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平妖传
字体: 16 + -

第九十章 圭坞寨

    潘莱州北部这个曾经巨大王朝所在,有一处罕见的儒家正统认证的私家书院,这方名叫圭坞的书院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文风鼎盛。

    这书院以山主盈春老人乔达的通达文脉闻名,却是以高昂学费和书院弟子未来在朝廷中的作为达到盛名。

    可如今在动乱之中,除了书院弟子几乎散尽外,连还在潘莱州各大王朝的那些学生也无人问津。

    书院所处的圭坞镇却不冷清,在盈春老人和仅剩下的弟子王三醒的主持下,本镇加上流民近五千人在此地结寨自保。

    师生二人脱掉了儒生的长衫冠冕,换上了轻便活动的短打衣衫,发动百姓建坞立寨,兴办团练。

    如今的圭坞镇,外围一圈以木料土石构建出一圈两丈多高的原始城墙,数百的团练民兵随时巡逻防范。

    中间一圈原本的房屋加上临时改建的壁垒,与外围城墙形成一道外城,在外城开辟了菜地苗圃,畜生棚圈,以备不时之需。

    在往里边,以原本的书院加固出一处内城,作为囤积粮草之所。

    这城防唯一的流动之处,在小镇北端流串外城中城的那条无名河流。

    自小镇结寨的一年多来,已经打退了四十五次乱军流匪的围攻,连番作战下,原本由农夫组成的这数百团练已经成长成一支精通战斗的士兵。

    而那些勤劳主妇,如今能够熟练的制作出弓箭兵械支援作战,也能够操持好生产家务。

    为了保障生活,平日里兵丁被分成了四只百人队,除了轮流驻防外,便是男女老幼在坞寨的外头忙碌农活。

    生产活动、排兵布阵、仓储出纳,被师生两人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如今居民中选出的五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经营着这方最后的家园。

    如今虽然是农闲时节,寨子中养的牛羊却不少,为了保险起见在外放牧的除了几个孩子外还有一支十余人的小队伍。

    寨子外边战乱纷飞也罢,如今安定下来的寨子中,乔达又开始了蒙学之课,朗朗的读书声响起,在此地安居的人们就觉得无比安心,那些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也爱在书舍外旁听经典。

    放牧的娃娃也不忘老师布置的功课,最爱骑在吃草的牛背上做些成语接龙的小游戏。

    远处一个身穿布丁衣服的年轻人挑着个挑子走在前边,后面一个壮壮的少年也背着个背篓,里头装的满满当当。最后是一个独臂老头,抬着根货郎杆子吆喝不停。

    放哨的壮丁惊觉起来,示意念书的孩子们暂且压制住声音,为首的汉子带着三个弟兄前去打探。

    “酒曲红糖、针线剪刀、盐巴染料、瓜果种子百货皆有嘞!”那老头重复着这几句话,拖着长音回声绵延不绝。

    四个佩刀的汉子拦住了三人的去路,为首的黑脸汉子站出来,粗声粗气的问到:“你们干甚的?来我们这做甚?”

    老头子从年轻人的挑子里头抓出一把红糖,客客气气的说:“您瞧,我们祖孙不是走南闯北的货郎不是,我们打南边的林驰国一路北上,就听说这大胤国不是亡了吗,打听下来就您们这过的还算太平,寻思着过来贩了货凑了盘缠好回去。”

    这老头子说着就把手里红糖往人手里一抓,那股子香气让不知道多久没有尝到过甜味的汉子们也流了口水,再用手指头一沾往嘴里抿,甜的是喜笑颜开。

    那汉子赶紧招呼那边还在眼巴巴望着的孩子们,挥着手喊:“诶,都过来吃糖了诶!”这几个孩子们都是没到蒙学年纪的,几乎从生下来就自听说过糖这玩意。当下飞奔着来到众人面前,老头子客客气气的给每人掰了一小块儿。

    这动作看的那壮硕少年心疼不已,当下埋怨道:“爷爷,我们这糖也不是白来的,你这样送别人了我们吃啥。”老头子还没打话,那黑脸汉子哈哈大笑,对少年说道:“小伙子别担心,我们买。”

    说罢就招呼着正舔着糖嘿嘿直笑的小孩子们,说道:“走,回寨子,给大伙开开眼。”

    毕竟是长久的动乱,就连这些中年汉子都把糖块时不时的舔一口,而后又马上收起来,心里头又想留给自己家人又抵挡不住甜味的诱惑。

    早有孩子飞奔着回去报了讯息,寨子大门已经徐徐打开,除了守卫的壮丁外,还有很多妇孺老人围在大门前等候。

    许久没有招待过外人,热情的居民引得一行人就直接进到内城中,毕竟寨子早有规矩,一应物质都要集中保存在内城的仓库中。

    挑挑子的年轻人放下担子坐下,就听见内城那一方学舍之中朗朗书声传来,先生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就连旁听的老人都跟着摇头晃脑不理一旁的热闹景象。

    此情此景不禁让年轻人点头,而一旁的少年,躲过围着的居民,躲到一边开始用小册子记录。

    年轻人把应付的事也交给独臂老头,溜到写字少年身边,问他:“这也要记,还记在仙家外史里头?”

    “当然要记,乱世人间保留一缕文脉,这就像一粒种子,未来没准会在这一州的北方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年轻人点头称许,默默走到书舍之外,一位精瘦黝黑的老头一本正经的带着学生们摇头晃脑的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是一个调皮孩子,念着念着就变成了:“狗不叫,猫不来,叫之道,汪汪汪。”年轻人噗嗤一笑,感觉回到了当年的那方草庐之中。

    一位与刘开心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正打着算盘和老头子讨价还价,一套砍价本事竟然让那猴精猴精的老头都苦笑不已。

    最后是以寨子存下的五两金子和招待他们三人住上五六日再备足干粮的代价,买下了一挑子加一背篓的货物。

    而后那年轻人领着寨子居民,是该入库入库该分配分配,秋毫不差让人信服。