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结
字体: 16 + -

6.14 洪水中的抉择

在清河坝上看得时间长了,水位涨得并不像人们意料得那样快。大家也就逐渐散开了。

    倒是村庄里有两个热闹的去处:

    一处是养鱼塘:

    养鱼塘,原本有十几亩水面,虽然算不上“遮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也是整个后台子村最好的去处了。

    孟繁英的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野浴,原来是在清河的河滩上,后来清河被污染了,就转移到这养鱼塘了。

    但包产到户后,养鱼塘也被人承包了,拔除了莲叶,分割成了十多个规整的方格。孩子们的乐园变成了谋利场。

    前些天的降雨,再加上昨晚的大暴雨,据收音机里播报,十几天的累计降雨量达到475毫米,也就是相当于平地下了半米深的雨水。

    这养鱼塘是全村的最低洼处,各处的水都在不断地向这里汇集。尽管养鱼塘的堤坝紧急加高了一些,但怎能挡住这滔天大水?

    满则溢,养鱼塘的水开始溢出堤坝,向旁边的排水沟寻找出处。鱼塘里养的鲤鱼也活跃起来,顺着水流,一路跳跃着开始外逃。

    鱼塘承包人的媳妇急得坐在堤坝上放声大哭,十几年的积蓄,一场大水全都冲走了。

    于是好多村里人过来帮忙,抓到鱼就交还给她,但她的器具有限,外逃的鱼却越来越多,根本装不过来。

    实在管不过来了,也哭不过来了,干脆不管了,爱怎样就怎样吧。

    于是,大家都开始把鲤鱼抓回自己家。

    那场面也够盛大的!

    有人张网,有人用窗纱、有人用衣服、有人徒手抓,仿佛侵略者在争抢战利品,大家都沉浸在抓鱼的快乐当中,还在比赛谁抓的鱼多,各家的水缸里、洗衣盆里都装满了鲤鱼。

    只在吃鱼时,偶尔有人提起承包鱼塘的一家,为之感到惋惜。

    可是鱼又怎样想的呢?

    也许有些不安分的鲤鱼,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缺乏自由,没有广阔的江河湖泊供自己遨游。

    刚好一场大水,提供了绝好机会,于是拼命出逃,可是刚离狼窝,又落虎穴,又被村里人抓进了更小的水缸。

    但即使成功逃走了的,又能怎样呢?清河污染不能呆,大海水咸活不成,横竖还不是一个死?

    另一个去处是西瓜地:

    后台子村的几处沙土地种了西瓜,八月初,正是西瓜成熟上市的旺季。

    可是不用清河发来大水,就只内涝,这平地半米深的大水,足以把所有西瓜都漂浮起来,顺水冲走了。

    道路比田地略高一些,虽然路面也过水了,但柏油路上,还能骑自行车。

    于是,村庄里的人们纷纷骑上自行车,带上土筐,去拣西瓜。

    西瓜可不像鲤鱼,拣多了是放不了的,也不能晒咸鱼干,每家只能保留五、六个。这也是种西瓜的人早早放弃看护的原因吧。

    考验人们挑选西瓜能力的时候到了,在树丛里,在西瓜地旁的玉米地边,人们趟着齐腰深的水,在反复拍打检看,在一堆漂浮在水面的西瓜中精挑细选着。

    那么西瓜又怎么想呢?

    本来是安心立命的,没有非分之想,忽然大水来了,漂浮起来了,得到了从未想过的自由,还有点不适应,不知该往哪里去,也就只好随波逐流了。

    可不管漂到哪里,即使不被人们拣走吃掉,不出五天,也还是免不了爆掉烂掉的命运!

    孟繁英陪父母到自家的田地里去看了看,默默无语眼含泪,绝收是肯定的了。

    中午时,村上动员抗洪的人就来了。

    要村里的青壮男劳力都到坝上。

    孟繁英的父母担心孟繁英的安全,不让他去。

    孟繁英当然不会在这时退缩的,这是想都不用想的。

    孟繁英与父亲一起上了大坝,加入了抗洪抢险的队伍。

    到了清河坝上,村支部王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把大家组织起来,做了简单的动员,保卫家园的重要性是怎样说都不过分的,天灾面前,大家的责任感都被激发了出来。

    由党员干部带头,孟繁英也是党员,也承担了一段堤坝的严防死守工作。

    孟繁英刚到清河坝上时,还有一点新奇好玩的感觉,当然,表面上是极严肃认真的。

    跟着大家一起,七手八脚地搭简易窝棚,里面除了一个木板搭起的小床,什么都没有。

    也划定了责任区,在交界的地方钉上小木板,当责任牌,上面写上责任人的名字。

    为了保证大堤万无一失,尽管白天太阳晒,晚上蚊子咬,仍要坚持不停地来回巡查。

    村党支部书记还是当年整治小马丽雅爸爸的那个王书记,后台村至今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发展经济不行,但整人和动员还是很有经验的。多年的劳动模范和领导能力,都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王书记很有经验,要大家穿长衣长裤,刚开始很多年青人都没太当回事,可被蚊子叮过之后,就长了记性。

    不用谁再提醒了,大家都主动地穿上了长衣长裤,不仅可以防晒,更主要的是可以防蚊,闷热就顾不得了。

    两小时一倒班,晚上也要拿着手电去巡查,时间长了滋味就不是好受的了,但对孟繁英来说,有两次生存测试垫底,这点苦和累就算不了什么了。

    第一天还没怎么样,水位在缓慢上涨。

    孟繁英还可以利用倒班休息时听收音机,收音机里不时传来那些已显陌生的气象学术语:

    “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其后部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和贝加尔湖东部冷涡低槽所携带的冷空气南下......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我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大到暴雨,雨势还将持续。”

    孟繁英还能回忆得出自己在大学的气象与气候学课上学过的内容,知道这形势的严峻程度。

    第二天黎明时,水情看得更清楚了。

    上游水库的库容已满,不得不开启主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24小时不间断泄洪,以腾出防洪库容。

    水库泄洪,清河水位就眼看着涨。短短4个半小时内,水位陡涨2米多,已涨至坝脚下。傍晚时,水位离坝顶只差不到2米了。

    水情不等人,市里的防汛指挥部已下达了疏散撤离的命令,全村的青壮年到坝上护堤,老弱妇女可以到省城去投亲靠友,剩下的都转移到省城的学校安顿。

    小马丽雅一家跟着疏散的队伍走了。但孟繁英的母亲是坚决不肯走的,也到了坝上,来给大家做饭。

    不身临其境,是不会体验到大水上涨带来的惊心动魄的。

    眼睁睁地看着大水不断上涨,一米、一尺、一寸……

    而在这危难关头,自己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被动挨打的感觉是孟繁英最难忍受的。

    一边是清河水随时都有漫过大坝的危险,另一边是在自己脚下的村庄。

    没涨水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清河大坝比村庄的房子高出这么多。

    以前在大学学地理时知道,黄河是一条比开封市区高出将近10米的“地上悬河”,当时没啥感觉,但现在,站在坝顶,也相当于站在河面上,再看着脚下的屋脊,整个村庄随时都有被冲毁的危险。

    这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灭顶之灾”!

    第二天夜里,险情不断出现。

    老天又下起了小到中雨,人们都穿上雨衣,蹬上靴子,打着手电,定时巡查。

    有些低矮处,已经有水溢过大坝了,指挥部经常组织抢险。

    孟繁英这回也理解了什么叫“抗洪抢险”。

    虽然事先准备了许多沙袋,但发生险情时,还是不够用。

    于是,抽调所有可抽调的人员,从坝下挖土、装袋、背扛、快跑、码放,险情就是命令,没有人偷懒耍滑,大家都是全力以付。

    可这段险情刚抢修好,还没坐下喘口气,另一处又出险情。

    能回到自己的责任区巡查,算是休息了。孟繁英在认真巡查时,突然发现距离大堤堤脚6~7米处的一农户家的院子里有两处管涌,它们之间相距10米,管涌直径约7~8公分,粗细可伸进一只胳膊。

    于是立即逐级上报,一小会儿功夫,防汛指挥部的领导就赶了过来,经过紧急会商,决定对管涌采用反滤围井的保护措施。

    专家指挥大家以管涌点为圆心,在半径1.5米内用装了砂土的编织袋垒砌做成围井,围井内的最下层平铺一层细沙,再铺一层小碎石,上层是2~4厘米的碎石,最后用编织袋压住,此时渗出来的水已是清水,管涌现象解除。

    为此,村支书还特意把孟繁英这位在读研究生介绍给县里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为首的张副县长很赞赏孟繁英,说了一句:

    “好样的,书没有白读!”

    当场就号召大家要向孟繁英学习,要把孟繁英树为抗洪抢险的模范,过后还要给孟繁英所在的学校写表扬信。

    孟繁英倒并不在乎什么模范,但毕竟是自己发现了两处管涌,避免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发生,心里还是充满自豪的。

    第三天黎明时,大坝已是险象环生了。

    由于堤坝被水长时间浸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险情。

    参与抗洪抢险的人们迈着沉重疲乏的脚步,瞪着充满血丝的眼睛,操着几乎沙哑的嗓音,但依然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坚持战斗着。

    早晨八点多,县抗洪抢险指挥部的主要领导来到坝上,传达了上级的指示:

    为了确保省城的安全,要把后台子村再往下游转弯处的大坝炸开,作为泄洪区。但会给遭受损失的群众相应的补偿。

    县抗洪抢险指挥部的领导已安排一些武警警戒,几个专业人员在坝角挖坑,埋放了炸药。

    听到这个消息,孟繁英才注意到清河坝在自己村旁还真有一个急转弯的地方。

    也许“急转直下”就是指这个说的?“急转”弯的河段是洪水“直下”的最快捷通道,正好当作泄洪区?

    这个消息在抗洪抢险的村民间传开后,大家纷纷奔着埋炸药的坝段围了过来,先是难以置信,后是感觉被愚弄、被欺负、几昼夜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于是群情激奋,有人愤怒地向抗洪抢险指挥部的人喊了起来:

    “凭什么?全可着城里人?水不够用时,可城里人先喝,不让我们灌溉;喝完了再拉再尿,污水也不处理就排到清河里,这还哪里是清河,早都变成浑河了!”

    “水多了,又要牺牲我们,好好的堤坝炸开,故意把我们的房屋田地淹了,来保护城里人?”

    “平时不修水利,那么多非法挖沙的,你们不管,大水来了,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能赶趟吗?早干什么去了?”

    “现在说有补偿,那点补偿根本就不够用,既使够用了,大水过后我们也不一定能领到多少!”

    “农民怎么了?农民就该死啊?农民就该受欺负啊?”

    “就你们人多势众?就你们人多力量大?老少爷们们,操起家伙,我们人少,但我们也有力量!”

    不知人群中谁喊出了最开始动员时喊的口号:“誓与大坝共存亡!”大家都跟着喊了起来:“誓与大坝共存亡!”

    抗洪抢险指挥部的人被手持铁锹、镐头的民众围在中间,愤怒的抗议谴责声压过了领导们的解释声。

    “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这时讲不通了。

    如果领导们再坚持,愤怒的村民们把他们砸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可领导们也得完成上级的指示啊。

    来硬的,行不通,这几个维持秩序的武警不顶用的,引起民变可不是好收场的;来软的,讲不过村民,而且,根本就没人听,这可不是平时拉来满会议室的人听领导做报告的时候。

    那位张副县长尴尬地站在那里,无法脱身,更无法完成上级指示。而村党支部的王书记却躲得远远的,不靠前。

    正当张副县长骑虎难下,颜面扫地时,在人群边上一眼看到了一幅书生相的孟繁英,领导眼前一亮,终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张副县长深知从内部瓦解敌人的重要性。

    于是,把手中喇叭的音量开到最大,反复喊着:“大家静一静,静一静。”

    等村民们静下来了,张副县长朝着孟繁英说:

    “昨晚发现两个管涌的研究生小伙子,你读的书多,又是党员,你来跟大家说说,应不应该‘舍小家顾大家’?”

    领导就是领导,两句话,听着像表扬,实则是压力,轻飘飘地就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孟繁英,置孟繁英于两难之地。

    随领导说,显然会得罪乡亲们,以后连老家都没得回了!

    不随领导说,从大道理上也是讲不过去的,况且张副县长已经把自己抬到了读书最多的研究生,又是党员的高度上,认识如果跟不上去是成问题的!

    如果自己不带头配合,省城真的被淹,岂不要成为人生的一个污点了,在中国的环境中还不得走哪背哪呀?

    孟繁英忽然觉得,有两股力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方是急于完成任务的抗洪抢险指挥部的领导,另一方是群情激奋扛着铁锹、镐头的乡亲。

    这巨大的漩涡就要把孟繁英扯碎、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