小事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孟繁英还是不明白,自己不能“暂时做稳了奴才”也就算了,自己虽然没有多少奴颜媚骨,但自己也是在努力争取做奴才的。

    可以不让自己当奴才,当也不至于给自己穿小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