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小子乱三界
字体: 16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事佛

李煜看过潘佑的奏章之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交由近臣去讨论,张洎、徐弦与陈齐纷纷上奏说潘佑大逆不道,目无君上,攻击大臣,都要求杀掉潘佑。潘佑眼见李煜已经无可救药了,知道这个国家离着亡国之日并不很远了,自己真的不愿见到亡国的那一天,沉思良久,便留下了一纸遗书,安然的悬梁自尽了。在潘佑自杀之后,又有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廖居中素又直言犯谏,也希望李煜能够悬崖勒马,苦海回头,可是令他非常失望的是,他的奏章进了内廷之后,竟然如泥牛入海,根本就无人理睬。他由失望而感到绝望,便在一天穿上了朝服,闭门绝食而死。并且留下了一句绝命词,词日:“吾之亡,是不忍见国亡也。”潘佑与廖居素的相继自杀,命使忠臣良将看到李煜已经病入膏盲,无可救药了,只好与其分道扬镳,使得李煜陷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之中。其实在建隆四年秋,不自量国的南汉发兵进攻北宋的道州,。赵匡胤见南汉竟然不自量力的自讨苦吃,心里是真高兴,他派使臣让李煜致书与南汉国主刘怅,对其对宋称臣,并且交还其父刘晟当年从楚攻取的桂州、郴州与贺州等地,但遭到了南汉王的拒绝。李煜当时考虑到两国唇齿相依,知道南汉根本就不是雄才大略的赵匡胤的对手,也考虑到唇亡齿则寒,所以钦定让当时还未死的才华横溢的潘佑再写一封劝说刘怅对宋称臣的信。潘佑还真的没让李煜失望,没有多长的时间,他很快就写成了洋洋两千余言的书信,文辞并茂,情理交融,从各方面分析了南汉对宋称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南汉王接到了这封信之后,不由得火冒三丈,大骂李煜是个无能之辈,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心甘情愿的为虎作伥,大怒之下,当即亲笔写了一封迎头痛击的绝交

信,并且愤而将信使龚慎义投入了牢狱。李煜见此情况,无奈之下,只得老老实实的将来往的书信全部呈送给赵匡胤。赵匡胤见到了这些信件之后,不怒反喜,因为他现在已经出师有名了,便立即命令潘美挂帅出征,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第二年的二月就灭掉了南汉。自从南汉亡国之后,大宋便从北、西两面与南唐直接接壤,对南唐形成虎狼之邻,李煜此时别无良策,只好以更柔顺的态度尊而敬之。

赵匡胤一见李煜步步退让,便步步紧逼,其中最令李煜感到耻辱的是让他派人把樊知古的母亲和妻子全部送到汴梁,这个樊知古原来叫攀若水,是南唐的池州人。因为屡考进士不中,郁郁不得志,为了得到富贵,他带上金陵附近采石矶一带的长江地形图,叛逃到宋朝。赵匡胤当即就召见了他,为他改名为樊知古,并且让他做舒州军事推官,参与进攻南唐的一切准备工作。当初樊知古叛逃南唐的时候,投靠大宋的时候,南唐的群臣纷纷上奏,要求李煜除掉这个奸人的家属。可是李煜考虑到如果真的这么做了的话,恐怕会得罪了赵匡胤,沉思良久,只是将其母亲与妻子软禁起来。后来赵匡胤派来了信使,要求接回二人,李煜竟然违心地派专人将卖国求荣的樊知古的母亲与妻子送到了汴梁,诸位请想李煜这么做,他在国内外的威信会落到什么程度。

眼看大宋国土日广,国势日强,南唐是越来越微弱,李煜走投无路之下,便在国内大崇佛教,希望自己的诚心能够感动得了佛祖,来保佑南唐平安无事。在公元969年,赵匡胤派出了大批的内应潜入了金陵,化装成了僧侣来刺探南唐的虚实,为进攻南唐收集情报。在北宋派来的奸细当中,危害最大的要算是江正了。江正字元叔,潜入南唐之后投奔金陵名刹

清凉寺,拜主持法眼禅师为师。假装研习佛法。而李煜呢则是经常召法眼佛师入宫讲经,这江正就以法眼佛师的弟子的身份随行,乘机来刺探宫里的虚实。在法眼死后,因为江正机敏善辩,所以继任为该寺的主持,法号为“小长老”。此后,他借讲经之机,运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向李煜来灌输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之说。秉性仁厚的李煜对其所讲深信不疑,还称他是“一佛出世”。因为受到了李煜的赞扬,这小长老不由得踌躇满志,言行便开始放肆起来。一次,李煜竟然看到他身穿极为名贵的红罗销金法衣,便责备小长老不该违背戒规,奢糜浪费,小长老听了之后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说道:“难道陛下未读《华严经》不,可知佛祖也爱富贵吗?”并且以此为由,他还奏请李煜拨出巨款,造塔塑像,提出先在牛头山营建禅房千间,剃度僧人千人,以表示对佛祖的诚心。小巧玲珑长老此计本意是想借大建禅房之事来消耗掉南唐的国力,使宋朝进攻的时候更加的容易。可是这个李煜竟然对小长老的此一番话没有丝毫的防范之心,并且立即下诏大修佛寺,广度僧尼。还特地在宫中修建了静德僧寺,在钟山建起了“报慈道场”僧舍,还亲笔题写了匾额。一时间,南唐境内大兴土木,寺院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建立起来。寺院跨州连县,广占土地,国家的赋税锐减。其他国家的僧徒也慕名来到了南唐,竟然达到了数千人之多,甚至连日本与朝鲜等国的僧徒也不远千里而至。而这个李后主则是来者不拒,均安置于金陵禅院,在里面被供养的僧人达万人以上,一时间国库的金银耗费如流水一般迅速的消失。而且李煜还亲自取法号为莲峰居士,偕小周后双双在宫中虔诚礼佛。二人头戴伽帽,身披红袈裟,顶礼膜拜,丝毫不知疲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