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结
字体: 16 + -

1.3 跟神父学英语

    sat mar 14 20:38:14 cst 2015

    气人、抱怨、解恨,都容易,要想把英语真正学好,从9分提高到100分,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经历了这次与老师和父亲的交锋,再加上母亲的安慰与鼓励,孟繁英长大了很多,真地开始努力学英语了,成绩也在小幅度地上升。英语老师倒并没有真来家访,大概是因为不会用英语说“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了”的原因吧。英语老师对孟繁英的态度也在变好,偶尔还关心鼓励一下。尽管如此,期末考试英语成绩也还是没及格,45分,这显然还是英语老师为了鼓励,而多给加了几分。

    孟繁英有些沮丧,英语实在太难学了。聪明的头脑总想问个“为什么?”可看英语老师的架式,显然没有“为什么”,只有死记硬背,而这正是孟繁英所不愿意做的。英语老师读的单词和课文太快了,对英语基础不好的孟繁英来说,根本就跟不上。课堂上也还能记住一些,可回家后就不会读了。从来没拿学习当回事,也从没在学习上费过劲的孟繁英,真的有些着急上火了。有时上来拧劲会学到很晚,母亲催促好几次也不肯睡觉。有次,孟繁英问母亲,“我是不是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给我起名叫孟繁英,是不是‘梦里都烦英语的意思?’”母亲苦笑着告诉他,“孟和繁是老祖宗早就定好的了,叫繁英,是想让‘繁字辈里要出个英才’,你可不能让爸妈失望啊!”。

    母子情深,孟繁英在英语上遭受的痛苦,很快传递给了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母亲背后跟父亲商量,赶快给孩子想个办法。趁热打铁,孩子这股志气和劲头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小毛驴拉车没长劲的。如果被英语伤着了,信心受打击了,很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的。

    这时母亲忽然想起了隔几家的邻居,下放户马神父。

    马神父,已经70多了,据说是解放前圣的神父,会说六种语言。在小鼻子(日本人)统治东北时,还暗地里帮过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大鼻子(苏联人)进东北时,给苏联红军当过翻译。解放后,天主教革新,马神父还俗,娶了一位漂亮的苏联姑娘,生了一个混血的儿子。**时,倒没查出马神父有什么历史问题,但还是被下放到了孟繁英所在的村庄。但来时只是父子两人,没有人见过那位漂亮的苏联婆娘。

    在孟繁英所在的村庄里,原来有一座法国人建的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高耸入云,周围十里八村都能望见教堂的尖塔,听到教堂报时钟的鸣响。可惜,**时被红卫兵作为“四旧”给拆掉了。现在孟繁英读书的后台子中学就是在教堂的旧址上,用教堂的砖瓦重盖的房子。墙基上到处可见的条石,校园中零星可见的古树,还在依稀述说着教堂当年的辉煌。村庄里曾经有过教堂,自然有很多信教的村民。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一些虔诚的教友开始酝酿在原址上重建教堂,甚至有些老头儿、老太太还到学校的教室里去静坐,不让学校上课。这倒乐坏了学生们,终于有了可看的风景,也不用做作业了,只可惜,闹了两次就没了下文。后来,在原来的一个生产队的队部建了一个新教堂。这令学生们颇感失望。

    村庄里忠诚的信徒对马神父并无好感,认为他革新了,还娶妻生子了,违背了他当初立下的贞洁愿,重建教堂的事是不与他商量的。马神父更是历经沧桑,波澜不惊,闭门在家,一言不发。

    孟繁英的母亲也是个天主教徒,但算不上虔诚,只是善意地认为“好人肯定有好报,天主教劝人行善,就可信”。而对天主教的来龙去脉、教义教理几乎一无所知,对宗教活动也不是很热心。大有“酒肉穿肠过,天主心头坐”的架式。因此,当儿子需要学英语时,母亲可不受宗教偏见的束缚,实用地选择了马神父。可是要想让马神父答应,还得请孟繁英的外公出马。

    孟繁英的外公,年幼时跟大人一起做过艄公,来回摆渡过往行人。据见多识广的外公讲,家门口这条清河,以前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夏日商船云集,冬日爬犁穿梭。自己家所在的这个村庄以前也是清河岸边的一个重要集散地,明朝时修的边墙,恰好与清河交汇,还在这里设了个烽火台,因此,才把村庄命名为“后台子”。后来在河上搭起了浮桥,外公又归到了生产队,是后勤组的组长。后勤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组合,在生产队里干些杂活。论起干农活,孟繁英的外公也是把好手,在生产队里算是把头级的人物,再加上贫雇农的出身,到老的时候,混了个组长。但贫困是依旧的,外公的热情好客也是出了名的,有次来了客人,实在找不到烧柴,没办法就把坑沿劈了当柴烧,当时,外公眼里也是含着泪的。

    可联产承包后的这几年,生活虽然一天天富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大了。老人越来越发现,他原来那些傲人的技能,像什么摇橹、划船、撒网、养渔鹰、扶梨、扬场、播簸箕、围囤子等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要被浮桥和农机所取代了。原来的茶余饭后时间家里总能聚许多人,来听他讲故事,但现在基本上都被收音机里的评书取代了,还有些人也常走动,但那些人听故事时的专注程度也在逐渐减弱。原来靠双手干活的贫下中农后代又在一点点儿地相对变穷,而原来被束缚住,现在又可以靠头脑致富的地主富农的后代又在一点点儿地相对变富。老人的口头禅是“这不又要翻天了吗?”

    孟繁英的外公对自己的失落有些愤愤不平,但他心底却知道什么有用,看着有富农血统的外孙,心理还是想让孟繁英多喝几瓶墨水的。于是动用起老关系,亲自出面去找马神父,凭着“当年自己当后勤组长时,不但没欺负马神父这个下放的外来户,反倒给予了很多照顾”这一点,就应算作马神父欠下的人情,马神父也只好答应了。

    初到马神父家,整洁的院落,三间小平房,虽然不大,却处处温馨可人。院里当然要种菜的,但在边角处都栽满了各类花草树木,每株花草树木上面都有个硬纸片,上面用英语和汉语写着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这让孟繁英顿觉新奇。桃树的硬纸片上写着:“peach = pea march,桃可记成‘三月豌(豆)’”。杏树的硬纸片上写着:“apricot = april cotton,杏可记成‘四月棉(花)’”。孟繁英联想到农谚常说的“桃三杏四(桃树三月开花,杏树四月开花)”,觉得这“三月豌,四月棉”还真挺好记。向日葵的硬纸片上写着:“sunflower = sun + flower(太阳花)。”吊兰的硬纸片上写着:“spider plant(蜘蛛植物)。”最难忘的是:郁金香的硬纸片上写着:“tulips = two lips(两片嘴唇)。”仔细看看,郁金香的花瓣还真像是多组相对张开的两片嘴唇。

    对少年孟繁英来说,眼前的英语环境,以及与马神父相关的传说,当然有一点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但此时,判断一个好英语老师的标准却只有一个,也就是能否用英语说出“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了”。

    去学习的第一天,孟繁英就给马神父讲述了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遭遇,以及他的“马尾巴”情结。马神父盘腿坐在自家的小饭桌旁,又大又厚的眼镜片却阻挡不住那慈祥的目光,清白的脸颊上总是挂着似有若无的微笑,瘦高的身躯略略前倾,总是显得很有涵养,很可亲近。但马神父除了英语之外,几乎一句也不多说。

    听完少年的讲述,马神父给出了孟繁英热切期盼的答案。

    “要想把这句话翻译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外国人很难听懂。知道豆腐是谁发明的吗?知道美国人啥时候才引进豆腐吗?”

    一句英语翻译竟然牵出了这么多事,这是少年孟繁英根本未曾想过,也更不曾知道的事情。只好茫然而又好奇地摇着头。见少年不知,马神父也不再问,耐心地讲解开了。

    “豆腐在中国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的。中国人吃了2000多年的豆腐,与豆腐有关的词语很多。而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触豆腐,现在英语中使用的豆腐(tofu)一词还是由日语翻译过去的。300多年前才由一位传教士闵明我把豆腐介绍给欧洲人,200多年前才由富兰克林把豆腐介绍到美国,富兰克林是美国的科学家,就是发明避雷针的那位,以后你有机会见到100美元的钞票时,就会在那上面看到他的头像。你想吧,英美国家的人很少吃,甚至很少见到豆腐,英语中当然就很少使用豆腐这个词了。你用豆腐跟外国人打比方,他们当然听不懂了。而且外国人很少引用成语,认为那是没头脑的表现。因此,你要直接翻译,最好在前面加上一句“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也就是‘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说的’,以免外国人以为你是在教训人。后面加上直接翻译,‘it’s impossible to lift a piece of tofu with a horse’s tail.’(用一根马尾巴提起一块豆腐,这是不可能的。)”

    马神父接着又讲解了语法,少年孟繁英更是听得云里雾里。“这里的it是形式主语,to lift是不定式。tofu为不可数名词,tail一般不可数,但具体说一根两根时又可数……”

    马神父接着又说,“如果想让外国人听明白,还要加以解释,告诉外国人这句俗语到底是啥意思。可以用:which means my english is so poor that i don’t even want to mention it.(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我的英语水平太差了,以至我都不想提到它。)”最好再向外国人解释一下,提豆腐的“提”与提到某件事的“提”在汉语里是同一个字,那才能让外国人感受到这句俗语的妙用。可以说,“in chinese, ‘lift’ and ‘mention’ are the same word.(在汉语里,‘lift’和‘mention’是同一个字)。”

    接着,马神父又顺便讲了外国人关于尾巴的两个单词。小姑娘扎的马尾辫,用英语说就是pony tail(小马尾巴),再细小些的辫子叫pig tail(猪尾巴)。这两个可以用来捉弄小姑娘的英语单词,让孟繁英的兴趣大增。

    这何止是“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准备一桶水。”这简直是“随意给学生一滴水,而老师已准备了一片**!”

    由于少年孟繁英的知识积累还不够,还不能完全跟得上马神父的讲解,但他知道那是他应该知道,而且也很想知道,并且知道了会很有用的知识。少年孟繁英已完全被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征服了。这大概就应了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吧。少年孟繁英从此知道,英语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英语学好了还真的很有趣,可以长那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